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历史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观进行梳理,认为服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服务型执政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提出从提高思想认识、推进制度建设、强化考核评价等三个方面来推进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的建设。
【关键词】服务型执政党 理念创新 路径选择
服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服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时,就指明了党必须以工人群众为依托,工人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共产党宣言》特别强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①因此,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必须牢记并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服务群众,走群众路线。党的二大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我们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具有革命队伍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并提出,“我们的活动必须是不离开群众”。②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③“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为党的宗旨正式写进党章。
“服务型执政党”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
“服务型执政党”概念的提出,表明“不斷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个固有特性,不仅彰显了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高度的自觉精神,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观,赋予了党的宗旨新的时代特征。“服务型执政党”不仅秉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而且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服务型执政党”认为既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全部财富的创造者、实践者,也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全部财富的占有者、享有者,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所以强调执政党围绕“服务”二字做群众工作,围绕“服务”二字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并强调核心是服务,准则是服务,标准也是服务;“服务型执政党”指出既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作为群体的共同需要、意志和愿望,同时又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个体的需要、意志和愿望。所以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做到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考虑群众需要;“服务型执政党”认为既要尊重和相信社会强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也不能忽视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同样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所以强调在面对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可以说,执政党通过“服务”激活马克思主义宗旨观的生命力,通过服务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旨观的内容、方式、对象的与时俱进。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功能论,凸现了服务的功能性。当前,随着社会转型,中国共产党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在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组织形式、人民就业活动方式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党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体现党根本宗旨的要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都在变化。而我们法律法规的建设尚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保证党在执政过程中权力正确使用的问题。三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保证我们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保持良好的作风。面对以上挑战,党的功能定位要转型。为此,党中央在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以全新的理念明确了党的功能定位。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论,对执政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服务型执政党”概念的提出,符合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科学定位。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服务型执政党”新目标,就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提出。“服务型执政党”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已然实现从管制型政党到服务型政党的转型。这一转型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抛弃了过去的计划管制思维,力图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民主法治的框架下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表明了党在执政方式上,以服务作为最高准则,力图提供满足民众和社会需要的优良的公共政治服务,从而赢得民众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从更深层次来看,“服务型执政党”的执政新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与其他许多理念、规划甚至战略相比,它更直接集中地触及到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意识、自身定位这一关键问题。只有这一问题被合理妥善解决,其他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主张、新部署,都围绕“服务型执政党”展开。
推进“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路径选择
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建设服务型政党的重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自觉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准则。一是要有高度的服务自觉。服务自觉是对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重要作用、内在规律、目标使命的深刻认识,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和服务型党组织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鲜明品格,自觉把服务人民作为一种历史责任。二是坚持正确的服务定位。要始终把“服务”作为灵魂和旗帜,就要做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这一正确定位:在上级与下级关系上,强调上级为下级服务;在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的关系上,强调领导干部为普通党员服务;在党员与民众的关系上,强调党员为民众服务;在发展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上,强调各种工作要服务于发展。 推进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使服务成为常态。一是建立服务发展的有效机制。党的十七大党章对党的功能增添了新的内容,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强调这种发展是为民、靠民、成果归民共享的发展。从以上党章总纲内容的变化可见,党既重提“服务”的功能,又增加了“发展”的功能。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思想,建立健全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的工作机制,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建立服务群众有效机制。马克思主义政党承担着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职责。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通过组织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维护群众的工作机制,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持久信任和支持,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三是建立服务党员的有效机制。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积极适应党员队伍结构、思想状况的新变化做好服务党员工作,这是党增强自身凝聚力的重要任务。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护党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爱党员的工作机制,形成组织关爱服务党员、党员关爱服务群众的格局。
强化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相关考核评价,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有效抓手。要坚持突出群众在综合考核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讓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的理念。一是评价内容体现群众意愿。在测评内容的设置考核上,坚持老百姓最期盼什么、最关注什么,就重点考核什么,不断调整优化考核内容和指标。要将民生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要内容,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群众评价的重点,既考评领导集体又考评党员干部;既考评经济发展的质量又考评民生建设的绩效。二是评价方式突出群众主体。坚持考核评价主体向以群众为主转变。既注重听取上级部门的意见,又注重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搞好群众满意度调查,坚持用群众评价意见说话,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此外,考核方式向民主公开转变,考核内容、方法、程序等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全过程接受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三是评价结果突出群众影响。要把群众满意度测评作为考核政绩、整改工作、实施奖惩、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要把群众满意度测评纳入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年度目标考核。而且要加大考核分值,使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直接影响到各级党政机关的考核等次。
