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森鸥外《舞姬》的结局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姬》一作之所以深入人心、感人肺腑,是因为森鸥外把自身经历融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我”(日本精英青年太田丰太郎)奉命留学德国,在此期间与德国贫困舞女爱丽丝相恋,最后在挚友相泽谦吉的劝告和帮助下回归仕途并将爱丽丝抛弃的爱情悲剧故事。《舞姬》1890年发表至今,引发国内外学术界对其深稽博考,相关探讨和研究包罗万象、层见叠出。
  目前国内学者对《舞姬》的探讨多是“爱情悲剧”这一主题,且论述观点认为,导致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东西方文化剧烈冲突的社会环境或是丰太郎自我解放的不彻底性,鲜少有学者从相泽谦吉的角度进行解读。其中仅有一篇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路永令与刘璐共同发表的论文—《森鸥外〈舞姬〉爱情中的始作俑者—相泽谦吉》涉及相泽谦吉的相关研究,该文认为:“主人公最终离开爱丽丝并不是其虚伪、卑鄙,笔者认为最终导致这一悲剧的导火索正是主人公的好友相泽谦吉,正是相泽谦吉对主人公的一些建议和盲目地以为是对主人公好的做法,断送了主人公太田丰太郎的幸福,从而导致了这一爱情悲剧的发生。”但该文仍是立足于主人公丰太郎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对相泽谦吉以及其对于《舞姬》结局的影响还是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相比国内而言,日本方面关于相泽谦吉的研究则较多,长谷川泉(1984)、竹盛天雄(2001)、明部康喜(2003)、林尚孝(2016)等人都将目光聚焦于相泽谦吉,对《舞姬》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长谷川泉立足于分析相泽谦吉的人物形象,竹盛天雄着眼于探讨相泽谦吉和丰太郎的友情,而林尚孝聚焦于研究相泽谦吉的人物原型。笔者注意到,相泽谦吉虽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却对故事的推进起到关键性作用,但目前立足于相泽谦吉解析《舞姬》结局的研究寥若晨星,因而本文试从相泽谦吉的视角出发,从他的言行对故事剧情的推动作用来浅析《舞姬》的结局,以期给《舞姬》结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内容。
  一、相泽谦吉的四次登场对《舞姬》结局的影响
  《舞姬》故事的前半部分并没有出现相泽谦吉,直到故事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是对故事情节的扭转至关重要,推动故事的悲剧性发展。
  (一)第一次登场
  丰太郎留德期间,以帮助贫困舞女爱丽丝办理其父亲的葬礼为契机,与其交往日益频繁。虽然两人关系单纯,但同在德国的同僚中有好事之人向上司告发丰太郎与舞女厮混。上司本就不满丰太郎留德期间产生自己的独立思想,不再是可以随心使用的机器,因而很快便免去丰太郎的官职。丰太郎在此走投无路之际,相泽谦吉(天方伯爵的秘书)助其渡过难关,说服德国一家报社让其作为外派记者留在柏林。相泽的第一次登场仅描写其如何帮助丰太郎,但足以见得其为人仗义,此处描写为下文丰太郎接受其劝告离开爱丽丝的剧情埋下伏笔。
  (二)第二次登场
  爱丽丝怀孕后,丰太郎因自己前途渺茫而郁郁寡欢。此时相泽抵达德国,为帮助丰太郎恢复名誉回归仕途,写信让丰太郎前来面见天方大臣,信的内容如下:
  因此行仓促,未能提前告知。我昨日随天方大臣来到此地。大臣欲召见你,望速来。此乃恢复名誉之良机。弟心中着急,特此函告,恕不一一。
