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力 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研三学生
李力的“云威科技”搬了新家,在重庆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1000平方米办公面积,120个工位,80台一体机电脑,3个400客服电话,说起现在公司的规模,李力隐隐地流露着骄傲。当然值得自豪,他虽仍是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的研三学生,却已是重庆小有名气的校园创业者,而早在公司成立之前,李力所带领的学生团队就创下过半年开发6000余款App的惊人成绩。
王佳琦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大四学生
距重庆1000公里之外的武汉,端午节已过,校园里满是离别的气息。当众多大四生忙于毕业论文答辩或毕业旅游时,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大四学生王佳琦却在为自己的公司奔波。作为在线教育机构“我的课堂”创始人兼CEO,王佳琦的这个夏天注定不轻松。自从去年10月成立维克拉斯科技有限公司,他不得不把90%甚至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业中。
李力和王佳琦的创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是最近兴起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逐浪者。
有着年轻的心和敏锐的嗅觉,李力从2013年起正式涉足O2O,帮助重庆本地企业O2O转型。目前,使用云威科技产品的重庆本地公司有1000余家。
而“我的课堂”也是基于O2O模式的,已成功开办线下课堂40余次,主办免费沙龙400余次。
校园生活也要O2O
不过,李力最为人所知的一款O2O应用,倒和企业没有很大关系。
“O2O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线上下单,线下交易。当时我们把这个概念稍微转换,变成了线上报名,线下面试。”这就是一炮打响的手机App“Hold住重大”,国内第一款校园O2O类应用。
李力是名技术爱好者,觉得技术的要义就是让生活更美好。当时他将眼光投回了校园,寻思着,新生对什么都很好奇,智能手机又已普及,如果开发一款校园生活服务类App,应该有市场。于是,李力和团队5名核心人员,于2013年9月新生入学前推出了简单版本的“Hold住重大”。
他们用重大人的方式重新标注了重庆大学校内建筑的名称,这和一般地图上一板一眼的官方称呼不同,是学生常用的昵称和简称。餐厅、超市、教室、校车站等建筑都有专属图案,轻触图案,就会弹出具体地点和前往路线。另外,该App还可以定时抓取学校官方网站信息,学生打开App,就能获得校园新鲜资讯和重要通知,讲座、活动和公告都不会错过。
至于“O2O”,则是李力和团委老师聊天过后获取的信息,并由此产生的灵感。
“那时,团委正安排10月的社团招新。以前社团少,学校的广场还摆得下;现在社团越来越多,每到招新时场面混乱,新生也没时间把各个社团都看完,常会错过规模小但有特色的社团。”
能不能把社团招新事宜转移一部分到手机上呢?李力团队受到启发,立即在App中加入“线上报名”新功能,开创“线上报名、线下面试”的社团新模式。2013年秋季入学,重庆大学有30%以上的新生下载了该手机App,短短数月,下载量达到5万余次。重庆大学毕业校友也在微博上感叹:“母校变得高端洋气了。”
为了迎接2014年重大新生,李力正着手“Hold住重大2.0”的研发,具体的创新内容李力没有透露,但肯定会是一个更大的校园O2O平台。
圈子文化
对于王佳琦而言,创业更像是“被逼的”。已是大四的他,在找工作和创业间摇摆不定。王佳琦的社会导师胡波欣赏他的“折腾”精神,鼓励他创业。2013年国庆,胡波给王佳琦下了最后通牒——不论结果如何,7天后给我答案。
对未知未来的担忧,王佳琦在纠结中拖到了第7天,最后决定听从内心的想法——创业!
