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经过10a调水和生态治理,黑河流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黑河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用水增加;缺乏资金支持和水价偏低制约节水灌溉的推广;生态治理成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寒区与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水土资源研究室,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陆河荒漠植被系统对水文过程的响应模拟(30970492)”,“荒漠绿洲水文—生态耦合试验研究(40725001),(91025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10a调水和生态治理,黑河流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黑河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用水增加;缺乏资金支持和水价偏低制约节水灌溉的推广;生态治理成果维护风险大,农牧民能否脱贫致富是维护当前生态治理成果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恢复的植被在项目结束后有可能被重新开垦为农田,该项目产生的环境成果面临再次破坏的风险。因此,把发展经济、改善教育、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修复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黑河流域农业节水和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保证。
其他文献
提出了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无损鉴别航天育种番茄品种的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光谱特征信息进行提取,与神经网络结合建立番茄品种的鉴别模型。该模型将提取后的主
该产品采用MicroBubble&NanoBubble专利技术,通过物理增压,将空气以及21%含量的氧气与水充分融合,在每升水中形成多达500万个小于毛孔5~20倍的微纳米气泡。
为了探究加速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的人工物种干扰措施如物种选择与搭配的科学依据,利用TWINSPAN分类方法对33个自然恢复的退耕地样方进行分类,得出退耕地在40a内
对18a生初植密度为3130株/hm2的油松人工林进行了35.7%,49.2%和64.2%共3种不同强度间伐及无间伐对照共4个处理。3a后,对上述4个密度林分内0-20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