  相泽的第二次登场未见其人,先见其信,从信的内容可知,相泽抵达德国后急于与丰太郎联系,可见他心系丰太郎恢复名誉一事。明治维新后的近代日本社会虽受西方自由思潮影响,但为国建业、发展仕途的价值观仍为主流,作为丰太郎的挚友,相泽不忍其怀宝迷邦,因而不遗余力地为其恢复名誉一事运筹帷幄。《管子·霸言》中有言:“智者善谋,不如当时”,大意为聪明的人擅长谋划,但不及懂得审时度势、相机行事之人。若不是相泽及时审时度势,以天方伯爵造访德国一事为契机,不失时机地帮助丰太郎并将其引荐给天方伯爵,相信丰太郎极难再有出头之日,或许也就不会酿成瓶沉簪折的爱情悲剧结局。
  (三)第三次登场
  相泽在丰太郎谒见大臣后,邀其共进午餐,其间对其进行一番言辞缜密且条理清晰的规劝。
  首先,相泽一针见血地指出导致这段不幸遭遇(免官)的原因,即“这一段事情,原本便是你天性软弱所致”,可见他深谙丰太郎的性格,相信其为人,另外他精于笼络人心,当他站在丰太郎的角度说话时,丰太郎便情不自禁地认同其想法,信服其观点。
  其次,相泽肯定丰太郎的学识和能力,反问其“一个有学识和能力的人,怎能一直为一介少女的私情纠缠不清,这样浑浑噩噩地度日”,这样的反问在从小生长于儒家思想教育影响下的丰太郎来说可谓谠言嘉论,定会触动其追求功名利禄的心。
  再次,相泽为丰太郎的前途明确指明方向,即“推荐人才,不若先示其能。你应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争取得到伯爵的信任”,相泽不愧为天方伯爵的秘书,精通人情世故,深谙荐人之道,明晰任人唯贤的事理,因而劝其相时而动、囊锥露颖,方有机会回归仕途。相泽这番话予以彼时苦于前途渺茫的丰太郎绝处逢生的机会,定会增强丰太郎对其的信任感,增强丰太郎对其规劝的认同感。
  最后,相泽析毫剖厘,深入剖析丰太郎与爱丽丝之间的爱情,认为爱丽丝的爱恋即使是“真心实意”,“也绝非出于对才华的倾慕”,认为二人之间的交往“只是一种被称为习惯的惰性使然”,恳切劝告丰太郎“速速与她断绝关系”。《旧唐书·元行冲传》中有言:“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相泽作为局外人,自当洞若观火,一语道破丰太郎与爱丽丝之间爱情的本质,两人并非出于才华上的相互吸引,而是出自朝夕相处的“习惯”,言下之意这样的感情不值得海誓山盟。
  挚友相泽的规劝由浅入深,分析困境原因-肯定学识才能-指明前途道路-劝其舍弃爱情,起初站在丰太郎的角度为其分析遭遇困境的原因,获取其信任感和认同感;然后肯定丰太郎的学识和才能,遗憾其明珠蒙尘,愈益牵动其追求功名利禄之心;接下来趁其内心动摇,为其指点迷津,点明恢复名誉的方法,愈发令其恢复仕途之心蠢蠢欲动;最后剖析二人感情的本质,劝其断绝关系,为恢复仕途扫清障碍。毋庸置疑,对于当时儒家思想教育下的日本来说,相泽的这番规劝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而丰太郎本就是在儒家思想教育下成長起来的,他的思想中不可避免地有认同相泽的部分存在,再加上他性格天性软弱,所以他即使难以割舍对爱丽丝的爱,对相泽的规劝也谊不敢辞,最终同意与爱丽丝分道扬镳。至此丰太郎虽还未与爱丽丝鸾凤分飞,但相泽的规劝已经令其心旌摇曳、摇摆不定,推动剧情向与爱丽丝分离的结局发展。   (四)第四次登场
  丰太郎随天方伯爵一行前往俄国,其间大展身手,展现语言天赋。回柏林后丰太郎深受天方伯爵赏识并受邀与其共同回国,因唯恐断绝挽回名誉的途径,所以丰太郎慨然应允。此后丰太郎因辜负爱丽丝的爱而深感内疚,竟至卧病在床。爱丽丝全然不知丰太郎已决心抛弃自己,自其卧病期间悉心照料。相泽探望丰太郎时,向爱丽丝透露与丰太郎之间的约定(与爱丽丝断绝关系)以及丰太郎对天方伯爵的承诺(共同回国),爱丽丝因受刺激而精神失常。若是相泽未将真相告知爱丽丝,或许丰太郎这样内心软弱的人无论如何也没有勇气开口与爱丽丝断绝关系。因此显而易见,相泽在丰太郎与爱丽丝两人感情的破裂进程中实则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从文末也略见一斑:“良友如相泽谦吉者,世间恐难再有第二个。然而直至今日,我心中对他仍有一点憎恨之情。”不言而喻,相泽的出现毫无疑问對加速二人感情的破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当时的日本虽已传入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但传统封建思潮仍根深蒂固,为国建业、发展仕途的价值观仍处于主流地位,所以在这种价值观驱使下相泽急于劝丰太郎回头是岸(回归仕途)。毫无疑问小说中相泽的四次登场也丁一确二地逐步将丰太郎拉回为国建业、发展仕途的道路,由此,相泽对于这场爱情悲剧产生的关键性推动作用昭然若揭。