说干就干!王佳琦注册了维克拉斯科技有限公司,主打在线教育业务“我的课堂”。同时,他迅速联系5位朋友组建初始创业团队,一起成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严格地说,早在公司成立前,“我的课堂”已初具雏形。2013年9月,在完成“去创吧”创始人严重捷交给的任务——短时间内找到武汉100位各种圈子的“圈主”中,王佳琦感受了圈子文化的魅力,为了同一目标的人走到一起,一起奋斗,一起吃苦,一起玩,一起分享,一起high……之前,王佳琦也参加了各种圈子,如华中科技大学知名科研团队Dian团队、种子班,还是TED华中科技大学组织者、万门大学华科组织者。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自觉地成为校园“圈子文化”的促进者。
而这一次,他决定把基于圈子文化的分享延伸到校外,“我的课堂”面向白领,基于他们的共同需求(广义上的圈子)应运而生。
他从线下做起,提出“先有课堂,再有用户”。王佳琦充分调动手中的人脉资源,寻找“教师”(课程分享者);他们收集潜在用户的需求,筛选出“商业计划书写作”、“演讲技巧”和“微营销”等第一批课程。为了给课程营造氛围,王佳琦会应分享者或用户的需求调整线下授课地点,咖啡课程在汉口的“卢老师咖啡馆”举办,西点制作课则是在很有情调的西点屋……
线上,是课堂发布的平台,用户购买课程,课时费一般不超过60元/小时,由“我的课堂”和分享者对半分成;他还充分发挥社群的功效,建立专门的QQ群和微信群和微信公共账号用于用户、“我的课堂”以及分享者的交流。每堂课后,他还借助社群收集每个用户的建议和反馈,团队有专门人员进行记录和分析。
此外,王佳琦为了黏住客户,创造更多课后福利,组织每周一次的免费主题沙龙,至今已举办400余次。
2014年3月,得知一位网络红人要来武汉,王佳琦迅速做出反应,通过朋友联系,准备办一场免费沙龙分享。经过5天的准备,“我的课堂”完成沙龙PPT的制作,做好活动的前期预热、场地租赁和媒体宣传等工作。活动当天,400多人赶到华中师范大学,参加了分享会。
“这次分享会很成功,当晚微信公共账号增加了100多名粉丝。”王佳琦的另一次营销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2014年2月,王佳琦参加武汉市创业大会“青桐汇”,现场向武汉市市长唐良志推荐“我的课堂”,获得市长的赞赏和支持。“我的课堂”现场获得30万元的风险投资,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在O2O中,“导流、定制、粉丝、体验、托管”是5个重要环节,对于资金、人力和经验匮乏的初创公司,王佳琦决定把精力放在“粉丝”(用户吸引)和“定制”(课堂教学)上。
私人订制
王佳琦并不忌讳“我的课堂”存在的问题,“我自己还在努力寻找社会人与学生的平衡点。”
王佳琦深知,O2O具有同质化倾向和复制性,即使在武汉,同类型的教育机构也遍地开花,“我的课堂”要独树一帜,并不容易。王佳琦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保持课堂的独创性。当同学都忙于毕业旅游时,王佳琦北上北京,寻找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的分享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已与几个别具一格的分享者达成合作协议,包括由盲人分享者带来的“黑暗中的对话”、资深产品经理带来的“产品经理培训营”……
王佳琦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希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最具特色的分享者,提高“我的课堂”的知名度,为后期的微营销做铺垫。同时,等用户积累达到一定人数,他将借助圈子文化的积淀,实现应用户的需求共建课程,满足用户细化的需求。
作为电信专业出身的土著华科男,王佳琦也希望引入大数据,他表示,“我的课堂”将会花更多的精力做好用户档案建设,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和反馈,针对不同的用户做好课程推荐和体验反馈。
“我的课堂”的另一积极尝试是引入会员制,打造“私人订制”的专属课堂。目前,“我的课堂”已拥有10余位会员,与普通用户不同的是,他们每年需缴纳1800元会员费,“特权”是享受对应课堂之余,还能体验量身定制的专属沙龙等。
“O2O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既拥有快速的线上信息扩散能力,也能实现实体用户体验。”谈及O2O模式的优势,王佳琦深有感触。在他的规划中,微营销将会成为“我的课堂”的一大亮点。
帮企业O2O两步走
“把O2O的概念扩大化,让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更是一种尝试。”
