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文以载道”的性质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如此,传统教育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忽视了每个人本身具有的审美情感。
  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和加强美育有事半功倍之效。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实施美育,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美的熏陶和美的感化,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青少年有特殊的审美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审美评价的初步形成以及审美感受的增强。如今,迅猛发展的科技为青少年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大门。因此,仅局限于书本,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教师应该大胆地打破课本的束缚,加大学科间整合的力度,使课堂信息量丰富起来,充分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可以使音乐、绘画、时装、建筑、时事等融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诚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加大学科间的整合,丰富课堂内容,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成为各个学科的专家。教师在其中起的只是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审美需求。正因为不是专业人士,在非专业学科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注重选择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审美认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普遍的转换更容易,也更自然。有了清晰明确的审美认识,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将课堂上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生是追赶潮流、紧跟时尚的。如果教师一味排斥流行的内容,必然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厌烦,甚至会产生对抗情绪。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挑选内容时深思熟虑,既可以挑选经典的作品作为正面教材,也可以挑选流行作品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在课堂中适时引入一些时尚、流行的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作品的语言美和内容美,也能欣赏到作品所表现的较为深刻的意义或者意境美,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情感特征。在高下对比、优劣对照的情况下,学生学会了欣赏鉴别,提高了审美水平。
  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单一的教学方式,黑板粉笔的固定搭配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需求。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同样的美用不同方式来展示,也会对学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科技的发展,缩短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时间和距离,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琵琶行》时,放一段《琵琶行》的音乐让学生亲身聆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圆润轻快,还可以拓展开来,以一曲二胡《二泉映月》做对比,从声音的特质、乐器的表现力以及乐曲所传达的感情方面进行比较。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享受,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另外,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及艺术展,聆听名家朗读等,都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当然,在这些形式中,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其主动性才是最重要的。例如,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讲授《雷雨》这个剧目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周朴园的复杂性格,却比不上学生在排演时对每句话、每个动作的斟酌考虑。语气的轻重、动作的幅度、表情的严肃与喜悦,都直接影响到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也识别了什么是虚伪,什么是崇高,审美素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三、教学语言的锤炼
  中国的语言自选字初就注重文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性。好文章不仅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而且琅琅上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视。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典雅,可以华丽,可以幽默,但不管怎样,应自成一格,富有感染力。否则,非但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总之,美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等教育活动中的语言艺术作为手段,来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不可寄望于一时一日,一节课一件事。希望通过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其审美知识,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水平。总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未来,使得學生在整个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感受美的存在,将美内化于自己的内心和言行中。
其他文献
我国高校图书馆作为“大数据”环境下科学数据的重要科研辅助机构,是提高研究者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法学学科为例,调查中美两国不同的20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与信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