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命名史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宠物命名并非中国古代人的传统。尽管《诗经》中有数百个形容马的专有名词,清嘉庆三年(1798年)还出版过养猫专著——王初桐的《猫乘》,里面提到一本更早的、写作年份不详的养猫专著《相猫经》,其中也记录了对猫的众多称呼,但这些称呼大多数是根据马或猫的毛色、长相或性格所赋予的类称。
  据史书记载,最早有自己名字的马,是周穆王的“八骏”,分别被命名为:“绝地”“翻羽”“奔霄”“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虽然这些名字实际上仍然是形容马身体特征或特长的词,但已经与八匹马一一对应,而不再是同一类马的统称了。
  自幼爱马、曾骑着骏马东征西讨的唐太宗李世民,恐怕是中国古代最热心给马起名的一位,他命名的爱马有“六骏”“十骥”。“六骏”为“什伐赤”“青骓”“特勒骠”“飒露紫”等,“十骥”为“腾云白”“皎雪骢”“凝露白”“玄光骢”等。其中“六骏”是他做秦王时征战所骑的立功马匹,地位特殊,其名字都为突厥语音译加上代表颜色、体貌特征的词组合而成。如“飒露紫”,“飒露”是突厥语“勇士”,“紫”则是毛色,这匹马在洛阳战役中曾经中了箭伤但不退却,因此得到这样的美名。
  其实,中国古代最早被驯化的宠物是狗,但狗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看家、打猎甚至养肥了吃肉的“二等宠物”,因此有名字的并不多,即使有名字也都很随意。较早的记载如《搜神后记》中提到一只名叫“乌龙”的狗,还有西晋人陆机的狗叫“黄耳”,《南史》中提到梁朝大臣张彪有一只名叫“黄苍”的狗,直到张彪逃难时仍不离左右。溥仪逊位后住在故宫里穷极无聊,养了一百多只狗,这些狗都有名字,但平平无奇,如“紫球”“小闹”“三儿”等,稍微特别的是叫“佛格”和“台格”的两只德国牧羊犬。
  家猫在中国是引进品种,其地位比狗更低。清咸丰二年(1852年),黄汉在《猫苑》中称:初唐人张博养了七只猫,皆有命名,分别叫“东守”“白凤”“紫英”“怯愤”“锦带”“云团”“万贯”;此外五代诗僧贯休有一只名叫“焚虎”的猫;北宋末年装神弄鬼、导致首都汴梁失守的道士林灵素有一只名叫“金吼鯨”的猫;明代有只猫叫“霜眉”;吴三桂的孙子、当过几年“大周皇帝”的吴世,据说有几只名叫“锦衣娘”“银睡姑”“啸碧烟”的猫……但这些记载几乎都出自《猫苑》,哪些是真的,哪些是黄汉杜撰的,实在无法辨别。即便都是真的,从黄汉对张博居然给七只猫皆有命名发出一声惊呼看,给猫起名字还是一种足以让人大惊小怪的特别行为。
  不难看出,中国古人不喜欢给宠物命名,即使命名也绝不会像人类的名字,大概古人只是将它们看作“稍微特殊些的家畜”或“不会说话的奴仆”吧。
  (李新春摘自《格言》)
其他文献
1976年,我六岁,妈妈带我到浙江义乌农村看眼病。有一位病友,我叫他赵叔,经常带我去河边。周围没有人的时候,他总爱唱:“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呦,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呦。”是的,要在夜里没有人的时候偷偷地唱。那时候,唱情歌是犯法的、不道德的,可能他觉得有个听众好一些,所以叫上我这个小孩子旁听。当时我就觉得这才叫歌,比起“大海航行靠舵手”好听多了。后来他远在东北
宋朝的建立,标志着半个世纪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的结束和长达320年的两宋的开始,并且形成了与唐朝尚法有极大区别的崇尚意境的独特书法风格。唐时所有书体均已经完全出现甚至成熟,所以到了宋朝,书法家们只有兩个选择,一个是模仿、承袭唐人;一个是避开唐人的森严法度,寻求新的风格形式,由此开始了宋人求意而不拘法的尚意风格。苏轼即是这个时代敢于创新的代表,他主张“执笔无定法”,“我书造意本无法”,“书初无意于佳乃