李力从不盈利的“Hold住重大”中摸索O2O开发和运营上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商业中去。现在,公司的一大特色业务就是为中小企业做移动电子商务和O2O转型,用90后的新思维帮助传统企业在移动大潮下谋得一席之地。“如果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是对传统商业的一次挑战的话,那么O2O就是一场狂风暴雨般的革命。”
李力为企业制定的O2O转型基本分为两步,一是“商务移动化”,二是公司业务从线上到线下的打通。
商机的出现还是因为“老伙伴的新需求”。近两年来,一些企业发现,通过手机登录自家网站的流量增长特别快,用户用微博或微信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用户往往看到的还是PC端网页,小小的屏幕上密密麻麻几排字,不但没法吸引潜在用户,反而会给潜在用户带来负面观感。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提供的数据,2013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上升至81%,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则略有下降。李力认为,做O2O并不是他们“发现”了这个需求,而是用户已实实在在转移到了手机端。
在李力看来,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光在互联网上安营扎寨不够,还得在移动互联网上开疆拓土。不过,怎么把商务移动化呢?李力推出了“云威商城”,他们依托大数据和“威应用”,提供企业O2O移动电商一整套解决方案。其中,主要为企业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移动应用开发成本高,二是移动应用推广难。“企业自己投钱做App,花好几万块钱也基本打水漂,因为没人访问。大部分用户的手机里经常打开的也就几个主流的应用。”李力借力已有的工具,如百度的“轻应用”开发框架,新浪微博“粉丝通”分析工具,搜狗搜索等搜索工具压低开发成本,并借助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对App进行推广,刷企业的存在感。潜在用客无需下载该企业的客户端,通过手机直接访问网站就能看到一个类App的界面。该界面视觉风格统一,具有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语音识别等手机端特有功能,还能与用户交互,这相当于对原有运营方式的升级换代。
不过,这一观念在一些商家看来,还是有些超前。
“我们做互联网,思维比较新。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可能比较保守,觉得没有到非转型不可的地步。”李力的策略是“摆事实讲道理”,宏观的数据要讲,微观的案例也要讲,企业解决方案的独特性也要讲。实在说不通,就先游说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网络部人员,这群人比较理性,对移动互联网接受程度高。从内部击破,拿下技术人员,说动老板往往就水到渠成。
先说服企业拥抱移动互联网后,再帮企业做O2O,循序渐进。
李力正为企业开发一项新功能——物流管理App,方便企业自建小型物流体系进行同城配送。“有些用户比较性急,网上看中商品,就希望企业立马送过来。同城距离较近,用不着专业的快递公司,企业可以派人送。针对这一需求我们为企业开发App,为企业显示送货路线,用户能实时监控货物的位置、了解送货的时间。”与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不同,这是企业自建的送货队伍,用户可以选择支付方法——现金、支付宝或微信。这是O2O运用的一个简单案例,针对用户对送货的需求,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而且,用户能全程参与其中。当然,为了使这个App更O2O,可以增加功能——当用户发现自己能提供一条更捷径更不拥堵的路线时,可以“告诉”App,被证实成功后可以得到奖励(瞧,用户不但参与了,而且共建了送货线路)……
让李力自豪的是他们还有“大数据”的积累。这一积累始于3年前。李力发现,时下流行的生活服务类应用对重庆商家的数据搜集得不够全面。“大众点评在重庆地区有约10000个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行业店铺数据,这些数据不能精确到楼层。”李力出于兴趣,开始构建重庆地区三维(经度、维度和高度)LBS商铺数据。“那时没目的,只觉得现有的东西不足,我们又有能力补足。”这些积累也成了云威科技的一大资源,他们拥有重庆地区100000个三维商铺数据。云威科技和重庆政府还有合作,能获取重庆本地商家的工商数据,这成就了李力在重庆商铺大数据方面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一优势是互联网巨头在短期内难以撼动的。
