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感应技术的变电站刀闸位置双确认方案研究

来源 :机电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cheng0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电网智能操作模式的推广,变电站刀闸在实现调度遥控操作的同时,要求采用不同源的位置状态双确认技术,从而确保无人在现场观察的情况下刀闸状态能够被正确判断,防止发生刀闸分合不到位的情况。目前,刀闸只有辅助开关接点作为其分合状态的单源状态判据,需要寻找其他不同源的状态确认技术进行辅证。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磁感应技术的变电站刀闸位置双确认方案。
  关键词:智能操作;不同源;双确认技术;刀闸状态
  0 引言
  随着电网智能操作模式的推广,变电站刀闸在满足远方遥控操作需求的同时,要求至少有两个非同样原理或非同源指示发生对应变化,且所有这些指示均已同时发生,才能确认刀闸已操作到位,从而确认无人在现场观察的情况下,刀闸状态能被正确判断,防止刀闸分合不到位的情况发生。目前刀闸已在机构辅助开关节点获取分合闸位置的第一判据,但另一方法的第二判据并未设置,因此,急需一种与辅助节点非同样原理或非同源指示的刀闸位置确认方法,以满足刀闸位置状态双判据确认的遥控操作要求[1-3]。
  1 目前研究现状
  目前刀闸位置状态第二判据确认的研究主要有现场图像监控识别、姿态传感器等方案。图像监控识别现已在一些变电站进行试用,但该方案需装设较多摄像头,存在成本高的问题,且户外环境摄像头拍摄图像容易受环境影响,再加上故障率高,维护量大,因此并不适用于户外刀闸。另有姿态传感器方案,但是姿态传感器电缆随机构转动,易缠绕在机构连杆上,存在数据漂移的现象,应用效果不佳。考虑到户内外运行环境,敞开式、GIS设备隔离开关类型多样,且刀闸分合闸到位后需信号自动上传,无须人工干预或人工二次判断等因素,计划使用磁感应传感器方案作为刀闸分合到位状态判断的另一种技术源。
  2 双确认方案
  本文采用的磁感应传感器包含永磁铁与磁感应器件,其中永磁铁通过安装附件固定在刀闸机构运动部件上(水平式刀闸瓷瓶底座、垂直式刀闸竖直传动杆、GIS三相刀闸连杆拐臂、GIS刀闸机构箱分合闸指示球等);磁感应器件通过安装附件固定在刀闸本体静止部件上,至少包含两个磁感应器件,分别进行分位、合位到位检测。磁感应器件安装附件根据刀闸设备结构可进行定制化设计,将刀闸的状态传输至调度信号后台。
  2.1    方案技术原理
  (1)磁感应原理:基于磁感应器件对特定磁场的开关敏感特性,当特定磁场以特定的方向接近(非接触)磁感应器件时,磁感应器件就会感应到此磁场的存在;当特定磁场强度达到磁感应器件的动作值时,磁感应器件实现由分到合的动作,检测动作范围要求精确到±2 mm。
  (2)磁感应传感器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磁感应传感器包含永磁铁与磁感应器件。其中永磁铁通过安装附件固定在刀闸机构运动部件上(水平式刀闸瓷瓶底座、垂直式刀闸竖直传动杆、GIS三相刀闸连杆拐臂、GIS刀闸机构箱分合闸指示球等);磁感应器件通过安装附件固定在刀闸本体静止部件上,至少包含两个磁感应器件,分别进行分位、合位到位检测。磁感应器件安装附件根据刀闸设备的结构可进行定制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刀闸的状态检测需求。
  (3)采集与传输方案简述:如图2所示,刀闸状态采集装置主要包括磁感应传感器和接收装置,磁感应传感器通过工业总线方式将刀闸分合位置信息传输至就地接收装置,接收装置经过融合判别后,将刀闸状态(分合到位、分合异常)以无源接点方式输出至该间隔测控装置(或智能终端),测控装置(或智能终端)同时采集必要判据与辅助判据并进行上送。
  2.2    技术关键点及创新点
  (1)非接触式检测:本设计方案磁感应传感器为非接触式检测,刀闸机构转动部件上无电缆连接,杜绝了因电缆甩动缠绕刀闸机构的隐患。
  (2)可靠性高:本设计方案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其所采用的磁感应传感器的故障率低于0.005%。
  (3)檢测精度高:当磁钢附件做直线运动时,检测精度为±2 mm(静态);当磁钢附件做旋转运动时,检测精度为<0.5°(静态)。
  (4)抗干扰能力强:磁感应传感器吸合、释放不受现场强放电、强磁场影响,抗干扰能力满足现场应用要求。
  (5)适应性强:磁感应传感器结构紧凑,安装方式多样,可适用于不同的刀闸机构。
  3 安装方案
  本方案是在110 kV ××变电站智能化图像监控识别功能基础上的完善研究。在110 kV ××线线路侧刀闸处安装磁感应传感器采集刀闸状态,状态信号上传至主控室线路测控屏的110 kV ××线测控装置,给调度提供刀闸状态二次确认,实现调度端程序化操作。
  计划实施的刀闸双确认工程如下:
  (1)刀闸状态采集使用磁感应方式,如图3所示,传感器组件安装于110 kV ××线线路侧刀闸传动轴末端绝缘子下方金属支架上,A、B、C三相各装一组,共3组传感器;如图4所示,刀闸状态接收装置安装于××线端子箱后门内左侧以及下方导轨上。
  (2)刀闸状态检测传感器组件与接收装置之间走线采用带铠电缆,电缆由刀闸绝缘子下方沿刀闸支柱往下入电缆沟,经电缆沟走线至端子箱,其中刀闸段电缆外露部分采用不锈钢金属包塑软管保护,提高电缆防护性。
  (3)刀闸状态接收装置处理前端刀闸位置信号后上送至主控室的线路测控屏。刀闸状态接收装置开出信号为4路,分别为合位、分位、异常、COM。
  (4)刀闸状态检测传感器与接收装置连接采用4芯0.3 mm2阻燃屏蔽电缆;接收装置与测控柜连接采用6芯1.5 mm2阻燃双绞屏蔽电缆;接收装置上传信号为硬接点开出,采用110 V或220 V电压。
  4 结语
  本文提供的变电站刀闸位置双确认方案,是在调度程序化操作过程中对刀闸状态的多源判据采用“必要判据+双判据辅助判据”来确认结果,以满足刀闸位置状态双确认的要求,可电动化、遥控化操作多源判据支撑质量检查功能,达到完全交由各类智能终端或系统执行、现场操作完全无人干预的要求。