“每個人都住在自己衣服里。”这句话是从张爱玲那里学来的,张爱玲的原话是:“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有一次,受邀担任一个级别较高演讲比赛的评委,七个评委都是四十岁往上的老男人。和评委们的老气横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个选手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清一色的美女——真的是美女,是那种能够把老男人的眼睛晃得扑闪扑闪的美女。我真为我们这些评委担心,都是美女,你们打分的手该如何把握,才能公正,才能不颤
前番太炎先生说现在青年的四种弱点,都是很可使我们反省的。他的意思是要我们少年人:  (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  (二)不要妄想凭借已成的势力;  (三)不要虚慕文明;  (四)不要好高骛远。  这四条都是消极的忠告。我现在且从积极一方面提出几个观念,和各位同志商酌。  少年中国的逻辑  逻辑即思想、辩论、办事的方法。一般中国人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一种正当的方法,因为方法缺乏,所以有下列的几种现象
很多朋友并不清楚毕业后的第一年,我究竟在做什么。在饭局上做自我介绍,只会用一句“在银行”一笔带过,至于具体职位,都含含糊糊地搪塞过去。很多人可能想,不就是当柜员吗,有什么可羞耻的。但人们不了解,柜员并不处在银行鄙视链的最低端,柜员还可以鄙视大堂,大堂还可以鄙视保安,而所有网点的员工还可以鄙视——电话客服。  银行客服中心办公楼是那种笔直高耸、黑灰色系、毫无特征的大楼,即便坐落在市中心,每天扯着嗓子
精神上的朋友宛因,和我的通讯里,曾一度提到死后,她说:“我只要一个白石的坟墓,四面矮矮的石阑,墓上一个十字架,再有一个仰天沉思的石像。……这墓要在山间幽静处,丛树阴中,有溪水徐流。你一日在世,有什么新开的花朵,替我放上一两束。其余的人,就不必到那里去。”  我看完这一段,立时觉得眼前涌现了一幅清幽的图画。但是我想来想去……宛因呵,你还未免太“人间化”了!  何如脚儿赤着,发儿松松地挽着,躯壳用缟白
“上帝”是永远正确的,并且,他无所不在。  比如群里。但凡大一点的群,有几十人的那种,一般都有几个相当活跃的人。如果这几个人有趣,那是一种幸运。如果这几个人酷爱讲道理,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那就惨了,几乎无法好好聊天。无论是讲男女关系、明星八卦还是国内外形势,他或者他们,都会滔滔不绝地、居高临下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纠正抨击他人。反正,什么都懂,对任何问题都会有成熟的、成体系的思考。  然后天儿就
每年一度的同学聚会,混得最好的那位一定是大家争相回忆爆料的焦点,小时候的糗事相继公布于众,却只能佯装无所谓的模样尴尬一笑,暗自决定避免此类聚会,于是同学聚会到场的人总是逐年减少。  我想人的内心是不喜欢被开玩笑的,尤其是那些没有善意的玩笑。但为什么从小到大这样的玩笑病毒般层出不穷?曾被人狠狠涮过的人也很善于拿别人的槽点开涮,好好的交流因为几个“嘴欠的”搞得如同撕逼前奏,明明场面紧张到一点就炸,恶意
年少时,在影院门口或街头,只要看到有人穿的裤腿太窄或是穿喇叭裤,就会有执法者拿着剪刀上前,哧啦一下从裤脚剪至大腿根。谁穿得出格,就找谁下刀裁剪,这算是那个年代的暴力美学了。刚学到的新词“暴力凝视”,恰好用来解释此事。现在,我也喜欢盯着破洞牛仔裤看。  读了鹫田清一的《衣的现象学》以后,才知道这些由穿着引起的“冒犯”里,其实藏着科学与时尚。  这位日本哲学家阐释说,时尚服装的起源,就是冲着冒犯而来。
如果生活中只能有一种“主流”审美,那么即使你皮肤够白,也会有人说你不够瘦、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高、腿不够长、腰不够细或是衣着打扮不够时髦……   90后女孩小棋囤了一柜子的美白面膜和美白霜,只为了能“体面”迎接露胳膊露腿的夏天。   “老天真是不公。同样是黄种人,有人白到发光,偏偏我黄里带黑。”   小棋自称的“黑”,只是肤色略偏黄而已。这种正常的肤色,对于大多中国女孩来说,却是一种需要去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