在本地的精耕习作是李力团队的撒手锏之一,不过,他也为本地老板预测全国趋势。这一目标通过数据挖掘实现。“我们对天猫和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的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为本地企业提供数据挖掘的服务。”伴随数据挖掘而来的是衍生服务,比如,传统实体店精准营销服务,线上商品线下推广服务等,这一系列术语让人晕乎乎,归根结底就是改造传统商业。
“去年公司营收4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3000万。”李力笑着说,企业对于O2O的效果反馈,体现在是否继续购买他们的服务上,营收数字的快速增长正说明了企业对O2O商业新模式的认可和接受。
责任编辑:尹颖尧
李力的“云威科技”搬了新家,在重庆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1000平方米办公面积,120个工位,80台一体机电脑,3个400客服电话,说起现在公司的规模,李力隐隐地流露着骄傲。当然值得自豪,他虽仍是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的研三学生,却已是重庆小有名气的校园创业者,而早在公司成立之前,李力所带领的学生团队就创下过半年开发6000余款App的惊人成绩。
王佳琦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大四学生
距重庆1000公里之外的武汉,端午节已过,校园里满是离别的气息。当众多大四生忙于毕业论文答辩或毕业旅游时,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大四学生王佳琦却在为自己的公司奔波。作为在线教育机构“我的课堂”创始人兼CEO,王佳琦的这个夏天注定不轻松。自从去年10月成立维克拉斯科技有限公司,他不得不把90%甚至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业中。
李力和王佳琦的创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是最近兴起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逐浪者。
有着年轻的心和敏锐的嗅觉,李力从2013年起正式涉足O2O,帮助重庆本地企业O2O转型。目前,使用云威科技产品的重庆本地公司有1000余家。
而“我的课堂”也是基于O2O模式的,已成功开办线下课堂40余次,主办免费沙龙400余次。
校园生活也要O2O
不过,李力最为人所知的一款O2O应用,倒和企业没有很大关系。
“O2O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线上下单,线下交易。当时我们把这个概念稍微转换,变成了线上报名,线下面试。”这就是一炮打响的手机App“Hold住重大”,国内第一款校园O2O类应用。
李力是名技术爱好者,觉得技术的要义就是让生活更美好。当时他将眼光投回了校园,寻思着,新生对什么都很好奇,智能手机又已普及,如果开发一款校园生活服务类App,应该有市场。于是,李力和团队5名核心人员,于2013年9月新生入学前推出了简单版本的“Hold住重大”。
他们用重大人的方式重新标注了重庆大学校内建筑的名称,这和一般地图上一板一眼的官方称呼不同,是学生常用的昵称和简称。餐厅、超市、教室、校车站等建筑都有专属图案,轻触图案,就会弹出具体地点和前往路线。另外,该App还可以定时抓取学校官方网站信息,学生打开App,就能获得校园新鲜资讯和重要通知,讲座、活动和公告都不会错过。
至于“O2O”,则是李力和团委老师聊天过后获取的信息,并由此产生的灵感。
“那时,团委正安排10月的社团招新。以前社团少,学校的广场还摆得下;现在社团越来越多,每到招新时场面混乱,新生也没时间把各个社团都看完,常会错过规模小但有特色的社团。”
能不能把社团招新事宜转移一部分到手机上呢?李力团队受到启发,立即在App中加入“线上报名”新功能,开创“线上报名、线下面试”的社团新模式。2013年秋季入学,重庆大学有30%以上的新生下载了该手机App,短短数月,下载量达到5万余次。重庆大学毕业校友也在微博上感叹:“母校变得高端洋气了。”
为了迎接2014年重大新生,李力正着手“Hold住重大2.0”的研发,具体的创新内容李力没有透露,但肯定会是一个更大的校园O2O平台。
圈子文化
对于王佳琦而言,创业更像是“被逼的”。已是大四的他,在找工作和创业间摇摆不定。王佳琦的社会导师胡波欣赏他的“折腾”精神,鼓励他创业。2013年国庆,胡波给王佳琦下了最后通牒——不论结果如何,7天后给我答案。
对未知未来的担忧,王佳琦在纠结中拖到了第7天,最后决定听从内心的想法——创业!
