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是教情、学情、文情三情的统一。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融洽的教学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以及使用富有思想性和情绪上的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互动,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激情的情感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 情感互动 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1教情、学情、文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语文是最重要的三大学科之一,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是语言知识传播最好的载体,也是文化知识传播强有力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也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大量的教育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课堂上的情感是知识传播最好的载体,也是知识传播强有力的动力。作为以语言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语文知识,更是如此。
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随着情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流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三种深层次的情感,一是老师给予学生不断施教的情感,即教情。老师给予学生不断施教的情感是无私的,不要求任何回报的,是语文课堂里知识交流的启动器。二是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情感,即学情。对新知识和新事物认识的渴望是人本能的一种欲望。作为学生来说这种欲望应该更加强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这种欲望表现为对某门课程的兴趣,兴趣的积聚将汇成不断学习的动力。因此强烈的求学情感是对老师教情的最好回应,这两种情感是直接的互动。情感之间科学的互动必将反过加强情感。三是老师与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分析,领悟到课文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即文情。语文作为一门以语言和文化为主要支撑的学科,在传播过程中即注重对语言技巧的掌握,更注重对语言内部所表达出的文化和情感的感悟。在课文课堂上,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学情和教情的结合点,而只有实现这种结合,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融洽的教学关系
只有师生平等地交流才能消除感情上的隔膜,只有实现教与学的合作才能达到情感的互动,只有在平等、合作过程中建立融洽的教学关系,情感互动才能顺畅、和谐而富有成效!
目前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和 “子不言父过”的儒家思想还在许多师生的意识中存在。一些学校在教学中,师生关系被传统认为应该是从属和被从属,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但是要在语文课堂上成功实现情感互动,就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合作、融洽的教学关系。
我们很难想象,在不平等、不合作、不融洽的教学关系中,讲究以情动人的文学何以施教,追求激情与灵气的语言何以学习和创造,丰富动人的情感何以在语文课堂上互动。建立这种良好的教学关系,关键在于老师。教师只有主动地接触、关心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友好的双向交流。通过课堂的语言、微笑、视觉等传达你的信任、鼓励和赞赏;通过你和蔼可亲的表情、满腔热情的态度表达你的亲切;通过你的倾听、等待以及宽容大度,表达你对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在这充满民主的教学氛围里,学生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且发自内心喜欢你的课堂。
3营造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
人的情感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所处的环境氛围是影响人情感的重要因素。在精心营造的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的各种学习内驱力被激活,认知与情感得到同步发展。情感又是语言文化理解、学习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情感交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只有进行了情感体验和互动,学生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锦绣文章。因此,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就必须创造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氛围。
在一个学习气氛深厚、和谐、宽松的集体中,个体的学习热情会被充分地调动下来;反之,在一个学习气氛淡漠的集体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受到不利影响。集体学习氛围是靠大家的热情和关心培养起来的,是集体的每个成员和老师的光和热积聚而成的。教师创设一个良好学风的集体,让每个学生在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在集体凝聚力的感召下,努力学习,不甘掉队。还有,理解、信任、赞美是成功教育的金钥匙,更是老师营造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重要工具。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肯定学生、鼓励学生,用加倍的爱来创造和谐、宽松的气氛,便更容易引导和推动课堂中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4引进富有針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课堂不应该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应该是学生展示创造才能的天地。在语文课堂上,无论是长期作业还是即兴作业,老师都应积极鼓励发散性思维,鼓励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利用趣味性、实践性的内容和题目,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彻底地发挥。老师评定成绩时,也应采用多个标准、多个层面。对于有创意、与众不同,又完全符合题意的答案,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从面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5用富有思想性和情绪上的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对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精炼,读音准确,明晰,且富有激情。语言的情感性具有动力性,是最为影响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对教学法工作的进程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首先,要心动神随,情绪饱满,运用手势,声调等变化,富有情感地体现讲课的内容。其次,必须具备节奏性,即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特殊的语言速度和声调变化。
6结语
