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伤逝》中,因袭的人格重担使得以启蒙者自许的涓生并未能在与恋人子君的爱情突围中顺利觅得通往新生的途径,甚至还因此失去以生命为代价替其引路的子君。涓生自会馆出走叉回归的生命轨迹暴露了其作为知识分子在朝向现代理想路上的局囿之处,同时昭示着在未能真正觉醒之前,其所追求的“新的生路”将永远难以到来。
关键词:因袭人格 爱情伪像 生命轨迹 启蒙
《伤逝》黾鲁迅创作于1925年的一部爱情短篇小说,作品以“涓生的手记”形式,通过涓生对自己与子君的爱情经历的叙述与“忏悔”,再现了二人关于爱情与启蒙所遭遇的考验与困顿。虽然,涓生在叙述中以子君的启蒙者身份自许,但细读全文,读者可以发觉作为旧社会的“觉醒者”,涓生身上仍残余许多因袭的人格重担,由此致使他在新生活的营造过程中无法真正践行现代精神的要义,因而涓生虽自持“启蒙”立场带领子君脱离旧式家庭走进新生活的创造,却迷失在这创造过程中。甚而至于,当读者以质疑的眼光审视涓生在文中的单方面叙述并梳理其生命轨迹后,会发现作为“被启蒙者”的子君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使涓生得到现实生活启蒙的引路者,而当子君生命逝去以后,涓生也随之重归朦胧混沌的人生行迹中去。
一、因袭的重担——“启蒙者”的未觉醒
《伤逝》采用的是涓生手记的叙述形式,全文只有涓生一个叙述者,因此,读者若仅是从涓生的叙述立场出发,则容易被涓生的叙述视角所蒙蔽,从而难以还原涓生与子君二人关系中的客观真相。同时,由于涓生的自述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使其无法成为一个可靠的叙述者,读者只能从涓生的话语间隙中,发掘出涓生因袭的人格缺陷及隐藏在其背后的鲁迅关于知识分子启蒙觉醒的思考。
正如小说所讲述,子君跟随涓生的出走始于涓生在会馆里为子君所传授的“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等现代新观念,涓生的言论引发了子君“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仿似独立精神觉醒般的宣言。在这一时的觉悟热情下,子君离开会馆时的背脊挺直而骄傲,全然无视会馆中“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与搽着厚厚雪花膏的“小东西的脸”。涓生同样是骄傲的,只是涓生的眼中一直存在、或者说关注着这二者,因此读者可以理解为,涓生的骄傲一方面为欣慰自己对子君的启蒙收到良好成效,另一方面也暗含一种向老东西与小东西的“显摆”心理,以证明自己在这场无声的目光角战中因获得子君对自己的崇拜追随而取得的男性心理上的胜利。
在意他人目光来衡量自身行为是旧时典型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在涓生的身上很明显沿袭有这一局限心理。不仅在与子君出走前涓生便一直有意无意地关注回应像“老东西”“小东西”之流对自己与子君交往的窥视,在与子君组建新家庭后,涓生依然无法挣脱这种心理的桎梏。小说中的“去年暮春”是涓生与子君爱情的甜蜜期,然而即使处于热恋中,追求自由恋爱的涓生依然容易受到路人目光的左右,无法以一种光明正大的心态与子君同行。与子君如入无人之境的大无畏相比,时刻感觉到他人仿佛在用“探索”“讥笑”“猥亵”“轻蔑”的目光打量自己并下意识瑟缩的涓生更像是一个不自信的待启蒙者。
而在与子君的二人关系中,涓生更是表现出了难以辩解的传统男性自大心理。原本,对于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而言表白理应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是在多年以后拾掇起来仍然会怦然心动的温馨回忆,然而对于涓生来说,他向子君表白的场景却成了他极力遗忘的“可笑”,乃至“可鄙”的片段。在涓生的潜意识里,表白置换了他与子君向来的位置,他从高高在上的启蒙者跌落成了等待子君允诺的求爱者,无法适应这一身份转变的涓生于是慌张无措,情急之中选择了像电影情节般含泪单膝下跪,正是这一极富现代意味的动作却反而使他隐约感到男性尊严的受挫,西方现代精神中的男女平等观念并未真正渗透涓生的观念认知,爱情的甜蜜反馈也在与自大心理的角逐中落败。涓生不懂得真正的爱是破除自我中心主义,他所谓对子君的爱相比起对自我尊严体面的维护显得是那么苍白。
涓生对自我体面的维护,同时还暴露了他的要面子心理与不敢正视人生的逃避心理。由于二人决意出走建设新生活,子君与她的家庭“闹开”了,涓生亦与一些劝阻自己的朋友断了交。这些朋友对涓生的劝告或许出于好心,但在涓生看来却是一种“嫉妒”,这种嫉妒认知的根源与前文涓生回应“老东西”与“小东西”目光的骄傲心理相类似,是一种情场得意者的虚荣心理。而当与子君的二人生活陷入失去经济基础的困境后,涓生在寒冷的冬天里又恢复拜访久不联系的朋友,只是朋友的屋子虽然暖和,涓生“在骨髓中却觉得寒冽”,这种“寒冽”感一方面也许来自于朋友招待自己的态度,但更多地反映了涓生精神的自省,是其出逃前后面子心理落差的体现。只是尽管如此,涓生依然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因此才会在后文子君死后,即使出于愧疚想要搬离二人共同生活过的吉兆胡同寓所,却偏称自己的离开是为了在子君死后重新归来的小狗阿随,以阿随为借口维护自己狼狈而逃的体面,并通过这种自瞒与自欺的方式在这段失败的经历中为自己造出一条“奇妙的逃路”来。
