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切实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这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履行着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职能,完全可以为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发挥主体作用
  
  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荒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症”。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60%的氧气;我国湿地保存的淡水占全国淡水资源的96%。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全球已出现的森林锐减、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气候变暖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十大生态危机,有八大危机主要靠林业来治理。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并提出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740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2.6%,有效保护了45%的自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为维护国家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总体看,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建设生态文明依然任重道远。我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130位。即使将我国现有的43亿亩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也达不到世界30%的平均水平;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全国8.5万座水库总库容已被泥沙淤积1/3;全国天然湿地已减少36%;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动植物物种高达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生态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林业建设,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作出应有的贡献。
  
  森林可以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发挥重要作用
  
  木材和钢材、水泥并称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原材料之一,并且是其中惟一的绿色、可再生的原材料,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青睐,需求呈日益增长。我国是世界上木材消耗大国,而且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缺口越来越大。2006年,全国木材及其制品供需缺口折合成原木超过1亿立方米。“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均消耗需求将达到约7亿立方米,国内最多能提供约4亿立方米,缺口在3亿立方米左右。立足国内解决我国木材需求问题,是根本出路。从林地潜力看,我国有林业用地43亿亩,可利用沙地8亿多亩,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还很低,开发潜力巨大。如果把林业的这些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不仅改善了生态,还可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就其能源当量而言,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而且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森林以其占陆地生物物种50%以上和生物质总量70%以上的优势,而成为各国新能源开发的重点。专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各种生物质能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目前,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或籽提炼柴油,用木质纤维燃烧发电。我国现有林木生物质中,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生物量为3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我国现有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400万公顷,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4种。利用现有林地,还可培育能源林1333.3万公顷,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国家林业局已将规模化培育能源林列入“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了《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林业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设方案》,并先后与中石油、中粮集团等开展了合作,中石油已投资3亿元,现已在云南、四川、湖南、安徽、河北、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合作建设油料能源林基地100万亩,推广“林油一体化”、“林电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发研制林业生物质能源,对于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降耗,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森林可以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发挥主体作用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悠久、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如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人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促进社会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可以引导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使政府的决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以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改善。生态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林业不仅要担当起生态建设的重任,还要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不仅要创造大量的生态成果和物质成果,还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努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林业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加快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努力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新贡献。
  
  加快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
  
  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努力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完成治理沙化土地1300万公顷,封育保护372万公顷,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初步形成全国湿地保护区网络体系;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6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努力为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出新贡献。
  
  加快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构建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的潜力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可再生、可降解、绿色无污染的林产品的需求,努力为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和生物质能源作出新贡献。
  
  加快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树立生态道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切实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在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荒漠,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标本馆,命名一批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更多更好的场所和条件。要充分发掘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增强生态文化的活力与影响力。通过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作出新贡献。(作者为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居民对医疗健康需求飞速增长。我国的医疗健康保险种类主要分为社会基础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是
5月繁花乱人眼,草长莺飞桃李艳。在这个美丽的月份,我们的杂志内容也色彩缤纷,春意盎然。首先,“本刊特稿”用较多篇幅报道了4月12日在南京召开的2010年军工行业与能源装备领域国
根据实际运行中电动机发生的各种故障,对传统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电路运行可靠。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我国必须要有与其地位相称的媒体力量。中国的大故事要让世界了解,必须彻底改革我们传统的传播方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多方合作,要争取多赢而不是单赢  《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曾这样讲道:“台湾是个小故事,但它讲得很好大陆有个大故事可讲,可惜讲得很糟”,奈斯比特所指的“讲得很糟”,意指在对世界其他国家人民进行沟通上,我们的媒体还是一个短板,与逐渐崛起的大国形象相比,我国在国际传播
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医闹”现象频频出现在各家医院.使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扰乱了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本文通过分析“医闹”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探讨从培
分析公立医院改革的困境,提出产权改革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基础,并指出政府在改革中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