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nj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不仅可以开发人的潜能,又可以增长人的见识。中学语文考试中,阅读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为此,阅读教学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下面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会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学生要把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技巧。比如,记叙文要把握它的六要素,尤其是人物和经过;要把握记叙文中的描写内容和描写方法;把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思想内容;说明文主要从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以及说明文的语文特点等方面来把握阅读;议论文主要从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严密的语言等内容来理解;应用文体裁的文章,阅读时要从体裁特征、语言特点、文章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来把握。使学生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要领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提升。
  二、教育学生学好课本
  课文是精挑细选的佳作,是很好的例子,是教师教授语文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文学好了,理解透了,学生才可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课外阅读,达到举一反三。如果脱离课文,单纯去做课外训练,那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大大折扣。在考试时,阅读题的材料虽然大多选自课外,但阅读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都在课内有所体现。因此,精细研读课文,有助于解答课外阅读试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课外材料的阅读能力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学习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初中毕业、升学试题如果只限于课本,范围狭窄,必然导致猜题、押题成风,死记硬背盛行,不仅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难于考出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中学阅读考试,应以课外材料为主,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只眼睛盯在课内,一只眼睛盯在课外,在认真学好课内课文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课外阅读文章或一些适合中学生的报刊、杂志,达到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的能力,即要在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上下功夫。关于文章的主旨,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或情感;说明文的主旨是介绍事物的特征或说明的道理;议论文的主旨是集中表现为中心论点。关于文章思路的理解,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来考查文章思路的理解;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依据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的轨迹来理解;说明文主要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来考查对写作思路的理解。当然,文章的思路有时还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所以命题有时从线索、结构来考查文文章思路的理解。
  五、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是一种技能,它的掌握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训练要有计划、要全面、要有针对性、要有代表性。训练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训练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要全面,从阅读题型来说,既要训练客观题,更要训练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从问题来说,记叙文、议论文要训练,说明文、应用文也要训练;另外,既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又不能忽视文言文阅读;阅读要有针对性,要突出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应把初中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阅读训练的材料和试题要有代表性,做到精练、巧练、坚决不要搞题海战术。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否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归根到底还要看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多读指平时要多读报纸、刊物,有选择地多读一些有价值的书,多方吸纳,丰富自己;精思指读书要仔细思考,不但要弄清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且遇到疑难处要多查资料,多请教别人;勤记,一指要勤记录,养成看书就思考的习惯,看书就圈点批注的习惯,看书就摘录的习惯,看书就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阅读过程中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整理出来,多读多记,加强应用。只要善于把有关阅读知识用于实际训练,只要我们有恒心,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会养成,必将使我们的学生受益终生。
  教师要准确掌握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力求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灵活运用阅读的方法,增强独立阅读的能力等方面着手,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我要读”到“我爱读”、“我爱读”到“我会读”、“我会读”到“我选读”四个层面的转变和递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目的。
其他文献
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复杂而广泛,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数学文化能够帮助人们客观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发展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还能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数学文化概述  和其它艺术不同,数学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也可以称为理性文化。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化所应该具有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这就是它和其它文化的
关于学生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学界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定义。一般普遍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学生主体性,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成了摆在众多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了解学生共性和个性,切合学生实际需要,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前
坐上东京车站前的出租车,原本期待能跟《1Q84》里的青豆一样听到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然而司机的话题却围绕在AKB48,聊得很开怀。AKB48是当下风靡全日本的48位90后人气青春少
英语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学的目标主要提高学生利用英语表达思想和情感,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而不是仅仅提高学生的英语考试成力。但是现今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初中英语教学无法培养学生应有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对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就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
初三学生由于面临着初升高的压力,使得整体的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本文针对初三数学教学策略提出了三点建设性改革意见。  一、初三数学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三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维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预设与生成成为热门话题,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
见到央视大楼时,我突然怀念起身处广州歌剧院时的体验——尽管它也体量惊人,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让人进出的通道,人们可以抚摸建筑粗糙的表面,进入歌剧院中心的黑盒子。而存我面前
在以往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学校往往重视知识教育而轻视情感教育和能力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均衡,出现高分低能现象,难以有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使其在探索中发掘英语学习的乐趣、进行愉悦的心理体验,取得更好地英语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对策,希望对初中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数学教育就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新课改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培养创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  创新意识就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从本质上讲,创新就是发现。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从另一
九年级的学生实际上已经是准备迈入高中门槛了,但在英语学习上很多学生都上面临着中考的巨大压力,所以教师需要针对地帮助解决学生的诸多英语学习问题,疏通学生英语学习的道路,扫清学习阻拦。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九年级英语应本着以素质教育为主和保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原则,教师在分析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还要善于通过这些问题反思教学教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保证九年级英语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一、九年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和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变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从拉着学生走到学生自己走的转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应该从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