说干就干!王佳琦注册了维克拉斯科技有限公司,主打在线教育业务“我的课堂”。同时,他迅速联系5位朋友组建初始创业团队,一起成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严格地说,早在公司成立前,“我的课堂”已初具雏形。2013年9月,在完成“去创吧”创始人严重捷交给的任务——短时间内找到武汉100位各种圈子的“圈主”中,王佳琦感受了圈子文化的魅力,为了同一目标的人走到一起,一起奋斗,一起吃苦,一起玩,一起分享,一起high……之前,王佳琦也参加了各种圈子,如华中科技大学知名科研团队Dian团队、种子班,还是TED华中科技大学组织者、万门大学华科组织者。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自觉地成为校园“圈子文化”的促进者。
而这一次,他决定把基于圈子文化的分享延伸到校外,“我的课堂”面向白领,基于他们的共同需求(广义上的圈子)应运而生。
他从线下做起,提出“先有课堂,再有用户”。王佳琦充分调动手中的人脉资源,寻找“教师”(课程分享者);他们收集潜在用户的需求,筛选出“商业计划书写作”、“演讲技巧”和“微营销”等第一批课程。为了给课程营造氛围,王佳琦会应分享者或用户的需求调整线下授课地点,咖啡课程在汉口的“卢老师咖啡馆”举办,西点制作课则是在很有情调的西点屋……
线上,是课堂发布的平台,用户购买课程,课时费一般不超过60元/小时,由“我的课堂”和分享者对半分成;他还充分发挥社群的功效,建立专门的QQ群和微信群和微信公共账号用于用户、“我的课堂”以及分享者的交流。每堂课后,他还借助社群收集每个用户的建议和反馈,团队有专门人员进行记录和分析。
此外,王佳琦为了黏住客户,创造更多课后福利,组织每周一次的免费主题沙龙,至今已举办400余次。
2014年3月,得知一位网络红人要来武汉,王佳琦迅速做出反应,通过朋友联系,准备办一场免费沙龙分享。经过5天的准备,“我的课堂”完成沙龙PPT的制作,做好活动的前期预热、场地租赁和媒体宣传等工作。活动当天,400多人赶到华中师范大学,参加了分享会。
“这次分享会很成功,当晚微信公共账号增加了100多名粉丝。”王佳琦的另一次营销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2014年2月,王佳琦参加武汉市创业大会“青桐汇”,现场向武汉市市长唐良志推荐“我的课堂”,获得市长的赞赏和支持。“我的课堂”现场获得30万元的风险投资,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在O2O中,“导流、定制、粉丝、体验、托管”是5个重要环节,对于资金、人力和经验匮乏的初创公司,王佳琦决定把精力放在“粉丝”(用户吸引)和“定制”(课堂教学)上。
私人订制
王佳琦并不忌讳“我的课堂”存在的问题,“我自己还在努力寻找社会人与学生的平衡点。”
王佳琦深知,O2O具有同质化倾向和复制性,即使在武汉,同类型的教育机构也遍地开花,“我的课堂”要独树一帜,并不容易。王佳琦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保持课堂的独创性。当同学都忙于毕业旅游时,王佳琦北上北京,寻找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的分享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已与几个别具一格的分享者达成合作协议,包括由盲人分享者带来的“黑暗中的对话”、资深产品经理带来的“产品经理培训营”……
王佳琦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希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最具特色的分享者,提高“我的课堂”的知名度,为后期的微营销做铺垫。同时,等用户积累达到一定人数,他将借助圈子文化的积淀,实现应用户的需求共建课程,满足用户细化的需求。
作为电信专业出身的土著华科男,王佳琦也希望引入大数据,他表示,“我的课堂”将会花更多的精力做好用户档案建设,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和反馈,针对不同的用户做好课程推荐和体验反馈。
“我的课堂”的另一积极尝试是引入会员制,打造“私人订制”的专属课堂。目前,“我的课堂”已拥有10余位会员,与普通用户不同的是,他们每年需缴纳1800元会员费,“特权”是享受对应课堂之余,还能体验量身定制的专属沙龙等。
“O2O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既拥有快速的线上信息扩散能力,也能实现实体用户体验。”谈及O2O模式的优势,王佳琦深有感触。在他的规划中,微营销将会成为“我的课堂”的一大亮点。
帮企业O2O两步走
“把O2O的概念扩大化,让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更是一种尝试。”
李力从不盈利的“Hold住重大”中摸索O2O开发和运营上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商业中去。现在,公司的一大特色业务就是为中小企业做移动电子商务和O2O转型,用90后的新思维帮助传统企业在移动大潮下谋得一席之地。“如果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是对传统商业的一次挑战的话,那么O2O就是一场狂风暴雨般的革命。”
李力为企业制定的O2O转型基本分为两步,一是“商务移动化”,二是公司业务从线上到线下的打通。
