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何一票难求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6日至8日,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进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5场,演出票瞬间被抢光。
  2019年12月8日晚,该剧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百场纪念演出专场。自2018年12月20日启动首轮试演以来,短短一年时间,《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一百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界的一种文化“现象”。

“电波”激活红色基因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无数革命先烈曾在这里英勇就义,这座城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2017年底,上海歌舞团响应上海市委“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的要求,践行“一团一策”改革方案,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关心和指导下,创作演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向英雄致敬,向革命先烈致敬,并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借助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对红色经典进行全新演绎,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为我党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彰显先烈们的崇高信仰。
  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珠玉在前,使这部老题材的红色舞剧在创作之初并不被看好。上海歌舞团团长、舞剧制作人、艺术监制陈飞华说,“我们用了两年时间采风、打磨。从我们的创作经历来看,‘打磨’的概念是从前期准备就开始的,而不是等作品出来之后再反复修改才叫‘打磨’。作品出来时,应该是成形的、完整的舞台艺术呈现。”
  《永不消逝的电波》历经两年打磨,首演便一鸣惊人。该剧不仅获得了“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而且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许多90后、00后自发“二刷”“三刷”,甚至有买飞机票全国追剧的“电波迷”。

营造紧张“谍战”氛围


  当代舞剧要怎么做,才能引人入胜?红色题材如何处理,才能出新出彩,感人至深?这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们问了自己无数遍的问题。最终,守正创新、符合时代审美,贴近当代青年观众的审美习惯和观赏需求,用多重时空来构建舞剧叙事,以现代审美来传达悲壮情怀的创作理念获得了成功。
  陈飞华深知创作不易,力邀编导韩真、周莉亚以及编剧罗怀臻、作曲杨帆、舞美设计秦立运、灯光设计任冬生、服装设计阳东霖等业界优秀专家加盟搭起了主创团队,历经两年之久的选题孵化研讨,多次赴上海李白烈士故居、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地采风考察,在广泛听取了业界专家、资深媒体人士和观众代表们的意见、建议基础上,2017年11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题正式立项。
  紧随其后的,是十多次的深入创作采风以及20余次的研讨论证,剧本数易其稿,舞美、音乐、服装方案也是反复论证,为作品的创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8月18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启动排练。青年舞蹈家王佳俊、朱洁静、侯腾飞、王景率领上海歌舞团演职员队伍担纲排练、演出。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舞台合成阶段,从早上9点直至晚上12点,全体主创和演职员团队“泡”在舞台上,对一个舞蹈动作、一次舞台走位、一束定点灯光乃至旗袍的颜色、投影出现的时间等一个个细节进行雕琢。剧中第二幕展示老上海特色的女子群舞《渔光曲》,从演员台上的走位到动作幅度的大小乃至服装搭配、灯光色彩,均是一点一点地磨合,才有了舞台上凝练浓缩的海派风情的历史重现。于是,这段旗袍舞蹈成为全剧的亮点之一,以至于不少女性观众要“穿着旗袍去看‘电波’”。
  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剧中的舞美。为了营造时而紧张激烈、时而有弄堂特色的多变场景,《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舞美布景设计上采用了有别于以往固定升降的舞台布景呈现形式,通过26片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统一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逼真地呈现了全剧的所有场景。
  “电波”聚集了一个年轻艺术家为主的创作团队,整部大戏流淌着青春的律动和激情:在拥有电影大片式质感的舞台上,在演员精湛的舞姿和若隐若现的电波声中,再现了风情万种的上海发生过的一场不见硝烟的谍战。
  该剧上演后,场场爆满,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交口称赞。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这部剧将戏剧和舞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示范性的高度,完全可以被写进舞蹈学院的教科书。剧中巧妙空间的变化、大胆的设计和敏感的捕捉,展现出当代舞剧创作的美学新精神。”

年轻人从中感受炽烈的红色情怀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甫经推出,便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青睐,特别是80后、90后、00后的关注和追捧。迄今,该剧已在上海累计演出50余场,均是一票难求。海口、佛山、广州、西安、成都、呼和浩特、宁波、苏州、无锡、长沙、重庆、深圳、北京……演出票也纷纷售罄,临时加场成为常态。2019年,该剧先后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奖杯和口碑的双丰收,很好地彰显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和时代价值。
  近年来,上海歌舞团佳作频出,舞剧《金舞银饰》《野斑马》《霸王别姬》《朱鹮》等作品享誉世界舞台。而他们的秘诀便是把每一场演出都当作是“第一场”,以王佳俊、朱洁静为代表的上海歌舞团全体演职员们,秉承这一信念,带着对艺术的尊重,带着对舞台的敬畏,从排练到演出,从台前到幕后,矢志藝术高峰,纵情挥洒汗水,任劳任怨付出,百场如一,精益求精,才有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市场和口碑的“双响”!导演韩真说:“我们就是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感受红色情怀的滚烫和炽烈。”演员邓韵则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感谢‘电波’让我走进这段红色革命历史,感受英雄伟大的品格!”
  2019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完成了第一个“百场”,2020年、2021年,第二个“百场”、第三个“百场”业已全部排定。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终,伴着红色电波的滴滴声,这句深深印刻在人们脑海中的关于理想和信念的誓言,为这个故事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其他文献
我国历朝历代家教文化都有深厚的积淀,挖掘其内涵,对于当今时代推进家教文化和家风建设意义重大。宋代家教不仅鼓励家族子弟勤奋学习、谋求功名,而且也重视教育子弟登科及第
鲜食蚕豆是我县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主要冬季栽培作物之一。蚕豆栽培容易,鲜豆于初夏蔬菜淡季上市,经济效益高,倍受种植者的青睐。2007年我们引进了3个具有相对市场竞争优势的鲜食
2015年以来,旌德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1334”工作布局(走出一条新路、坚持三点原则、把住三个关口
针对铁路工务系统夜间施工对照明灯具的特殊要求,进行照明灯具技术创新,提出终身免维护施工照明设备的理念。光源采用新型LED光源,采用蓄电池组供电,在满足夜间施工照明需求的前
大葱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既可以生吃,又可熟食,“菜菜不离葱”,成为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大葱在我国已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表现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不错,这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笔下的文字——曾经感动过许多人,却让不少慕名前去见他的女子失望得大哭。原因是,他长得实在不好看。  成年后,林清玄很快有了一场初恋。那时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比让女朋友快乐更重要的事了。为了送女友一串风铃,他甚至放下自尊心去借钱,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段爱情。但是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生长过程中,要经历品种选择、秧苗管理、合理灌溉、施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才能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进而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