现代教学要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融洽的教学关系和营造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以及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以及使用富有思想性和情绪上的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情、学情、文情三种情感互动,进而从根本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龚秀峰.让生机与活力荡漾于语文课堂. 教育大视野.009年第10期.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情感互动 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1教情、学情、文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语文是最重要的三大学科之一,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是语言知识传播最好的载体,也是文化知识传播强有力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也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大量的教育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课堂上的情感是知识传播最好的载体,也是知识传播强有力的动力。作为以语言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语文知识,更是如此。
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随着情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流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三种深层次的情感,一是老师给予学生不断施教的情感,即教情。老师给予学生不断施教的情感是无私的,不要求任何回报的,是语文课堂里知识交流的启动器。二是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情感,即学情。对新知识和新事物认识的渴望是人本能的一种欲望。作为学生来说这种欲望应该更加强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这种欲望表现为对某门课程的兴趣,兴趣的积聚将汇成不断学习的动力。因此强烈的求学情感是对老师教情的最好回应,这两种情感是直接的互动。情感之间科学的互动必将反过加强情感。三是老师与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分析,领悟到课文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即文情。语文作为一门以语言和文化为主要支撑的学科,在传播过程中即注重对语言技巧的掌握,更注重对语言内部所表达出的文化和情感的感悟。在课文课堂上,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学情和教情的结合点,而只有实现这种结合,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融洽的教学关系
只有师生平等地交流才能消除感情上的隔膜,只有实现教与学的合作才能达到情感的互动,只有在平等、合作过程中建立融洽的教学关系,情感互动才能顺畅、和谐而富有成效!
目前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和 “子不言父过”的儒家思想还在许多师生的意识中存在。一些学校在教学中,师生关系被传统认为应该是从属和被从属,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但是要在语文课堂上成功实现情感互动,就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合作、融洽的教学关系。
我们很难想象,在不平等、不合作、不融洽的教学关系中,讲究以情动人的文学何以施教,追求激情与灵气的语言何以学习和创造,丰富动人的情感何以在语文课堂上互动。建立这种良好的教学关系,关键在于老师。教师只有主动地接触、关心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友好的双向交流。通过课堂的语言、微笑、视觉等传达你的信任、鼓励和赞赏;通过你和蔼可亲的表情、满腔热情的态度表达你的亲切;通过你的倾听、等待以及宽容大度,表达你对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在这充满民主的教学氛围里,学生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且发自内心喜欢你的课堂。
3营造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
人的情感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所处的环境氛围是影响人情感的重要因素。在精心营造的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的各种学习内驱力被激活,认知与情感得到同步发展。情感又是语言文化理解、学习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情感交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只有进行了情感体验和互动,学生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锦绣文章。因此,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就必须创造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氛围。
在一个学习气氛深厚、和谐、宽松的集体中,个体的学习热情会被充分地调动下来;反之,在一个学习气氛淡漠的集体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受到不利影响。集体学习氛围是靠大家的热情和关心培养起来的,是集体的每个成员和老师的光和热积聚而成的。教师创设一个良好学风的集体,让每个学生在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在集体凝聚力的感召下,努力学习,不甘掉队。还有,理解、信任、赞美是成功教育的金钥匙,更是老师营造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重要工具。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肯定学生、鼓励学生,用加倍的爱来创造和谐、宽松的气氛,便更容易引导和推动课堂中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4引进富有針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课堂不应该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应该是学生展示创造才能的天地。在语文课堂上,无论是长期作业还是即兴作业,老师都应积极鼓励发散性思维,鼓励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利用趣味性、实践性的内容和题目,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彻底地发挥。老师评定成绩时,也应采用多个标准、多个层面。对于有创意、与众不同,又完全符合题意的答案,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从面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5用富有思想性和情绪上的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对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精炼,读音准确,明晰,且富有激情。语言的情感性具有动力性,是最为影响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对教学法工作的进程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首先,要心动神随,情绪饱满,运用手势,声调等变化,富有情感地体现讲课的内容。其次,必须具备节奏性,即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特殊的语言速度和声调变化。
6结语
现代教学要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融洽的教学关系和营造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以及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以及使用富有思想性和情绪上的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情、学情、文情三种情感互动,进而从根本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龚秀峰.让生机与活力荡漾于语文课堂. 教育大视野.009年第10期.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