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民族归属感与凝聚力产生的整体意识,历经长期发展逐渐深人人心,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稳定的重要民族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基础上,需要通过对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加深民族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一环。
其他文献
学科素养培育需要适切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倡导的议题式教学理念和方式移植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值得我们研究和实践。本文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提出了开展议题式教学的五个“转向”:教学目标从“三维并举”转向“三维一体”;教学知识从“平铺直叙”转向“巧思妙构”;教学情境从“隔岸望火”转向“引火烧身”;教学问题从“如汤沃雪”转向“山重水复”;教学活动从“纸上谈兵”转向“真枪实战”。
主体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一个身心结合的行动过程。评课者的主体行为包括描课、比课和议课。为了提高评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评课者的主体行为应当具备两个条件:观课要专注和评课有主题。为了保证评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评课者的主体行为应当遵守两个原则:平等议课原则和差异比课原则。
劳动作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活动,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中学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需要基于时代特征厘清教育目标,围绕劳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依托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实施。
思想政治课是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平台。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精选精用“学习强国”中的宝贵资源,选用历史现实成就,坚定道路自信;选用经典理论论述,增强理论自信;对比中西发展道路,坚定制度之信;选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