超声乳化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适应证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gang8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50岁发病者;(2)单用缩瞳剂和(或)单用甘露醇或缩瞳剂联合甘露醇可在1~3d内迅速控制眼压15mmHg以下者;(3)房角镜检查房角开放>1/2;(4)最佳矫正视力<0.5;(5)晶体混浊者作为对象;(6)急性发作者眼压控制在15mmHg以下3~5d,慢性者眼压控制在15mmHg以下2~3d,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128例152只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前房深度明显加深,房角增宽,其中48只眼房角完全开放;64只眼大于3/4周小于全周开放;38只眼大于1/2小于3/4周开放;1例2只眼1/2周开放.除1例2只眼术后,用匹罗卡品联合噻吗心安眼液眼压控制在15~20mmHg,其他病人眼压均在21mmHg以下.手术前后前平均眼压、前房深度,经检验(t=8.75,P<0.001;t=9.15,P<0.001),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 恰当适应证的选择可使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EM)患者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性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68例(76只眼)IE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联合前置镜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及SD-OCT眼底扫描检查,并均采用23G联合25G经结膜无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剥除视网膜前膜.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9±4.3)个月.采用多因素Lo
患者 女 41岁 车祸后出现右眼内斜,不能外转,并伴同侧复视7个月,经保守治疗无明显好转,于2008年7月7日至我院就诊,以"外展神经麻痹"收入院.查体:双眼视力均为1.0.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无异常.眼肌检查:映光:OD+30°;眼球运动:右眼外转不到中线;三棱镜加马氏杆:右眼注视:5m>+140△33cm+120△左眼注视:5m>+140△33cm+90△;线状镜:右眼抑制;Titmus立体视:无
期刊
目的 通过分析经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的复杂视网膜脱离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和机制.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因复杂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病例578例(578只眼),对其各种临床特征进行分层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找到影响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玻璃体视网膜增殖(PVR)D级、高度近视、下方裂孔及黄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脉压(PP)变化情况,了解玻璃体切除手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损伤风险.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对2011年1~10月在眼科单纯行玻璃体手术的35例(35只眼)患者,根据高血压病史和年龄分为3组:其中老年高血压组(A组)13例(13只眼),老年正常血压组(B组)11例(11只眼)和年轻正常血压组(C组)11例(11只眼).测量以下时间点的脉压值:入院时(PP1)、玻璃
患者女 29岁 就诊时间2007年1月17日.患者6个月前发现左眼瞳孔大,不伴有视物模糊.于2个月前发现双眼视近物模糊,同时发现右眼瞳孔大,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不清,使用0.5%真瑞眼液滴眼后瞳孔缩小,视力增加,停药后症状复发。
期刊
目的 采用眼前节全景OCT观察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层间积液的发生,并随访层间放液后的角膜情况.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采用眼前节全景OCT对11例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出现层间积液的术眼进行观察,确定积液的位置和范围,并随访层间放液后植床与植片间的粘合情况,以针对性适当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 眼前节全景OCT可直观地观察板层角膜移植早期层间积液的情况.结论 对板层角膜移植
90%的眼部疾病是通过局部给予滴眼剂来治疗的,但是由于特殊的眼部解剖结构使不到5%的药物进入眼内组织,远远达不到有效地治疗浓度.近年来,由于纳米技术的应用和基于纳米技术的眼部药物载体的深入研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滴眼剂利用度差的问题.文中就几种常用的纳米载体如纳米粒子、脂质体、类脂质体、树枝状聚合物、环糊精及载药隐形眼镜等进行综述,以期选择一种更安全、更适合眼部的纳米药物载体。
目的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3~7岁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时与同龄正常儿童眼球眼轴长度变化的对比观察.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行先天性白内障治疗3~7岁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儿26例(42只眼),记录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时的眼轴长度为研究组;对照组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3~7岁外伤性(钝挫伤)白内障28例(30只眼)的眼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先天性
目的 研究不同方位3.2 mm切口白内障术对角膜散光25度以内患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IOL-MASTER检测出角膜散光在25度以内白内障患者共61例,分成A、B两组.在IOL-MASTERA引导下,A组31例(31只眼)行3.2 mm角膜散光轴向透明角膜切口,B组30例(30只眼)在90度轴上行3.2 mm透明角膜切口,并由同一位手术医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
目的 通过带虹膜隔人工品状体植入后对角膜内皮细胞、前房深度及房角结构变化的研究,认为带虹膜隔人工品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外伤性虹膜缺损效果好且副反应小的方法.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就诊的20例外伤性虹膜缺损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3个月后再行睫状沟缝线固定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均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UBM检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