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90后试水O2O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m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力 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研三学生
  李力的“云威科技”搬了新家,在重庆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1000平方米办公面积,120个工位,80台一体机电脑,3个400客服电话,说起现在公司的规模,李力隐隐地流露着骄傲。当然值得自豪,他虽仍是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的研三学生,却已是重庆小有名气的校园创业者,而早在公司成立之前,李力所带领的学生团队就创下过半年开发6000余款App的惊人成绩。
  王佳琦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大四学生
  距重庆1000公里之外的武汉,端午节已过,校园里满是离别的气息。当众多大四生忙于毕业论文答辩或毕业旅游时,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大四学生王佳琦却在为自己的公司奔波。作为在线教育机构“我的课堂”创始人兼CEO,王佳琦的这个夏天注定不轻松。自从去年10月成立维克拉斯科技有限公司,他不得不把90%甚至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业中。
  李力和王佳琦的创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是最近兴起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逐浪者。
  有着年轻的心和敏锐的嗅觉,李力从2013年起正式涉足O2O,帮助重庆本地企业O2O转型。目前,使用云威科技产品的重庆本地公司有1000余家。
  而“我的课堂”也是基于O2O模式的,已成功开办线下课堂40余次,主办免费沙龙400余次。
  校园生活也要O2O
  不过,李力最为人所知的一款O2O应用,倒和企业没有很大关系。
  “O2O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线上下单,线下交易。当时我们把这个概念稍微转换,变成了线上报名,线下面试。”这就是一炮打响的手机App“Hold住重大”,国内第一款校园O2O类应用。
  李力是名技术爱好者,觉得技术的要义就是让生活更美好。当时他将眼光投回了校园,寻思着,新生对什么都很好奇,智能手机又已普及,如果开发一款校园生活服务类App,应该有市场。于是,李力和团队5名核心人员,于2013年9月新生入学前推出了简单版本的“Hold住重大”。
  他们用重大人的方式重新标注了重庆大学校内建筑的名称,这和一般地图上一板一眼的官方称呼不同,是学生常用的昵称和简称。餐厅、超市、教室、校车站等建筑都有专属图案,轻触图案,就会弹出具体地点和前往路线。另外,该App还可以定时抓取学校官方网站信息,学生打开App,就能获得校园新鲜资讯和重要通知,讲座、活动和公告都不会错过。
  至于“O2O”,则是李力和团委老师聊天过后获取的信息,并由此产生的灵感。
  “那时,团委正安排10月的社团招新。以前社团少,学校的广场还摆得下;现在社团越来越多,每到招新时场面混乱,新生也没时间把各个社团都看完,常会错过规模小但有特色的社团。”
  能不能把社团招新事宜转移一部分到手机上呢?李力团队受到启发,立即在App中加入“线上报名”新功能,开创“线上报名、线下面试”的社团新模式。2013年秋季入学,重庆大学有30%以上的新生下载了该手机App,短短数月,下载量达到5万余次。重庆大学毕业校友也在微博上感叹:“母校变得高端洋气了。”
  为了迎接2014年重大新生,李力正着手“Hold住重大2.0”的研发,具体的创新内容李力没有透露,但肯定会是一个更大的校园O2O平台。
  圈子文化
  对于王佳琦而言,创业更像是“被逼的”。已是大四的他,在找工作和创业间摇摆不定。王佳琦的社会导师胡波欣赏他的“折腾”精神,鼓励他创业。2013年国庆,胡波给王佳琦下了最后通牒——不论结果如何,7天后给我答案。
  对未知未来的担忧,王佳琦在纠结中拖到了第7天,最后决定听从内心的想法——创业!
