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在长期倡导自由主义的经济环境由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的经济危机,本文在阐述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基础上,分析新自由主义经济与经济危机的关联性。理性对待自由主义的观点,建立健全经济市场。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市场自由
一、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政策
1.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观点。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危机严重,为适应资产阶级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坚持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又实施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国家作用的新理论。弗里德曼提出货币供给是决定生产价值基准的因素,通货膨胀在根本上源自于货币供给量的主张。货币供应的变动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动,而且是影响这些变动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作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哈耶克的主要理论有:(1)他认为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和计算单位,对于经济体系的运行没有影响,但要保持货币的这种性质,必须使货币流通总量不变。他以此来反对调节通货以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2)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
2.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的政策主张主要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主张一切经济现象由“看不见的手”调节,一切事情要放手让经济主体和行为主体自己做主,自由决定;二是私有化,认为一切经济主体都应实行私有化,产权要明晰到私人,私有制比公有制效率高;三是市场化,认为一切经济运行都要实行市场化。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依据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普遍实行了以下措施:(1)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2)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3)大幅削减社会福利;(4)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5)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
二、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
(1)市场监管和国家干预的缺位。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例如,从1982年起,美国国会先后通过《1982年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彻底废除了大萧条后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即美国银行法)的基本原则,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管制。(2)资本不受限制的自由流动。金融的放松管制和资本的不受限制的自由流动推动了虚拟经济的急剧膨胀。金融资本本身并不生产利润而只是参与利润的再分配,由于金融资本分得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产业资本生产利润的能力相对下降,引致更多财富投入分配性的金融市场,这将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生产的利润总额增长放缓甚至绝对下降,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最终形成金融危机。(3)收人分配的严重不公。政府对收入分配的不干预政策造成了相对严重的贫富分化。新自由主义政策反对对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主张减少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导致居民收入增长长期停滞,造成了相对严重的贫富分化,GDP增长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当债务已经变得过高而无法持续下去,工薪阶层难以再靠其收入进行正常借贷了,也无力偿还以前的债务,就引发了危机。
三、自由主义下经济危机的警示
(1)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一国的经济形态其最终的财富创造者永远是实体经济,决定一国消费能力大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本国国民到底拥有多少可值得消费的财富,因此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本国内需的状况,还需从根本上增加本国的财富。(2)适当收缩政府职能,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新自由主义所提倡的完全市场化资源配置没有达到理想中的高效运行,但也对我国的政府和公共部门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到底哪些才是政府该管的,哪些是不该管的,政府部门内部该如何分工,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3)金融创新必须稳步审慎推进。金融活动要加大监管力度,当金融新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规模以后,监管当局必须重点解决由此引发的风险问题。因此,要从金融衍生品的产品设计、规则制度、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做好准备,加强衍生品的金融监管,提高离岸金融监管的能力,避免场外交易、离岸交易和金融衍生品等聚集的风险吞噬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于同申.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沉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2]李新中.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基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3)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市场自由
一、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政策
1.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观点。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危机严重,为适应资产阶级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坚持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又实施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国家作用的新理论。弗里德曼提出货币供给是决定生产价值基准的因素,通货膨胀在根本上源自于货币供给量的主张。货币供应的变动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动,而且是影响这些变动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作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哈耶克的主要理论有:(1)他认为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和计算单位,对于经济体系的运行没有影响,但要保持货币的这种性质,必须使货币流通总量不变。他以此来反对调节通货以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2)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
2.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的政策主张主要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主张一切经济现象由“看不见的手”调节,一切事情要放手让经济主体和行为主体自己做主,自由决定;二是私有化,认为一切经济主体都应实行私有化,产权要明晰到私人,私有制比公有制效率高;三是市场化,认为一切经济运行都要实行市场化。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依据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普遍实行了以下措施:(1)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2)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3)大幅削减社会福利;(4)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5)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
二、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
(1)市场监管和国家干预的缺位。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例如,从1982年起,美国国会先后通过《1982年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彻底废除了大萧条后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即美国银行法)的基本原则,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管制。(2)资本不受限制的自由流动。金融的放松管制和资本的不受限制的自由流动推动了虚拟经济的急剧膨胀。金融资本本身并不生产利润而只是参与利润的再分配,由于金融资本分得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产业资本生产利润的能力相对下降,引致更多财富投入分配性的金融市场,这将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生产的利润总额增长放缓甚至绝对下降,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最终形成金融危机。(3)收人分配的严重不公。政府对收入分配的不干预政策造成了相对严重的贫富分化。新自由主义政策反对对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主张减少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导致居民收入增长长期停滞,造成了相对严重的贫富分化,GDP增长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当债务已经变得过高而无法持续下去,工薪阶层难以再靠其收入进行正常借贷了,也无力偿还以前的债务,就引发了危机。
三、自由主义下经济危机的警示
(1)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一国的经济形态其最终的财富创造者永远是实体经济,决定一国消费能力大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本国国民到底拥有多少可值得消费的财富,因此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本国内需的状况,还需从根本上增加本国的财富。(2)适当收缩政府职能,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新自由主义所提倡的完全市场化资源配置没有达到理想中的高效运行,但也对我国的政府和公共部门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到底哪些才是政府该管的,哪些是不该管的,政府部门内部该如何分工,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3)金融创新必须稳步审慎推进。金融活动要加大监管力度,当金融新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规模以后,监管当局必须重点解决由此引发的风险问题。因此,要从金融衍生品的产品设计、规则制度、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做好准备,加强衍生品的金融监管,提高离岸金融监管的能力,避免场外交易、离岸交易和金融衍生品等聚集的风险吞噬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于同申.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沉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2]李新中.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基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