  基于磁感应技术的变电站刀闸位置双确认方案可确保无人在现场观察的情况下,刀闸状态能够被正确判断,防止出现刀闸分合不到位的情况,提高了设备运维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值得在电网系统内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晓祥.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D].济南:山东大学,2020.
  [2] 郑小革,高超,周凡,等.变电站一键顺控改造方案研究及实施[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9,35(12):37-42.
  [3] 李鑫.适应泛在物联的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收稿日期:2021-06-07
  作者简介:万赟恒(1996—),男,广东江门人,变电检修高级工,主要从事110 kV及以上变电站一次电气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
其他文献
随着5G技术的商业化,这项新兴技术将会更加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作为5G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5G消息可以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信息服务,促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实现,为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基于此,文章从运营商的角度,对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运营商可能采取的收费模式做了研究,以及每种收费模式对终端用户,对产业链各方可能产生的影响做了剖析.立足当前业务架构的特点,可以在政务行业中构建一个集消息管理、消息应用、消息生态于一体的5G消息应用商业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绿色、安全、快捷、准时的交通工具,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轨道交通的“大脑”——CBTC信号系统,则依赖于车地无线系统的完备.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LTE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新建线路,大多数线路采用LTE-M单独承载信号业务.与此同时,需要同时新建PIS/CCTV、TETRA集群业务等无线网络,前期重复投资,后期运营管理成本高.文章基于当下现状,针对重庆地铁4号线一期及二期的建设提出相应整体解决方案,从投资经济性及技术先进性、维护便利性等方面提供新的建设思路.
随着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在国内的散点式爆发,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利用信息化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助力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可以把病毒传播遏制在初期阶段.文章通过手机技术的分类,提出了通过基站定位的手机定位技术能满足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时效性、复杂性、社会性、合法性、跨地域性的特点,并思考5G技术的普及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基站定位技术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可行性.
摘要:一次风管道中一次风速和煤粉浓度是影响炉内燃烧工况稳定性和锅炉燃烧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采用基于微波能量法的煤粉浓度测量方法以及基于互相关法的一次风管道风速测量方法,对350 MW机组测量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给出了测量原理和系统构成,并应用于现场测量。现场调试及运行表明,该系统可以用于电站锅炉一次风管道风速和煤粉浓度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精度且本质防堵,为火电企业进一步实现优化燃烧提供了技术保障,具
摘要:逆变站两条高压直流系统共用接地极,在特殊运行工况下,可能引起一条高压直流系统接地网过流保护误动,现分析了保护误动的原因,并介绍了现场对高压直流系统的改造措施。利用系统调试对改造后的两条高压直流系统开展试验验证,证明了优化措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共用接地极;限流电阻;金属回线;大地回线  0 引言  直流接地极是高压直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直流系统以单极大地回线或双极大地回线方式运行时,
摘要:结合220 kV变电站运维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运维一体化;实施过程;问题;对策  1 变电站运维一体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推进变电站运维一体化进程中,既要不断积累宝贵经验,又要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能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以便持续改进和完善[1]。  1.1 备品储备不足  变电站运维一体化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无法找到相应同型号备品,只能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