  说干就干!王佳琦注册了维克拉斯科技有限公司,主打在线教育业务“我的课堂”。同时,他迅速联系5位朋友组建初始创业团队,一起成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严格地说,早在公司成立前,“我的课堂”已初具雏形。2013年9月,在完成“去创吧”创始人严重捷交给的任务——短时间内找到武汉100位各种圈子的“圈主”中,王佳琦感受了圈子文化的魅力,为了同一目标的人走到一起,一起奋斗,一起吃苦,一起玩,一起分享,一起high……之前,王佳琦也参加了各种圈子,如华中科技大学知名科研团队Dian团队、种子班,还是TED华中科技大学组织者、万门大学华科组织者。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自觉地成为校园“圈子文化”的促进者。
  而这一次,他决定把基于圈子文化的分享延伸到校外,“我的课堂”面向白领,基于他们的共同需求(广义上的圈子)应运而生。
  他从线下做起,提出“先有课堂,再有用户”。王佳琦充分调动手中的人脉资源,寻找“教师”(课程分享者);他们收集潜在用户的需求,筛选出“商业计划书写作”、“演讲技巧”和“微营销”等第一批课程。为了给课程营造氛围,王佳琦会应分享者或用户的需求调整线下授课地点,咖啡课程在汉口的“卢老师咖啡馆”举办,西点制作课则是在很有情调的西点屋……
  线上,是课堂发布的平台,用户购买课程,课时费一般不超过60元/小时,由“我的课堂”和分享者对半分成;他还充分发挥社群的功效,建立专门的QQ群和微信群和微信公共账号用于用户、“我的课堂”以及分享者的交流。每堂课后,他还借助社群收集每个用户的建议和反馈,团队有专门人员进行记录和分析。
  此外,王佳琦为了黏住客户,创造更多课后福利,组织每周一次的免费主题沙龙,至今已举办400余次。
  2014年3月,得知一位网络红人要来武汉,王佳琦迅速做出反应,通过朋友联系,准备办一场免费沙龙分享。经过5天的准备,“我的课堂”完成沙龙PPT的制作,做好活动的前期预热、场地租赁和媒体宣传等工作。活动当天,400多人赶到华中师范大学,参加了分享会。
  “这次分享会很成功,当晚微信公共账号增加了100多名粉丝。”王佳琦的另一次营销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2014年2月,王佳琦参加武汉市创业大会“青桐汇”,现场向武汉市市长唐良志推荐“我的课堂”,获得市长的赞赏和支持。“我的课堂”现场获得30万元的风险投资,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在O2O中,“导流、定制、粉丝、体验、托管”是5个重要环节,对于资金、人力和经验匮乏的初创公司,王佳琦决定把精力放在“粉丝”(用户吸引)和“定制”(课堂教学)上。
  私人订制
  王佳琦并不忌讳“我的课堂”存在的问题,“我自己还在努力寻找社会人与学生的平衡点。”
  王佳琦深知,O2O具有同质化倾向和复制性,即使在武汉,同类型的教育机构也遍地开花,“我的课堂”要独树一帜,并不容易。王佳琦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保持课堂的独创性。当同学都忙于毕业旅游时,王佳琦北上北京,寻找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的分享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已与几个别具一格的分享者达成合作协议,包括由盲人分享者带来的“黑暗中的对话”、资深产品经理带来的“产品经理培训营”……
  王佳琦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希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最具特色的分享者,提高“我的课堂”的知名度,为后期的微营销做铺垫。同时,等用户积累达到一定人数,他将借助圈子文化的积淀,实现应用户的需求共建课程,满足用户细化的需求。
  作为电信专业出身的土著华科男,王佳琦也希望引入大数据,他表示,“我的课堂”将会花更多的精力做好用户档案建设,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和反馈,针对不同的用户做好课程推荐和体验反馈。
  “我的课堂”的另一积极尝试是引入会员制,打造“私人订制”的专属课堂。目前,“我的课堂”已拥有10余位会员,与普通用户不同的是,他们每年需缴纳1800元会员费,“特权”是享受对应课堂之余,还能体验量身定制的专属沙龙等。
  “O2O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既拥有快速的线上信息扩散能力,也能实现实体用户体验。”谈及O2O模式的优势,王佳琦深有感触。在他的规划中,微营销将会成为“我的课堂”的一大亮点。
  帮企业O2O两步走
  “把O2O的概念扩大化,让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更是一种尝试。”
  李力从不盈利的“Hold住重大”中摸索O2O开发和运营上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商业中去。现在,公司的一大特色业务就是为中小企业做移动电子商务和O2O转型,用90后的新思维帮助传统企业在移动大潮下谋得一席之地。“如果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是对传统商业的一次挑战的话,那么O2O就是一场狂风暴雨般的革命。”
  李力为企业制定的O2O转型基本分为两步,一是“商务移动化”,二是公司业务从线上到线下的打通。
