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群体“知识与德行错位现象”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_0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学历群体一方面他们掌握着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具有丰富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他们又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通病,即知识与德育错位。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高学历群体的特殊性,其次对知识与德行错位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阐述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高学历群体;知识与德行错位现象;回归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176-02
  高学历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鉴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性,需要正确认识其“知识与德行错位”现象,最终促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轨道。
  一、我国高学历群体的特殊性
  高学历群体,就是我们常说的硕士生、博士生们,在国外,18岁以上的子女就已经独立,在大学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因此家庭社会所赋予的期望值或压力并没有那么大,这样自由松弛的环境更容易激发学生潜能,塑造较为完善的心理;其次,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同,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身份,更大程度上是作为服务者、帮助者的身份,一切活动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一是为了学生的学术发展,二是给学生提供牧师式的关怀,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本人作为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可以充分享有自身的权利,适当时可以申诉[1]。
  在国内,对于高学历群体的关注,他们很大程度上直接与科研工作者画等号。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家庭对于他们赋予了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与学生自身的能力,一旦失去平衡,就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家庭片面地把教育子女的重任很大程度上转交给学校,赋予了学校重任;学校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管理”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在此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导师对学生偏重于学业方面指导,忽视学生人文关怀和个性发展;学生本人缺乏能动性,扮演着“守株待兔”的心理,等着接受导师、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这种“被动式”的教育环境,势必会造成一种假象,从而使知识与德性教育错位。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知识的教育,导致德性教育缺失严重。
  综上所述,从共性上看,高学历群体一方面他们掌握着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具有较丰富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又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通病:盲目的优越感,在“百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自命清高;理想主义的色彩更加浓厚,书呆子气,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心态不端正,眼高手低,凡事缺乏激情,缺乏创新。由于他们具有与本科生不同的群体特征,以及他们介乎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临界身份,承受了来自自身内部与外界环境双重的压力,导致这一群体出现与其学历、德性不太相符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统称为“知识与德性错位”现象。
  二、“知识与德行错位现象”及主流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知识错位”现象。这些现象具体表现为:有些研究生不讲学术诚信,剽窃或抄袭别人的论文;有些研究生为了获得高额奖学金或者继续深造机会,不惜破坏昔日友谊;有的研究生思想狭隘,容易记仇,稍有不公就喜欢斤斤计较等等。从理论上讲,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道德品性,长期纵容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日益进步,这类昔日被崇拜的学生已不再是被隔离、被保护的对象,他们随时将会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在他们还未正式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他们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值得深思。备受大家关注的复旦大学“黄洋”投毒事件,就是研究生知识与德行错位现象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反映了当代研究生在知识层面上对于法治观念的匮乏,而且体现了研究生在德行方面教育的缺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对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不能只重知识而忽视德行,不能只有知识教育,而没有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2]。
  因此,综合分析知识与德行错位的原因,除了自身先天性的如性格、脾气这些主观性的原因外,很多客观因素也直接导致了很多高学历研究生的“知识错位”。
  (一)社会及家人的期望值与学生本人造成的巨大反差
  传统的观念认为,学生在获得本科学位之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势必会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一切将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殊不知,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研究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也大。如果在校期间不及时锻炼自身综合能力,不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扎实的基本功,势必会遭受挫折。
  (二)学校的培养目标初衷与实际效果的反差
  当前国家对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是要从事实践性的工作,只有不到5%的学生会投身于科研工作。但是我们看到,不少学校还是重视科研而忽略社会实践。学生们为了应付毕业或者获得奖学金,不得不花钱发一些水货文章,既浪费了时间,也违背了培养目标的定位,成了不合格的“半成品”。
  (三)不同类别的学生之间的反差
  在校研究生可以分为三类:充实型、强迫型、放任型。充实型的学生能很好处理好师生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做到自律、自控;强迫型的学生在导师督促下,可以正当完成相关教学和实践任务,基本符合研究生定位标准;放任型就是要么很宅,要么很野,自己干自己的事情,最终能混个学位就行,大部分学生属于后两者。
  因此,除了有必要对这些高学历群体进行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方面辅导之外,如何使这些“知识与德性错位”现象回归到正常轨道,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知识与德行回归性”研究
  (一)基于叙事研究法的案例分析
  所谓叙事研究就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或访谈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3]。不同于传统的调查研究法的是,叙事研究法在具备客观的研究对象基础上,更加主观地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寻找一种能够揭示生活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探讨方式,为其他人提供参考文本。   小E作为班上的班干部,接触到不少班级事务和同学,对各种事情分析得也比较透彻,其中有一件事情最具有代表性,那就是“奖学金事件”。
  小E:每年评奖学金的阶段都是大家最敏感的时期,平常关系好的同学在一起也不怎么提这件事情,但都是自己默默整理资料,递交申请材料,等着结果公示出来,大家才恍然大悟。现在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资格,不惜造假,比如六级成绩单,想蒙混过关,最后被同学举报,搞得特别没有面子,不过也让我们看透了他的品行,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问:那你申请了吗?
