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会运用而教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解读语文新课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三——理解、积累与运用。所谓理解,就是知道词语的意义,包括本来意义和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所谓积累,就是储备,就是将学过的词语贮存到记忆仓库之中;所谓运用,就是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之时,提取相关词语组成句子、片段乃至篇章,表情达意。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视角来看,词语的理解与积累属于认知领域,词语的运用属于技能领域。众所周知,知识转化为技能,依靠的是学习与实践,同样道理,要使理解并积累的词语真正会用,基本途径也是学习与实践。
  综观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往往重视词语的理解与积累。预习时,让学生查阅工具书,初知新词意义,阅读教学时,结合语境领会文中意义;学过的词语往往要默写,成串的词语要求背诵,考试的时候写出同类词语,等等。但是怎样运用词语来表情达意,几乎无人问津。结果是学生积累了很多词语,表达时依然词汇贫乏,语言干瘪,或者乱用词语,词不达意。长城长,怎样长?天气热,怎样热?河水清,怎样清?……明明有词汇,就是不会灵活运用,原因何在?在于缺乏词语运用的学习与实践。
  新课标进一步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作为工具,语文文字的运用是第一位的,理解、积累语言为的是运用语言,同样,理解、积累词语,为的是运用词语。所以,学会运用词语,应该是,而且只能是词语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全新的观念——为学生学会运用而教。
  一、架设词语运用的“快车道”
  按照记忆规律,时间越长,遗忘越多。学生记忆的词语,长时间不用,便会自动消失。相反,学生记忆中的词语,反复被激活、使用,便能永久保持,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不断创设交际情境,架设词语运用的“快车道”,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学到的词语得以运用,此为良策。
  1.教学进行时架设词语运用的“快车道”。
  如教学《黄山奇松》之 “饱经风霜”一词时,教师可在查阅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的同时,让学生想象黄山松经历了哪些困苦,学生由风吹雨打想到雷轰电击、酷暑严寒、断崖绝壁……在接受新词的同时,唤醒以往记忆仓库中的储备,让词语在新的情境中得以再现。
  2.在书面练习时架设词语运用的“快车道”。
  如教师可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后布置书面练习:文中的“姹紫嫣红”是写什么的,你能再写出有关色彩的词语吗?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前学过的有关色彩之美的词语纷纷被激活: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万紫千红、色彩缤纷……
  3.在片段训练时架设词语运用的“快车道”。
  如学校刚刚举行运动会,让学生动笔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先回忆之前积累过的描写场面的词语:彩旗招展、人声鼎沸、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描写观众的词语:摇旗助威、欢呼雀跃、(呐喊声)此起彼伏、(掌声)震耳欲聋;描写运动员的词语:高手如云、龙争虎斗、跃跃欲试、胸有成竹、势在必得、不甘示弱……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灵活选用词语,把比赛的画面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二、提高词语运用的“精准度”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词语的运用,最基本的就是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在说话或者作文时,词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描写人物的眼睛时,不管老人小孩,一律用上“炯炯有神”;如在描写树叶时,不管何时何树,都会情不自禁地用上“青翠欲滴”……每每接触到一些新词,能激起学生运用词语的冲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刻不忘训练学生用词造句的准确性,而基本途径还是学习与实践。
  如《泉城》一文中,有这样几处描述:珍珠泉的泉水从地下往上涌;五龙潭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黑虎泉的泉水从“老虎”口里不断喷吐出来;趵突泉的清泉从泉底往上冒。同样是泉水之流动,作者分别用“涌”、“汇注”、“喷吐”、“冒”,教学时应以此为抓手,通过图文对照、换词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通过辨析,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语言,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懂得用词的精准。
  作为阅读,展开词语辨析的学习过程,领会作者用词之精准,教师可谓尽职尽责了,但是,在新课标理念下,在“为学会运用而教”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欣赏,还要及时创设情境,进行用词准确性专项训练。
  如在领会动作运用精准的基础上,在课后的练习中,可创设庆贺生日的生活情境,进行语言训练:妈妈(
其他文献
水墨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笔墨情趣优雅而独具韵味,意境深远。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小学水墨画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理应成为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单一,形式枯燥,课程表现形式单一。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们多么渴望可以拿起画笔画出他们身边美好的事物啊!我们的家乡——扬州,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这里有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丰富的风土人情,还有各种景区和风光带,这些都是
厚實古朴的陶瓷器皿、散发温暖光线的灯具、实木材质的家具与色调平和的饰品,为生活空间带来安逸、舒适的温馨之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行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可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而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包括不偏食、挑食,而且还要注意进餐的时间。  在一次研讨中,一位中班老师提到:“现在有很多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早餐要吃40分钟,我们用了很多办法帮助他,但没什么效果。最后饭都已经凉了,他还没吃饱,我
【摘要】“互联网 ”为学校的日常教学、师生的常态学习提供了更优越的技术环境。合理运用“互联网 ”新技术,可以为智障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情境,呈现游戏化、趣味化的生活课堂,让学生通过网络模拟操作与真实社会实践两种练习方式巩固知识,培养生活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新技术 生活适应 趣味课堂  2017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的部编教材《生活适应》第一册开始在全国培智学校
你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吧,哈哈,咱们可以好好玩啦。
无论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还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幼儿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存在一定序列的“發展阶梯”的。  与此相应,教师的支持理当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在鼓励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敏于观察并发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  案例中,嘉阳探索多米诺骨牌的历程(见下图1)充分反映了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渐进性特征。而教师对嘉阳的观察引导也展现了基于最近发展区的适宜性支持。  从儿童的认知发
荐书:《在中国屏风上》  作者:[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1919—1920中国之行的作品)译者:唐建清  读书笔记:小暖米米  读毛姆的这本书,一直读到合上书页,把书的封面封底又看了一遍,依然觉得是在阅读另一个国家的奇闻逸事。是的,“奇闻逸事”,很显然,这是毛姆,或者西方在东方最想寻觅的明亮宝石,碧绿翡翠。而作为读者——作为另一个“奇闻逸事”的捕捉者,一个出生在这“神秘”东方的东方人——一
蓝蓝姐姐 Story book 签约作家。一直在路上,不停做事,爱一切新鲜事件,内心永远17岁。愿意倾听成长的声音,喜欢分享成长的体会。她的愿望是成为一个温柔而宽广的树洞。同学们,你的烦恼心声,都不妨说给姐姐听。邮箱:[email protected]  蓝蓝姐姐:  你好!  我是一名初三的同学,眼看就要中考了,但我最近实在是很烦,因为我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  他们经常吵架,总是因为很小的事情吵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是对教师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一种全新开放的教学形式,通过有效的教学,来达到这一要求。为此,我设计了《可爱的草塘》的教学。  《可爱的草塘》描绘了一幅北大荒的草塘景色美丽、物产丰富的画。课文在叙事抒情的过程中,自然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变化,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体会句子所含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教以来,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易遗忘,总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然而,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打好基础、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对其非常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摆脱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注重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思想和方法,能使他们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