  商机的出现还是因为“老伙伴的新需求”。近两年来,一些企业发现,通过手机登录自家网站的流量增长特别快,用户用微博或微信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用户往往看到的还是PC端网页,小小的屏幕上密密麻麻几排字,不但没法吸引潜在用户,反而会给潜在用户带来负面观感。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提供的数据,2013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上升至81%,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则略有下降。李力认为,做O2O并不是他们“发现”了这个需求,而是用户已实实在在转移到了手机端。
  在李力看来,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光在互联网上安营扎寨不够,还得在移动互联网上开疆拓土。不过,怎么把商务移动化呢?李力推出了“云威商城”,他们依托大数据和“威应用”,提供企业O2O移动电商一整套解决方案。其中,主要为企业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移动应用开发成本高,二是移动应用推广难。“企业自己投钱做App,花好几万块钱也基本打水漂,因为没人访问。大部分用户的手机里经常打开的也就几个主流的应用。”李力借力已有的工具,如百度的“轻应用”开发框架,新浪微博“粉丝通”分析工具,搜狗搜索等搜索工具压低开发成本,并借助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对App进行推广,刷企业的存在感。潜在用客无需下载该企业的客户端,通过手机直接访问网站就能看到一个类App的界面。该界面视觉风格统一,具有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语音识别等手机端特有功能,还能与用户交互,这相当于对原有运营方式的升级换代。
  不过,这一观念在一些商家看来,还是有些超前。
  “我们做互联网,思维比较新。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可能比较保守,觉得没有到非转型不可的地步。”李力的策略是“摆事实讲道理”,宏观的数据要讲,微观的案例也要讲,企业解决方案的独特性也要讲。实在说不通,就先游说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网络部人员,这群人比较理性,对移动互联网接受程度高。从内部击破,拿下技术人员,说动老板往往就水到渠成。
  先说服企业拥抱移动互联网后,再帮企业做O2O,循序渐进。
  李力正为企业开发一项新功能——物流管理App,方便企业自建小型物流体系进行同城配送。“有些用户比较性急,网上看中商品,就希望企业立马送过来。同城距离较近,用不着专业的快递公司,企业可以派人送。针对这一需求我们为企业开发App,为企业显示送货路线,用户能实时监控货物的位置、了解送货的时间。”与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不同,这是企业自建的送货队伍,用户可以选择支付方法——现金、支付宝或微信。这是O2O运用的一个简单案例,针对用户对送货的需求,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而且,用户能全程参与其中。当然,为了使这个App更O2O,可以增加功能——当用户发现自己能提供一条更捷径更不拥堵的路线时,可以“告诉”App,被证实成功后可以得到奖励(瞧,用户不但参与了,而且共建了送货线路)……
  让李力自豪的是他们还有“大数据”的积累。这一积累始于3年前。李力发现,时下流行的生活服务类应用对重庆商家的数据搜集得不够全面。“大众点评在重庆地区有约10000个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行业店铺数据,这些数据不能精确到楼层。”李力出于兴趣,开始构建重庆地区三维(经度、维度和高度)LBS商铺数据。“那时没目的,只觉得现有的东西不足,我们又有能力补足。”这些积累也成了云威科技的一大资源,他们拥有重庆地区100000个三维商铺数据。云威科技和重庆政府还有合作,能获取重庆本地商家的工商数据,这成就了李力在重庆商铺大数据方面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一优势是互联网巨头在短期内难以撼动的。
  在本地的精耕习作是李力团队的撒手锏之一,不过,他也为本地老板预测全国趋势。这一目标通过数据挖掘实现。“我们对天猫和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的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为本地企业提供数据挖掘的服务。”伴随数据挖掘而来的是衍生服务,比如,传统实体店精准营销服务,线上商品线下推广服务等,这一系列术语让人晕乎乎,归根结底就是改造传统商业。
  “去年公司营收4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3000万。”李力笑着说,企业对于O2O的效果反馈,体现在是否继续购买他们的服务上,营收数字的快速增长正说明了企业对O2O商业新模式的认可和接受。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羊肉的故事:他在自己的羊圈里养了一群羊,小羊羔一生下来就植入芯片,在羊的一生成长过程中,发育状况、吃的饲料、生过什么病、打过什么针等等,这些信息都贮存在芯片里。顾客可以在网上根据羊的生长信息,提出需要比尔·盖茨羊圈里的第几号羊的后臀尖。而在北京,全聚德也已为北京直营店出炉的每只烤鸭配备了唯一可追溯条形码,消费者可以据此在网上查询所购烤鸭从养殖到成品的所有信息。这些羊或
说到对外经贸大学,很多人想到的是:分数高、就业率高、3:7的男女比例、爱实习,这些都是贸大的特点,但都不足以概括她、代表她。贸大很小,小到有人笑称从西门能望到东门;贸大也很大,有人说:“小小惠园承载着万千梦想,短短四年融汇了美好时光。”植此四年,在这短短的四年里,我在贸大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深深地植入在我的回忆里。  1.站在同一个地点,一张张拍下贸大各个建筑的照片,最后形成了贸大全景。  2.