  小E:我也想申请啊,但我考虑自己可能条件不够,就放弃了,但没有想到的是,比我条件差的同学都报了,不过我想想,还是不报了,因为我是班上的党支书,这方面还是高风亮节一点。
  问:你觉得现在奖学金公平吗?
  小E:整体还是挺公平的,因为有公示环节,大家就有异议和申诉的权利,而且整个过程都清清楚楚的,(略点点头,若有所思样)我觉得还是挺公平、公正的。
  问:(我看出有所顾忌)那有例外的吗?
  小E:我知道有件事就是,这个学生自己觉得无所谓,他的条件也符合申请三好学生,自己没有报名,班级评选结果都公示出来了,他妈妈知道后很不高兴,直接打电话质问老师没有尽到老师的义务,为什么没有鼓励自己的小孩争取进步,弄得老师哭笑不得。不过这时候班长直接放弃自己的名额,把他给补了上去。当然,这不是说不公平,只是对这种做法不是太赞同,有些规则性的东西该坚持就坚持。
  在读书阶段,最能反映人品德高低就是每年评奖学金的时候,一方面,获奖的同学因为成绩或科研的优秀得到了物质方面的奖励;另一方面,在利益面前又考验着竞争者的品行。平时关系不错的闺密或是朋友,这个时候也不再是无话不谈,有时还会背地里举报曾经的小秘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从此变得形同陌路不在少数。对于这些特殊案例的处理,尤其是涉及双方利益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立场,做到公正、公平,没有任何偏袒;其次就是要安抚双方的情绪,不能因为一件事破坏同学感情。
  (二)回归性研究
  根据研究生知识与德行错位的原因,要实现知识与德行的回归,需要三大助力因素的推动。
  1.社会和家庭应正确对待“高学历”(“学历”≠“人才”)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录取研究生的同学不再是稀有人才,而且由于基数较大,质量良莠不齐,研究生毕业不能直接地等同于人才。从学生到人才的过程,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期间需要不断地投身于实践之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我们经常看到,毕业五年后,有的同学可以在单位游刃有余,有的同学还在摸索,有的同学还在不断地换工作。所以,根据不同人发展的特性,未来也将会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不能一味地给研究生施加更多压力,而是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地成为人才。
  2.学校应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学历”≠“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由原来的学术型人才转变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研究生的职业选择还是定位在社会实践部门。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外,如何将理论更好地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应用能力,这才是高校不断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方向所在。
  3.学生要学会完善自我(“学历”≠“就业”)
  我们在调查中经常会有研究生产生这样的疑惑,感觉读研之后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跟之前本科教育有很大区别,主动权完全在于自己,假如没有很好的自律能力,往往会浪费了大好青春,这种现象就叫作“研究生入校综合征”。相对宽松的学校环境,反而使学生迷失了方向,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将来的就业做好规划。
  除了几个助力因素外,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合力优化。
  (1)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的优化。对学生的知识,人们往往重视的是基于分数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很多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才构成了系统化综合能力的完善,缺少一个环节就会导致人格的不完善、人生的不完美。如对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婚姻爱情教育都是对知识外的一种弥补。
  (2)研究生自身认知的优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一种意识形态。要想改变现有的认知,需要不断地潜移默化的引导,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指导老师个性化指导的优化。每个学生都会有他的闪光点,但是由于导师无暇去挖掘并细心个性化指导差异,所以大部分的学生是处于一种“放养“的状态,随波逐流是大部分同学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娄淑华,李长龙.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9):22-23.
  [2]曹继军,颜维琦:“复旦投毒案”宣判:两个生命的悲剧警示[N].光明日报,2014-02-19.
  [3]权福军.青春的别样体验—青年“叹老”现象的叙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3):79-83.
其他文献
党内民主的良好发展,其根本在于对党员民主权利的切实保障.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既要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也要注重现实层面上的路径选择.互联网本身具有民主的属性,在党内民主
【摘 要】 一支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教师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立是工程教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保证毕业生毕业即能与社会最短距离接触的重要因素。论文研究如何建立一支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师资团队,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建立现有教师的工程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工程能力不间断学习途径如何实现;兼职的社会力量(如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工程师)应具备高校教师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部分,只有真正理解它,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其他部分。为此,在原理教学中要消除阶级政治理论、脱离实践的清谈、僵化教条的
宝钢特殊钢厂长型材工程超大面积(6万m2)基坑深浅不一,PHC桩顶高差大,为避免基坑土方施工中PHC桩遭破损,通过分析PHC桩在基坑施工中易被破损的因素,阐述了基坑稳定、土方挖、填
通过对8~12层中高层建筑配筋砌体建筑的基本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等一系列试验研究分析,在已有上海18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建筑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开发研究出了
本文系统研究了Yb3+、Er3+共掺磷酸盐铒玻璃中OH-含量与铒玻璃荧光寿命和光谱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OH-基团的存在使得Er3+离子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荧光寿命大大缩短.比较了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也对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有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学习十八大精神,更科学、更高效地建设学生基层党组织,从支部规格、干部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