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自小聪慧,17岁那年便考上举人。也正是在那次乡试上,他被维新派人士李瑞棼相中,将其侄女李惠仙介绍与他认识。刚刚有了朦胧情愫,他们就成了亲。两人婚后的日子过得很是平庸,生活贫寒,但李惠仙识大体,夫妻感情和谐,相敬如宾。
他,就是梁启超。
主张维新变法的梁启超,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不得不远走他乡,和康有为东渡到日本,继续进行变法活动。在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女子,誓言非他莫嫁。自始至终,他都没有答应她的要求,让当时的人们暗自腹诽:他是薄情寡义之人。然而,今日看来,这正体现出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家,学问和人品都属第一。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他,从而引出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
梁启超进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儿何蕙珍,芳龄20,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学校教师,英文极好。因今日有西洋人参加宴会,故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
宾主落座,何蕙珍便挨着梁启超坐下。不时有一股淡香飘入梁启超的鼻端,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席间,何蕙珍颇为活跃,她广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尤其是她对梁启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整个宴会仿佛成了何蕙珍与梁启超的对语,而他们两人,也如相知多年的忘年交一般。
饭后,何蕙珍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慕:“我万分敬爱先生,但可惜仅爱而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等到来生。”梁启超还是拒绝了,一来他的家中有妻,二来作为维新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再娶肯定不合适。
然而,这些并没有打消何蕙珍的追求。后来,她将自己刊发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梁启超吃了一惊,他多日的疑惑顿时冰释。原来,他刚到檀香山时,到处奔走演说。清廷驻檀香山领事馆买通了一家当地的英文报纸,不断刊载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心中不服,苦于不懂英文又不能回击,只好置之不理。
不久,出现一桩怪事,另一家英文报纸上连续刊发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文笔清丽,论说精辟。显然,作者对梁启超的经历和著述了若指掌,但文章未署作者姓名。原来,那些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都出自何蕙珍之手。
数日后,梁启超践约,将照片赠与何惠珍。何蕙珍亦投桃报李,回赠亲手织绣的两把精美小扇。梁启超坠入情网,几近痴迷,认为拥有高学历的何蕙珍可以成为他事业上的好帮手,因此,他决定先问问家妻的意见。没想到,李惠仙回信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意丈夫再娶一室。然而此刻,梁启超正被清廷通缉,头颅价值涨到了十万银元,随时有生命危险,自己妻小尚且不能照顾,怎么可以再连累何蕙珍?
梁启超陆续写了24首情诗,记述对何蕙珍的深深爱慕之情。但最后,他还是狠心地再次拒绝了对方。何蕙珍只好又一次离开,临走前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懂。”
1924年,李惠仙病逝,梁启超身边少了一个理解、体贴他的人,他悲痛万分。何蕙珍得此消息远道而来,劝他节哀,也希望他能续弦。这一次,梁启超以“年迈不想再婚”为由,第三次拒绝了。
梁启超的做法,对何蕙珍来说似乎有点薄情,以至她的表姐夫、《京报》编辑梁秋水也责备梁启超:“你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
然而,谁能说,完美的爱情就该有个完美的结局呢?其实,彼此心里的感受,早变为美丽的印象延伸到永远了。
后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梁启超作为证婚人,竟然做如此石破天惊的贺词:“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婚姻不足取法。志摩、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作过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要尽妇道之职,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
编辑 魏光
他,就是梁启超。
主张维新变法的梁启超,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不得不远走他乡,和康有为东渡到日本,继续进行变法活动。在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女子,誓言非他莫嫁。自始至终,他都没有答应她的要求,让当时的人们暗自腹诽:他是薄情寡义之人。然而,今日看来,这正体现出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家,学问和人品都属第一。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他,从而引出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
梁启超进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儿何蕙珍,芳龄20,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学校教师,英文极好。因今日有西洋人参加宴会,故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
宾主落座,何蕙珍便挨着梁启超坐下。不时有一股淡香飘入梁启超的鼻端,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席间,何蕙珍颇为活跃,她广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尤其是她对梁启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整个宴会仿佛成了何蕙珍与梁启超的对语,而他们两人,也如相知多年的忘年交一般。
饭后,何蕙珍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慕:“我万分敬爱先生,但可惜仅爱而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等到来生。”梁启超还是拒绝了,一来他的家中有妻,二来作为维新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再娶肯定不合适。
然而,这些并没有打消何蕙珍的追求。后来,她将自己刊发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梁启超吃了一惊,他多日的疑惑顿时冰释。原来,他刚到檀香山时,到处奔走演说。清廷驻檀香山领事馆买通了一家当地的英文报纸,不断刊载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心中不服,苦于不懂英文又不能回击,只好置之不理。
不久,出现一桩怪事,另一家英文报纸上连续刊发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文笔清丽,论说精辟。显然,作者对梁启超的经历和著述了若指掌,但文章未署作者姓名。原来,那些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都出自何蕙珍之手。
数日后,梁启超践约,将照片赠与何惠珍。何蕙珍亦投桃报李,回赠亲手织绣的两把精美小扇。梁启超坠入情网,几近痴迷,认为拥有高学历的何蕙珍可以成为他事业上的好帮手,因此,他决定先问问家妻的意见。没想到,李惠仙回信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意丈夫再娶一室。然而此刻,梁启超正被清廷通缉,头颅价值涨到了十万银元,随时有生命危险,自己妻小尚且不能照顾,怎么可以再连累何蕙珍?
梁启超陆续写了24首情诗,记述对何蕙珍的深深爱慕之情。但最后,他还是狠心地再次拒绝了对方。何蕙珍只好又一次离开,临走前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懂。”
1924年,李惠仙病逝,梁启超身边少了一个理解、体贴他的人,他悲痛万分。何蕙珍得此消息远道而来,劝他节哀,也希望他能续弦。这一次,梁启超以“年迈不想再婚”为由,第三次拒绝了。
梁启超的做法,对何蕙珍来说似乎有点薄情,以至她的表姐夫、《京报》编辑梁秋水也责备梁启超:“你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
然而,谁能说,完美的爱情就该有个完美的结局呢?其实,彼此心里的感受,早变为美丽的印象延伸到永远了。
后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梁启超作为证婚人,竟然做如此石破天惊的贺词:“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婚姻不足取法。志摩、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作过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要尽妇道之职,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
编辑 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