坐落于沪江之滨的复旦,教授举止容姿都颇得魏晋风骨,学生中则多思想驰骋的实干家,这里比校训更出名的是“孵蛋精神”——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无拘的复旦,眉眼间自有一番海派风情。  春色太好,不想教课了  复旦大学又被戏称为“孵蛋大学”,我校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大学,也没有赏心悦目的海景校园,旦苑食堂特产的“哈密瓜炒苦瓜”和一路之隔的兄弟大学同济“大鸡排”相比,美味程度还是解放前后的差距。但复旦人偏不很看重
@阿溟:其实学好一门外语最深远的好处不是求职的筹码,而是你可以轻松地读懂可能只在另一个语言体系内流传的文章甚至思想,这意味着你比其他人多一个了解和理解世界的角度。而且这个意义上的好处将会是持续性的。  @FOCUS_小威:深大(深圳大学)医学院某老师的“人体免疫与健康”公选课,有部分是讲按照星座来饮食,说白羊座的人面对竞争压力永远不服输,好斗而易缺乏磷,不妨多吃小鱼、核桃、韭菜、洋葱、荠菜等。  
20多年前我到上海读研究生。刚到上海时,体验到强烈的不适应,是那种从小地方到大地方的不适应。  在学习上也有强烈的反差感:每个人懂得都比我多。大家在一起上课时,我感觉自己似乎不是一个研究生,而是一个小学生。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我遇见第一个外国专家。  其实,这个老外本来和我也没有什么关系。当时他是到学校里来访问的美国专家。那时候,对外交往还不多,所以这个老外来学校里还是非常重视的,连接待、交流的一些
这群受伤害的妇女同胞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我该如何去帮助这两个受伤害的女子。她们的维权路究竟在哪里?  刘大姐的家事  朱琳琳 江苏省宿迁市蔡集镇樊湾村村官  2012年11月30日上午9点多,信访办打来电话说有人找我,要维权。随后办公室里进来一个女人,个子不高,看起来很年轻,如果不是脸上有些灰尘,应该也是个漂亮女子。进门就说:“我老公外面有人了,我怎么办?”我很诧异,这是我开始做妇联工作第一次遇
本科期间,赵云龙于2011、2012连续两年参加“挑战杯”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其学术科技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2年,以他为队长并围绕其科研成果组建的“帧科创业团队”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湖北省
Q:从家乡四川到北京,一直以来都这么爱折腾吗?  A:是的,我从初中起就是不太安分的学生。高三那年经历了汶川地震,我虽然不在震区,但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那个夏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担心余震,后来我复读了一年,因为最好的朋友考到了中戏,所以我也想考到北京,但是最后还是差了一点,去了天津师范读广告,总是离得近一点儿。  Q:广告这个专业是你自己感兴趣所以选的吗?  A:不是,我一开始想学日语,因为我
2012年10月,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发起了一项名为“重塑大学”(College, Reinvented)的征文计划,  向读者征集他们心目中大学办学的理想模式。  结果,从大学教授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从本科生到高等教育界的领袖人物,  还有对教育感兴趣的其他人,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有的抽象、充满理想主义;有的详尽具体,列出了预算和课程设置等种种细节。  除了阐释性的方案,编辑部还收到了两部视
前段时间,一家很有名的杂志的总编写了一篇很好的编者的话。大体是感谢了读者的认同,称赞了同事,尤其是年轻同事的努力。结尾的一句话让人头一沉:我希望她们做报道,或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在深夜独处之时,能够说,我做了正确的事情,我尊重自己。  我不知道她们能不能做到,这要看她们作为人的品级了。无论如何,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个蒸蒸日上、如火如荼的事业,老大是不会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种话的。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