【作者为鄂州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5页。
②《中国共产党通志》(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5页。
【关键词】服务型执政党 理念创新 路径选择
服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服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时,就指明了党必须以工人群众为依托,工人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共产党宣言》特别强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①因此,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必须牢记并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服务群众,走群众路线。党的二大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我们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具有革命队伍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并提出,“我们的活动必须是不离开群众”。②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③“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为党的宗旨正式写进党章。
“服务型执政党”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
“服务型执政党”概念的提出,表明“不斷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个固有特性,不仅彰显了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高度的自觉精神,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观,赋予了党的宗旨新的时代特征。“服务型执政党”不仅秉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而且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服务型执政党”认为既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全部财富的创造者、实践者,也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全部财富的占有者、享有者,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所以强调执政党围绕“服务”二字做群众工作,围绕“服务”二字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并强调核心是服务,准则是服务,标准也是服务;“服务型执政党”指出既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作为群体的共同需要、意志和愿望,同时又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个体的需要、意志和愿望。所以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做到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考虑群众需要;“服务型执政党”认为既要尊重和相信社会强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也不能忽视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同样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所以强调在面对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可以说,执政党通过“服务”激活马克思主义宗旨观的生命力,通过服务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旨观的内容、方式、对象的与时俱进。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功能论,凸现了服务的功能性。当前,随着社会转型,中国共产党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在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组织形式、人民就业活动方式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党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体现党根本宗旨的要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都在变化。而我们法律法规的建设尚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保证党在执政过程中权力正确使用的问题。三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保证我们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保持良好的作风。面对以上挑战,党的功能定位要转型。为此,党中央在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以全新的理念明确了党的功能定位。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论,对执政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服务型执政党”概念的提出,符合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科学定位。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服务型执政党”新目标,就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提出。“服务型执政党”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已然实现从管制型政党到服务型政党的转型。这一转型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抛弃了过去的计划管制思维,力图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民主法治的框架下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表明了党在执政方式上,以服务作为最高准则,力图提供满足民众和社会需要的优良的公共政治服务,从而赢得民众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从更深层次来看,“服务型执政党”的执政新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与其他许多理念、规划甚至战略相比,它更直接集中地触及到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意识、自身定位这一关键问题。只有这一问题被合理妥善解决,其他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主张、新部署,都围绕“服务型执政党”展开。
推进“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路径选择
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建设服务型政党的重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自觉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准则。一是要有高度的服务自觉。服务自觉是对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重要作用、内在规律、目标使命的深刻认识,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和服务型党组织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鲜明品格,自觉把服务人民作为一种历史责任。二是坚持正确的服务定位。要始终把“服务”作为灵魂和旗帜,就要做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这一正确定位:在上级与下级关系上,强调上级为下级服务;在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的关系上,强调领导干部为普通党员服务;在党员与民众的关系上,强调党员为民众服务;在发展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上,强调各种工作要服务于发展。 推进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使服务成为常态。一是建立服务发展的有效机制。党的十七大党章对党的功能增添了新的内容,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强调这种发展是为民、靠民、成果归民共享的发展。从以上党章总纲内容的变化可见,党既重提“服务”的功能,又增加了“发展”的功能。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思想,建立健全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的工作机制,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建立服务群众有效机制。马克思主义政党承担着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职责。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通过组织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维护群众的工作机制,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持久信任和支持,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三是建立服务党员的有效机制。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积极适应党员队伍结构、思想状况的新变化做好服务党员工作,这是党增强自身凝聚力的重要任务。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护党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爱党员的工作机制,形成组织关爱服务党员、党员关爱服务群众的格局。
强化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相关考核评价,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有效抓手。要坚持突出群众在综合考核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讓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的理念。一是评价内容体现群众意愿。在测评内容的设置考核上,坚持老百姓最期盼什么、最关注什么,就重点考核什么,不断调整优化考核内容和指标。要将民生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要内容,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群众评价的重点,既考评领导集体又考评党员干部;既考评经济发展的质量又考评民生建设的绩效。二是评价方式突出群众主体。坚持考核评价主体向以群众为主转变。既注重听取上级部门的意见,又注重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搞好群众满意度调查,坚持用群众评价意见说话,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此外,考核方式向民主公开转变,考核内容、方法、程序等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全过程接受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三是评价结果突出群众影响。要把群众满意度测评作为考核政绩、整改工作、实施奖惩、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要把群众满意度测评纳入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年度目标考核。而且要加大考核分值,使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直接影响到各级党政机关的考核等次。
【作者为鄂州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5页。
②《中国共产党通志》(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