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3~18个月龄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状态的变化和发育规律。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3~18个月龄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105例210眼的病历资料。患儿按初次接受白内障摘出术的年龄不同分为3~6个月组、7~12个月组和13~18个月组。术后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3、6和12个月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
结果术后3、6和12个月,3~6个月组眼轴增长幅度大于7~12个月组,7~12个月组增长幅度大于13~18个月组。3~6个月组和7~12个月组术后各时间点术眼眼轴增长幅度均大于健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3~18个月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眼轴增长幅度大于健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3个组患儿术眼眼轴均短于健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20,P<0.001;t=-32.288,P<0.001;t=-2.370,P=0.024)。术后12个月,3~6个月组和7~12个月组术眼与健眼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62),13~18个月组术眼眼轴长度大于健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13,P<0.001)。术前3~6个月组和7~12个月组术眼角膜曲率均大于健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13~18个月组术眼角膜曲率与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术后12个月,各组术眼角膜曲率与各自组内健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各组随着年龄增加屈光度变化量逐渐加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2个月,3个组术眼屈光度变化量均大于健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3~18个月龄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初次手术年龄越小,越能尽早解除形觉剥夺,术后无晶状体眼与健眼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均能保持协调发育;术后双眼屈光度均有向近视方向转变的趋势,且年龄越大,近视漂移的幅度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