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欣赏对学生人格心灵的塑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能获得精神上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 音乐欣赏 陶冶情操 升华人格
  
  音乐欣赏是一门艺术综合课,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音乐创作能力。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也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中枢,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一、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功能
  
  (一)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
  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体系。当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题材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
  如欣赏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促进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郎》、《小卫士赖宁》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中国北京紫禁城太庙前由张艺谋执导的外国歌剧《图兰朵》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歌剧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创作的图兰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喜爱。海外的华人当听到小提琴独奏曲子《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绪,这些就是音乐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
  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音乐欣赏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这种全息化的音乐图景与本土化的音乐情境,将会在文化的框架下,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音乐欣赏的教化功能。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可以迅速直观地把握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与世界的本质,这就是音乐欣赏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在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是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音乐的审美从类型上可分为阳刚性的美和阴柔性的美。从情绪发展上可分为悲剧性的美和喜剧性的美。阳刚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作品,它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结构宏伟、气势澎湃的音乐能让学生胸怀壮阔、坚毅刚强;热情乐观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性格。阴柔性的作品包括宁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心情安定、气息平和;欢娱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使学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具有悲剧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剧美的音乐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的性格。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广泛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音乐欣赏的心理功能。
  音乐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是乐音的有序运动。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听、辨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点接合和中心,音乐欣赏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开掘深度的催化剂。因此,欣赏音乐具有改善学生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功效,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发挥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是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一首音乐作品能否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的高低。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约着学生注意的兴趣,适应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情境,它包括①提供积极、贴切的教学态度。②提供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③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图片、教具等,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性和稳定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使其在欣赏音乐中保持期待和探索的状态。
  上述情境的创设过程,也是音乐欣赏文化功能的逐步强化外显的过程。同时,又是音乐欣赏心理功能的具体体现与内化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负荷整体文化的音乐欣赏逐步逼近并进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二)多方引导,互动欣赏。
  白居易从“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音响中想起“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画面,列宁从《命运》交响曲中听出了革命性,这都是音乐审美具有的不确定性。
  音乐审美的这种非语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即非学生学习的教导者而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字欣赏法、图画图形欣赏法和舞蹈欣赏法的结合,达到学生、欣赏材料和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个性发展,更好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欣赏教师用书.音乐周报.
  [2]新课程配套课件中的有关内容.
其他文献
摘要: 华盛顿·欧文是一个传统的、十分怀旧的作家,他一生曾三次到欧洲旅行,学习欧洲的优秀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他的文学作品中流露出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对过去的无限依恋,其代表作《睡谷的传说》表现了对过去的浓重的怀旧感。而《睡谷的传说》中的主人公伊卡包德·克莱恩是一个带着资产阶级显著特征的逃避主义者。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华盛顿·欧文 伊卡包德·克莱恩 怀旧 逃避主义    华盛顿·
把握特点,因材施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要依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党校教学也是一样,能否把握学员特点,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书中小凯瑟琳父爱、反抗、爱情和复仇四个主题的描写和分析,重新解读了书中的主题思想,让读者从小凯瑟琳身上看到了爱的主旋律。  关键词: 小凯瑟琳 爱 主题    众所周知,《呼啸山庄》是20世纪文学批评界的一部宠书,作者的独创性、超前性反映在其艺术构思和叙事手法上。在这部书中,我特别注意到了小凯瑟琳这个重要的小人物,小凯瑟琳与各个人物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首先,女主人公凯
摘要: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翻译 跨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
摘要: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哥特小说对英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简要阐释了哥特小说形成于英国的原因和背景,论述了其历经19世纪和20世纪的发展在现当代的再度繁荣。  关键词: 英国 哥特小说 形成 发展    一、“哥特”的概念    “哥特”(Goth)一
说英语者和说汉语者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这种渊源,始于17世纪。到了18世纪,受东印度公司的影响,中英之间的贸易开始发展和不断繁荣。一大群英国人饱含激情,在英国附属的各个殖民地大力传扬英语。进入现代历史,在中国,英语是第一大被学习的外语,在中学阶段,英语是必修课,学生进入大学后亦需要学习两年的英语。这也产生了英语方面的文学创作,比如,久负盛名的报纸《中国日报》,一份由中国人撰写的英文报纸;《中国文学
目的 探讨结肠癌发生机制中内质网氧化硝化应激及细胞色素P450(CYP450)表达调控机制.方法 将64只小鼠随机分为病毒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病毒组小鼠进行腹腔接种小鼠巨细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