二、启蒙的迷途——现代爱情生活的伪象
涓生与子君出走的最初目的是要建立起理想的新式家庭生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未能彻底割清与传统牵连的因袭重担,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缺乏足以支撑起二人独立生计的现代人格和能力,只是进入时代精神的表层而没有达到和把握真正的时代思潮的内奥的局囿使得他们出走后的爱情光景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破灭。
涓生失业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情节,亦是鲁迅安排给涓生这个知识分子迈向现代生活的“试金石”,而涓生虽然能对子君信手拈来各种新理念,在经济基础遭遇挑战后的表现却很快暴露了他的缺陷所在,失业一事甚至成为他与子君新生活失败的转折点和导致子君生命悲剧的导火索,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涓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启蒙者”。
在收到辞退函后,涓生的反应是“早已料到”“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他已想好“抄写”“教读”“译书”等许多应对方法——尽管后文《自由之友》编辑寄来的无法填饱肚子的书券证明了涓生此刻所想的种种解决方法并不具备现实性。而作为家庭中的女性,子君听到消息后出于生存本能对二人前景的担忧却被涓生视为“怯弱”,由该反应读者可窥探到涓生对经济生活的不敏感与短视。同时,尽管涓生在他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失业的不甚紧张,内心却不由自主怀想起昔日独自在会馆的影像,并将其形容为“安宁的生活”,这于无形中出卖了他的潜意识所赋予子君的给自己造成“不安宁生活”的过错,也揭去了涓生积极应对失业打击的假象,使其长于抱怨的真实形象在读者面前初露端倪。
关键词:因袭人格 爱情伪像 生命轨迹 启蒙
《伤逝》黾鲁迅创作于1925年的一部爱情短篇小说,作品以“涓生的手记”形式,通过涓生对自己与子君的爱情经历的叙述与“忏悔”,再现了二人关于爱情与启蒙所遭遇的考验与困顿。虽然,涓生在叙述中以子君的启蒙者身份自许,但细读全文,读者可以发觉作为旧社会的“觉醒者”,涓生身上仍残余许多因袭的人格重担,由此致使他在新生活的营造过程中无法真正践行现代精神的要义,因而涓生虽自持“启蒙”立场带领子君脱离旧式家庭走进新生活的创造,却迷失在这创造过程中。甚而至于,当读者以质疑的眼光审视涓生在文中的单方面叙述并梳理其生命轨迹后,会发现作为“被启蒙者”的子君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使涓生得到现实生活启蒙的引路者,而当子君生命逝去以后,涓生也随之重归朦胧混沌的人生行迹中去。
一、因袭的重担——“启蒙者”的未觉醒
《伤逝》采用的是涓生手记的叙述形式,全文只有涓生一个叙述者,因此,读者若仅是从涓生的叙述立场出发,则容易被涓生的叙述视角所蒙蔽,从而难以还原涓生与子君二人关系中的客观真相。同时,由于涓生的自述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使其无法成为一个可靠的叙述者,读者只能从涓生的话语间隙中,发掘出涓生因袭的人格缺陷及隐藏在其背后的鲁迅关于知识分子启蒙觉醒的思考。
正如小说所讲述,子君跟随涓生的出走始于涓生在会馆里为子君所传授的“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等现代新观念,涓生的言论引发了子君“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仿似独立精神觉醒般的宣言。在这一时的觉悟热情下,子君离开会馆时的背脊挺直而骄傲,全然无视会馆中“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与搽着厚厚雪花膏的“小东西的脸”。涓生同样是骄傲的,只是涓生的眼中一直存在、或者说关注着这二者,因此读者可以理解为,涓生的骄傲一方面为欣慰自己对子君的启蒙收到良好成效,另一方面也暗含一种向老东西与小东西的“显摆”心理,以证明自己在这场无声的目光角战中因获得子君对自己的崇拜追随而取得的男性心理上的胜利。
