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史证教育 培养求真精神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an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求真”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既是历史学科自身固有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求真精神”,必须重视“史证教育”,一份证据说一分话的史证意识,不仅是历史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历史课程人文教育的基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史料的甄选,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并通过优化教法,提升学生的学法。无论从历史课程的内在任务看,还是从历史教考的实际情况看,重视“史证意识”、研究“史证教育”都是历史课程和教学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 史料甄选 史证教育 求真精神
  · 【中图分类号】G633.51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以精炼的语言准确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而历史学科由于其“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实证科学特性,更凸显了“真”的可贵。所谓“求真精神”,简而言之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既是历史学科自身固有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求真”是历史教学的底线,“求真精神”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求真之途径――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
  历史带有极强的过去性,学习者很难亲历,只能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史证意识”的核心所在。聂幼犁教授认为:“证据意识”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它包括取得历史证据、认识历史证据、评估历史证据和凭证据阐述观点的方法和能力。“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说的就是证据意识,不管是分析历史现象,还是评判历史事件,首先要看清楚历史的真相,这是前提与基础,而欲看清楚历史真相,就必须先行考据,即选取或占有正确的史料依据。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史料认识与史料运用问题,通过引入史料,或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的结论,或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
  现行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结论多、史实少、材料少,学生对教材纲要式的叙述和结论难于理解掌握。教师很有必要适时、适量地引入一些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教材的结论。
  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直接从史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例如,在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可以引入史料引导学生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当朝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请回答:
  ⑴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你能得出哪些主要信息?
  ⑵你怎样看待晋朝人和明朝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
  ⑶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课本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必须要从材料中去找答案,其中第一问既要从秦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得出表面的信息,又要对其评价进行客观分析,并结合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出深层次的历史信息;第二问解题切入点是比较分析两人评价的观点;第三问要坚持一个重要原则,即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衡量、去评价。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习具有一定开放性。
  那怎样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呢?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料的信息可分为“表面信息”,即显性的信息,是通过直接观察可获得的信息;“深层信息”,即隐性信息,往往要联系时代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去挖掘的信息。如上述例题第一问,从秦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中得到的“表面信息”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行了郡县制,颁布了统一的秦律,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深层信息”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具有绝对的最高权威,人们只能对其歌功颂德,而不能对他的过失进行丝毫的评价。由此可见,“表面信息”直接从材料中获取;“深层信息”是经过深入分析得出的认识。
  三、求真之保障――优化教法,提升学法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過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优化教学方法,在领会课标、了解学术动态的基础上,搜集、选择恰当的、有价值的史料,创设易于学生体验的历史情境,同时还要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适合学生认识水平,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思维挑战性的问题,建立解读历史、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学生终身的要求出发,依据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法进行辅导。相信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法能够在日积月累中获得有效提升,“求真”的学科精神也能够逐渐地形成。
  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教材往往会给出一些在史学界有定论的结论性评述,而这些结论性评述通常也是我们教学目标上的重点、难点。那么教学过程中该如何突出这些重点,突破这些难点呢?最常见的办法是教师带领学生依次逐条解读,或是教师选取并提供一定的材料,通过相关史料的分析来佐证历史结论。实际上教师不妨先呈现历史结论,然后追问学生“为什么能得出以上结论”,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史料和所学知识为这个结论寻找依据,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证据意识”,树立“论从史出”的观念。例如,在上《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关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可以先呈现结论,然后追问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什么经过抗日战争中国的中际地位会空前提高?”“哪些史实能够证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中族由衰败重新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呢?”并引导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史料和相关知识寻找依据。通过这种“史论倒置”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原先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的过程,既让简单的理解和识记知识变得生动,又让学生领悟了“求真”的精神。
  以培养求真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历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戏说历史泛滥的今天,坚守“求真”的历史教学底线显得尤其重要。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不同,历史课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主要渗透在历史评价、历史分析、历史比较、历史探究等学习过程中,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相结合。可以说,历史课程中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教育的核心是“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史证教育。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案例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徐金超:《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年第19期。
  3.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其他文献
摘 要:林业稳定发展,是保证生产行业木材原料供应充足、生态经济稳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基本条件。而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局面已经成为面积不断扩大、培育数量不断增加,而在林业产量与质量方面却没有得到理想的成效。这主要是因为,在营林生产管理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我国相关部门特意针对林业有害防治工作及其加强营林生产管理方面进行讨论与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小说解读,第一部分以小说解读依据为例,分析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小说解读与教材和文学理论的关联程度。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为依据分析小说解读问题的原因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依据;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3  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许多专家也对其教学方法和相关文艺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也得出了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小
摘 要:变电运维技术具有可靠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在电力系统中可直接对变电设备运行开关进行控制。电能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主要应用的消耗能源之一,其电力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因此,提高电力系统运行质量与效率非常重要,变电运维技术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值得我们对其进步一了解与研究。  关键词:电力系统;运
·【中图分类号】G623.5  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应该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应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
摘 要:本文就ERP在企业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做出了分析,着重通过总结分析ERP实施的成功及不足的经验,来帮助企业更具体的了解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让企业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ERP;企业;策略  ERP又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指的是根据信息技术,用系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来为企业的管理层及全体员工提供一个决策运行手段的平台。  一、ERP提升企业管理并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  
摘 要:在县级党校工作中,培养基层领导干部以及宣传党的政策、研究社会科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县区的文化建设也应当更好的履行自身的使命和自责,因此对于县级党校在促进文化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建设;县域文化  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目标,其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是推动我国
摘 要:伴随着全国新课改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着更高的挑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问题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教学实践研究的重任,在课堂教学行为上应当因时因地制宜,不断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作出积极的调整。做好教学反思,为落实课堂教学行为有效做努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行为;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