  二、从相泽谦吉的视角看《舞姬》的结局
  国内外学者大多将《舞姬》的结局定义为爱情悲剧,但细细分析,倒不如说是明治时期的时代悲剧。明治时代初期,德川幕府倒台,日本门户开放,西方文化思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入。像相泽和丰太郎这样从小接受传统封建儒家思想教育的青年精英,虽经历西方自由思潮洗礼,但怀有追求仕途之心亦在所难免,因而相泽的行为虽致一对佳人劳燕分飞,却也事出有因,站在他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
  虽然相泽本是出于善意,但他的所作所为切实是导致这场悲剧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向天方伯爵举荐丰太郎,规劝丰太郎斩断情丝、回归仕途,又向爱丽丝揭穿丰太郎将断绝儿女情长并回归仕途的事实,这一系列行为都直接或间接推动这场悲剧的发生,而他的言行也代表了彼时追求仕途顺利价值观的缩影。相泽以为,自己的挚友丰太郎—才华横溢的可造之才,应该为国所用,为国争光,而不是为儿女情长所牵绊。《舞姬》的读者无不认为这是一场爱情悲剧,但相泽成功规劝挚友回归仕途,因此于他而言,《舞姬》的结尾可能是幸福圆满的结局。
  三、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从主人公的挚友相泽谦吉的角度浅析了《舞姬》的结局。首先基于文本具体解读了相泽谦吉在文中的四次登场,分析了其言行对结局的影响,即对悲剧结局的推动作用,然后试从相泽谦吉的角度分析了《舞姬》的结局,认为在其角度来看或许是幸福美满的结局。但本文的分析是基于文本进行的浅层次分析,对于相泽谦吉的人物调查研究还未鞭擗向里,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究。
其他文献
一个晴朗的午后 你我不经意的相遇  就如同 一面平静的湖水  投下一颗浑圆的石子 立刻溅起  迷人的 圈圈涟漪  你说 多一个朋友  就多一份思念 多一份牵挂  这也是 人生的一大幸福  我说 是因为我们俩  有着共同的爱好 读书 写诗  可是 谁知又一个晴朗的午后  一场无情的车祸 带你去了另一个世界  噩耗传来 我无所适从  记得 你曾说過 要教我诗词写作  我说 最近工作忙 过了这阵子再说 
摘 要:安妮宝贝是最早一批出身于网络平台、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她的作品始终围绕着爱与生死的主题,在旅行的路上、在不断地前行中完成她的写作,这一过程与她的人生轨迹高度结合。特别是在经历一连串的生活方式转变、亲人离世、经历生死、饱尝离散的伤痛之后,她的文风逐渐由晦涩迷离趋向至简还真。本文将结合安妮宝贝人生经历的变化,探讨其作品内容及创作风格一路蜕变的历程。  关键词:自我探寻;写作风格;
摘 要:本文以川端康成代表性作品《雪国》为例,对原著文本进行统一整合,以HTML标记方式,将文本中的章,节及段落内容进行细致划分后,采用文本分析软件KH Coder对标记后的整篇文本文档进行相关系列数据挖掘。在挖掘出的相关文本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高频词汇,再以共起网络效果图的形式,展现出彼此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各自所对应的文本内容,进而对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数据化实证分析。  关键词:雪国;数据