在意他人目光来衡量自身行为是旧时典型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在涓生的身上很明显沿袭有这一局限心理。不仅在与子君出走前涓生便一直有意无意地关注回应像“老东西”“小东西”之流对自己与子君交往的窥视,在与子君组建新家庭后,涓生依然无法挣脱这种心理的桎梏。小说中的“去年暮春”是涓生与子君爱情的甜蜜期,然而即使处于热恋中,追求自由恋爱的涓生依然容易受到路人目光的左右,无法以一种光明正大的心态与子君同行。与子君如入无人之境的大无畏相比,时刻感觉到他人仿佛在用“探索”“讥笑”“猥亵”“轻蔑”的目光打量自己并下意识瑟缩的涓生更像是一个不自信的待启蒙者。
而在与子君的二人关系中,涓生更是表现出了难以辩解的传统男性自大心理。原本,对于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而言表白理应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是在多年以后拾掇起来仍然会怦然心动的温馨回忆,然而对于涓生来说,他向子君表白的场景却成了他极力遗忘的“可笑”,乃至“可鄙”的片段。在涓生的潜意识里,表白置换了他与子君向来的位置,他从高高在上的启蒙者跌落成了等待子君允诺的求爱者,无法适应这一身份转变的涓生于是慌张无措,情急之中选择了像电影情节般含泪单膝下跪,正是这一极富现代意味的动作却反而使他隐约感到男性尊严的受挫,西方现代精神中的男女平等观念并未真正渗透涓生的观念认知,爱情的甜蜜反馈也在与自大心理的角逐中落败。涓生不懂得真正的爱是破除自我中心主义,他所谓对子君的爱相比起对自我尊严体面的维护显得是那么苍白。
涓生对自我体面的维护,同时还暴露了他的要面子心理与不敢正视人生的逃避心理。由于二人决意出走建设新生活,子君与她的家庭“闹开”了,涓生亦与一些劝阻自己的朋友断了交。这些朋友对涓生的劝告或许出于好心,但在涓生看来却是一种“嫉妒”,这种嫉妒认知的根源与前文涓生回应“老东西”与“小东西”目光的骄傲心理相类似,是一种情场得意者的虚荣心理。而当与子君的二人生活陷入失去经济基础的困境后,涓生在寒冷的冬天里又恢复拜访久不联系的朋友,只是朋友的屋子虽然暖和,涓生“在骨髓中却觉得寒冽”,这种“寒冽”感一方面也许来自于朋友招待自己的态度,但更多地反映了涓生精神的自省,是其出逃前后面子心理落差的体现。只是尽管如此,涓生依然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因此才会在后文子君死后,即使出于愧疚想要搬离二人共同生活过的吉兆胡同寓所,却偏称自己的离开是为了在子君死后重新归来的小狗阿随,以阿随为借口维护自己狼狈而逃的体面,并通过这种自瞒与自欺的方式在这段失败的经历中为自己造出一条“奇妙的逃路”来。
二、启蒙的迷途——现代爱情生活的伪象
涓生与子君出走的最初目的是要建立起理想的新式家庭生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未能彻底割清与传统牵连的因袭重担,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缺乏足以支撑起二人独立生计的现代人格和能力,只是进入时代精神的表层而没有达到和把握真正的时代思潮的内奥的局囿使得他们出走后的爱情光景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破灭。
涓生失业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情节,亦是鲁迅安排给涓生这个知识分子迈向现代生活的“试金石”,而涓生虽然能对子君信手拈来各种新理念,在经济基础遭遇挑战后的表现却很快暴露了他的缺陷所在,失业一事甚至成为他与子君新生活失败的转折点和导致子君生命悲剧的导火索,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涓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启蒙者”。
在收到辞退函后,涓生的反应是“早已料到”“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他已想好“抄写”“教读”“译书”等许多应对方法——尽管后文《自由之友》编辑寄来的无法填饱肚子的书券证明了涓生此刻所想的种种解决方法并不具备现实性。而作为家庭中的女性,子君听到消息后出于生存本能对二人前景的担忧却被涓生视为“怯弱”,由该反应读者可窥探到涓生对经济生活的不敏感与短视。同时,尽管涓生在他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失业的不甚紧张,内心却不由自主怀想起昔日独自在会馆的影像,并将其形容为“安宁的生活”,这于无形中出卖了他的潜意识所赋予子君的给自己造成“不安宁生活”的过错,也揭去了涓生积极应对失业打击的假象,使其长于抱怨的真实形象在读者面前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