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岩型矿床是大兴安岭北段重要的矿床类型,在东乌旗一兴安和得尔布干成矿带都有分布,主要为斑岩铜钼矿床,以多宝山一铜山、乌奴格吐山两个大型铜钼矿床和八大关、八八一斑岩型铜钼矿床(点)为代表,其次为斑岩型钼矿、钼多金属矿和斑岩型钼(铜)矿,分别以太平沟大型斑岩钼矿、岔路口钼多金属矿和太平川斑岩钼(铜)矿为代表。其中,多宝山—铜山和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其Cu和Mo的资源储量均达到大型规模,岔路口钼多金属矿床其钼资源量已达超大型规模。从成矿时代来看,大兴安岭北段的斑岩型矿床从早古生代一直持续到燕山晚期,如早古生代(485 Ma BP)的多宝山斑岩铜矿,燕山早期的乌鲁格吐山斑岩铜钼矿(177 Ma BP)和和太平川斑岩钼铜矿(183,199Ma BP),燕山晚期的岔路口钼矿(146.96 Ma BP)、太平沟斑岩钼矿(130 Ma BP)。同时,矿床的形成时代和主成矿元素却表现了与成矿构造背景极为密切关系。因此,根据区域构造背景和内生矿床成矿特征,将大兴安岭中北段斑岩型矿床划分为早古生代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与燕山早期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钼矿床、钼多金属矿床。早古生代的斑岩型矿床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弧盆系之扎兰屯—多宝山岛弧环境内,形成与奥陶纪多宝山组(O2d)双峰系列安山岩、凝灰岩和复式侵入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石炭纪花岗闪长斑岩)等含矿建造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如多宝山、铜山斑岩铜矿;燕山早期斑岩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德尔布干成矿带内,为碰撞造山背景,以斑岩钼矿为主兼有斑岩铜矿,主要与燕山期酸性、中酸性侵入岩有关,成矿上受控于复背斜、基底隆带(断隆带)上多组断裂交汇部位,如乌奴格吐山浅成斑岩钼铜矿即处于满洲里—克鲁伦浅火山岩盆地内的基地断隆中,可分为"乌奴格吐山式"浅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和"八大关式"中深成斑岩铜钼矿床;燕山晚期的斑岩型钼矿床形成于呈岩株侵入的花岗斑岩与于侏罗纪上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内接触带中,以太平沟斑岩钼矿为代表;燕山晚期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以岔路口巨型斑岩钼矿威代表,矿床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矿床分布于侏罗系火山—沉积岩中,并与晚侏罗世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和隐爆角砾岩关系密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多宝山矿田所处的东乌旗—兴安成矿带属中—俄—蒙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密集区的东北延伸部分,向西其与南蒙古、天山相连,构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近东西向一北东东向大型、特大型斑岩铜钼矿成矿带,在这条成矿带上已经发现了土屋、延东、公婆泉、奥尤陶勒盖、查干苏布尔加、白乃庙、多宝山、铜山等一系列大型一超大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显示了大兴安岭北段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找矿潜力。从矿床类型上看,与本区相邻的俄罗斯境内,已经查明了库尔图明、鲁戈卡因和贝斯特里3个大型铜(金)矿床,其矿体均发育在中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与寒武系灰岩(相当于额尔古纳河群)接触带及附近,属斑岩型和矽卡岩共生矿床,在我国境内也逐渐重视对这一复合类型矿床的寻找。近些年,已在额尔古纳隆起北段和上黑龙江盆地内基底隆起带内也发现与夕卡岩有关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多为酸性—中段性斑岩株侵入到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的与夕卡岩有关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分别称为"洛古河式"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和"奇乾式"斑岩型铜(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