商机的出现还是因为“老伙伴的新需求”。近两年来,一些企业发现,通过手机登录自家网站的流量增长特别快,用户用微博或微信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用户往往看到的还是PC端网页,小小的屏幕上密密麻麻几排字,不但没法吸引潜在用户,反而会给潜在用户带来负面观感。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提供的数据,2013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上升至81%,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则略有下降。李力认为,做O2O并不是他们“发现”了这个需求,而是用户已实实在在转移到了手机端。
在李力看来,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光在互联网上安营扎寨不够,还得在移动互联网上开疆拓土。不过,怎么把商务移动化呢?李力推出了“云威商城”,他们依托大数据和“威应用”,提供企业O2O移动电商一整套解决方案。其中,主要为企业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移动应用开发成本高,二是移动应用推广难。“企业自己投钱做App,花好几万块钱也基本打水漂,因为没人访问。大部分用户的手机里经常打开的也就几个主流的应用。”李力借力已有的工具,如百度的“轻应用”开发框架,新浪微博“粉丝通”分析工具,搜狗搜索等搜索工具压低开发成本,并借助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对App进行推广,刷企业的存在感。潜在用客无需下载该企业的客户端,通过手机直接访问网站就能看到一个类App的界面。该界面视觉风格统一,具有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语音识别等手机端特有功能,还能与用户交互,这相当于对原有运营方式的升级换代。
不过,这一观念在一些商家看来,还是有些超前。
“我们做互联网,思维比较新。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可能比较保守,觉得没有到非转型不可的地步。”李力的策略是“摆事实讲道理”,宏观的数据要讲,微观的案例也要讲,企业解决方案的独特性也要讲。实在说不通,就先游说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网络部人员,这群人比较理性,对移动互联网接受程度高。从内部击破,拿下技术人员,说动老板往往就水到渠成。
先说服企业拥抱移动互联网后,再帮企业做O2O,循序渐进。
李力正为企业开发一项新功能——物流管理App,方便企业自建小型物流体系进行同城配送。“有些用户比较性急,网上看中商品,就希望企业立马送过来。同城距离较近,用不着专业的快递公司,企业可以派人送。针对这一需求我们为企业开发App,为企业显示送货路线,用户能实时监控货物的位置、了解送货的时间。”与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不同,这是企业自建的送货队伍,用户可以选择支付方法——现金、支付宝或微信。这是O2O运用的一个简单案例,针对用户对送货的需求,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而且,用户能全程参与其中。当然,为了使这个App更O2O,可以增加功能——当用户发现自己能提供一条更捷径更不拥堵的路线时,可以“告诉”App,被证实成功后可以得到奖励(瞧,用户不但参与了,而且共建了送货线路)……
让李力自豪的是他们还有“大数据”的积累。这一积累始于3年前。李力发现,时下流行的生活服务类应用对重庆商家的数据搜集得不够全面。“大众点评在重庆地区有约10000个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行业店铺数据,这些数据不能精确到楼层。”李力出于兴趣,开始构建重庆地区三维(经度、维度和高度)LBS商铺数据。“那时没目的,只觉得现有的东西不足,我们又有能力补足。”这些积累也成了云威科技的一大资源,他们拥有重庆地区100000个三维商铺数据。云威科技和重庆政府还有合作,能获取重庆本地商家的工商数据,这成就了李力在重庆商铺大数据方面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一优势是互联网巨头在短期内难以撼动的。
在本地的精耕习作是李力团队的撒手锏之一,不过,他也为本地老板预测全国趋势。这一目标通过数据挖掘实现。“我们对天猫和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的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为本地企业提供数据挖掘的服务。”伴随数据挖掘而来的是衍生服务,比如,传统实体店精准营销服务,线上商品线下推广服务等,这一系列术语让人晕乎乎,归根结底就是改造传统商业。
“去年公司营收4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3000万。”李力笑着说,企业对于O2O的效果反馈,体现在是否继续购买他们的服务上,营收数字的快速增长正说明了企业对O2O商业新模式的认可和接受。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