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记得自己读高中时,历史还是以选择、填空加问答题为主,大学还有名词解释的题目,这些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局限于死记硬背上,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不高,有人评价那时的历史考试就是“贝多芬”(背多分)。高考是根指挥棒,有什么样的高考就有什么样的老师,那时老师就是课堂的权威,老师这样想,学生也这样想。
正因如此,高中历史新课程出台后,教师们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不适应。模块与专题,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全新的教学内容,而且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是严峻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永远是最高的权威的观念肯定是要不得了。那么,在全面落实“学生主体”的学习观的同时,是不是教师的地位就退到次要的位置呢?显然,问题也不是这么简单。事实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乃至由此而深化的学习内容,反映在教科书和教学方式上,不是“难”或“新”字就可以解释的,而是需要我们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观念。以前那种单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是无法适应历史新课程的需要的,更是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因此,历史教师应当真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二、设置情境,积极参与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但历史又是由具体的事件构成的,每一个具体的事件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因此,笔者认为,历史课是最容易设置情境也是最应该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受困于教材编排体例,在新课标实施前,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鲜有应用,新课标实施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应用。主要方法有: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视频感悟、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在这诸多方法中,笔者采用最多的是音乐渲染及视频感悟,因为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最终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增强学习实效性的最快途径。
例如在讲到选修《毛泽东》一课时,我播放了电影《开国大典》片断,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泽东主席宣告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伟大时刻,使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伟大领袖的无尚风采,也深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华盛顿大学有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笔者认为,情境教学,让学生从单纯的听、看到直接参与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理解力的提高,极为有益。
三、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愉快时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活跃;反之,消极情绪则会压抑认识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学中,只有首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才能使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引人入胜。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归纳为以下四点:功底扎实、富有激情、语言幽默、联系实际。这四方面,功底是基础,什么是功底?笔者认为,就是拥有丰富的知识,不仅仅是历史知识,郭德纲说,“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我觉得这句话,话糙理不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历史老师的肚也应该是个杂货铺,因为讲好历史需要我们懂得太多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就有了底气,有了底气,自然而然就有了激情。同时,丰富的知识使教师能够灵活地阐述课本中有限的知识,这就为语言的幽默及与实际联系创造了条件。
央视的《百家讲坛》有两个主讲人,他们的身份非常特殊,那就是纪连海与袁腾飞,为什么说他们身份特殊呢?因为,能够登上这个讲台的绝大多数是大学教授,只有他俩是中学教师。以中学教师的身份登上这个讲台,他们身上肯定有独到的地方,他们的独到就在于激情、幽默与高超的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实际上这一切,归结到底就是书读得多。比如,纪连海最大的爱好是看书,他家的每个地方都放着书。他在家里卫生间拿出几本《白云论坛》,说是上厕所的时候看的。他的书在自己家有一部分,丈母娘家有一部分,学校有一部分。他书房的书很杂,古今中外文史类都有。因此,他讲课才能做到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他的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堂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灵活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实际上这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对任何历史老师来说也是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抱定终身学习的目标,才能不断直面挑战,抓住机遇,成为课程改革的先锋。
记得自己读高中时,历史还是以选择、填空加问答题为主,大学还有名词解释的题目,这些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局限于死记硬背上,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不高,有人评价那时的历史考试就是“贝多芬”(背多分)。高考是根指挥棒,有什么样的高考就有什么样的老师,那时老师就是课堂的权威,老师这样想,学生也这样想。
正因如此,高中历史新课程出台后,教师们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不适应。模块与专题,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全新的教学内容,而且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是严峻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永远是最高的权威的观念肯定是要不得了。那么,在全面落实“学生主体”的学习观的同时,是不是教师的地位就退到次要的位置呢?显然,问题也不是这么简单。事实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乃至由此而深化的学习内容,反映在教科书和教学方式上,不是“难”或“新”字就可以解释的,而是需要我们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观念。以前那种单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是无法适应历史新课程的需要的,更是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因此,历史教师应当真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二、设置情境,积极参与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但历史又是由具体的事件构成的,每一个具体的事件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因此,笔者认为,历史课是最容易设置情境也是最应该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受困于教材编排体例,在新课标实施前,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鲜有应用,新课标实施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应用。主要方法有: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视频感悟、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在这诸多方法中,笔者采用最多的是音乐渲染及视频感悟,因为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最终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增强学习实效性的最快途径。
例如在讲到选修《毛泽东》一课时,我播放了电影《开国大典》片断,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泽东主席宣告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伟大时刻,使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伟大领袖的无尚风采,也深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华盛顿大学有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笔者认为,情境教学,让学生从单纯的听、看到直接参与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理解力的提高,极为有益。
三、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愉快时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活跃;反之,消极情绪则会压抑认识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学中,只有首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才能使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引人入胜。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归纳为以下四点:功底扎实、富有激情、语言幽默、联系实际。这四方面,功底是基础,什么是功底?笔者认为,就是拥有丰富的知识,不仅仅是历史知识,郭德纲说,“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我觉得这句话,话糙理不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历史老师的肚也应该是个杂货铺,因为讲好历史需要我们懂得太多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就有了底气,有了底气,自然而然就有了激情。同时,丰富的知识使教师能够灵活地阐述课本中有限的知识,这就为语言的幽默及与实际联系创造了条件。
央视的《百家讲坛》有两个主讲人,他们的身份非常特殊,那就是纪连海与袁腾飞,为什么说他们身份特殊呢?因为,能够登上这个讲台的绝大多数是大学教授,只有他俩是中学教师。以中学教师的身份登上这个讲台,他们身上肯定有独到的地方,他们的独到就在于激情、幽默与高超的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实际上这一切,归结到底就是书读得多。比如,纪连海最大的爱好是看书,他家的每个地方都放着书。他在家里卫生间拿出几本《白云论坛》,说是上厕所的时候看的。他的书在自己家有一部分,丈母娘家有一部分,学校有一部分。他书房的书很杂,古今中外文史类都有。因此,他讲课才能做到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他的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堂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灵活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实际上这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对任何历史老师来说也是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抱定终身学习的目标,才能不断直面挑战,抓住机遇,成为课程改革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