怒放的韶光令岁月峥嵘,三月的校园姹紫嫣红,怀揣绮梦的春蝶飞绕土山云亭。她发现一枝伸出曲墙的梅,同一枝条上居然异彩纷呈。粉红、桃红的骨朵儿共生成含苞待放的倩影。她留步愣怔,他聚焦调镜。  检索查证,有人说这是不同品种经过人工干预,授粉改变基因而形成。她却认定这是天造原生,就像忍冬藤。  他打开手机相册:“看,你让梅花无地自容。”  “你的嘴是蜂巢祖宗,能把酸梅说成甜杏。”她笑脸盈盈。  三年后的深冬
摘 要:中国古典诗学与西方文艺理论的结合由来已久,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与中国诗学有相通之处,当中的核心概念就是对等原则,即包含相似或同义以及不相似或反义两种,在诗歌中将原本处于选择轴上的对等词语在诗中被横向组合最终构成联句,这与李商隐七律的并列铺排、无序组合的用典方式有所契合。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有助于解决诗学研究中的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和解问题,达到对文学语言的准确解读这一目标。  关键词:李商隐
一  儿时 当我学会蹒跚的走路时  当我一个人摇摇晃晃地推开破旧的木门  嘎呀一声 厚重的门发出刺耳的响声  被门遮住的乐园立即展现在我的眼前  满院的狗尾巴草  随着风儿向我招手 示好  他们的热情让我受宠若惊  咯咯 咯咯的笑  宁静的大院被我的笑声打破  据说 那个笑声可以传的很远  以至可以传到现在的我的耳朵里  当我背上书包上学的时候  我看见狗尾巴草随意地生长在田间地头  我很喜欢它们
摘 要:《新开罗》和《梅达格胡同》是马哈福兹两部现实主义代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埃及当时的社会现状。本文通过对这两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女性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体会作者对女性在社会中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注,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实主义;女性形象;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曾以为  我在有生之年  还能够与你走到一起  曾以为  我在入棺之前  还能够听到你唤我的名字  现在 我只剩一捧骨灰  你轻轻一吹  我便飞起来  飞起来的 还有  我的魂灵 一直都在  我一直这样以为  墓 碑  在她的心中  有一座看得見的墓碑  墓志铭刻录了  她二十年前  死去的一段恋爱史  我们曲曲折折  谈了十年爱情  在我的心中  有一座看不见的墓碑  因她心中的墓碑而存在
摘 要:专写女性愁怨的诗歌题材之闺怨诗,自先秦时期发展至唐代已趋成熟。由唐代闺怨诗中包含着不同类型的“闺”与不同程度的“怨”,也可窥得不同类型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构成。典型的怨女生活和情感状态大致有以下三类:宦妇清愁,闺阁寂寞;征妇忧苦,天寒捣衣;商妇怨盼,江口望船。此外,還有少数女诗人抒写自身之怨。由于古代男女诗人在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才女闺怨诗与“男子作闺音” 在诗歌内涵
等待戈多  大风将身体变成了自己的坟山  再用力 也吻不到一滴下落的雨  夜风却吞下了前世便已酿好的苦果  并不吝嗇向世人倾吐  那些隐匿了三百年的往事  故乡的梨落  促成了一支无名的小夜曲  却不能用来演奏  不可说 不可说  春风从来都不可说  但若在河边遇到那个违誓的人  一张口 就能看到他的咽喉  堵满了往事的墨 落墨  从来都是盖棺定论 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