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广大同行共同商榷。
一、教会学生观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平时注重观察生活,在观察中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鸟叫蝉鸣、风云变化、日出日落。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他们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同时你还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体会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随时将看到的想到的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观察过程中要注意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更加深刻、更加独到,视野才更加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你要运用好你的“烂笔头”。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接触的人很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将他们记下来,这样就会使每天观察到的所见所闻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因此你要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把自己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感想和见闻有选择地、真实地记录下来,这些素材就是你写作文的源头活水、青砖瓦砾,因为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只有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二、加强阅读,积累素材,打好写作的奠基石
文章源于积累。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知识就积累得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可以说,知识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平时在阅读书籍报刊,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时,碰到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在课外阅读中碰到的精彩片断、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名人名言、歇后语、名言警句、网络格言等等,只要认为是生动美妙的,有利于我们写作提高的,就手抄、剪贴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积累,就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词典。知识积累多了,语言就会丰富,就会厚积而薄发,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因此,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知识的积累,情感的沉淀,视野的开放,技能的提高,从而自然而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文从改中出
修改作文,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一环,它包括教师批改和学生修改两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作文的修改,特别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写完作文后不愿意修改作文,总认为修改作文是语文老师的事,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修改作文的重要性,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让学生感到“文从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养成“三分文,七分改”的好习惯。正如著名作家叶圣陶所说:“作文写好以后,念他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要改正出来,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在教学实践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过程中炼意、炼句、炼字,特别要找出文中写错的字,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揣摩不通顺的句子,把文中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多余的词句删除,把不合适的地方修改过来,整理错乱的段落与层次。经过这样要求,学生能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总之,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所学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耐心地去培养和指导。只要我们教师长期坚持不懈,从基础抓起,把写作教学渗透到每一节课当中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教会学生观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平时注重观察生活,在观察中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鸟叫蝉鸣、风云变化、日出日落。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他们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同时你还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体会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随时将看到的想到的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观察过程中要注意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更加深刻、更加独到,视野才更加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你要运用好你的“烂笔头”。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接触的人很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将他们记下来,这样就会使每天观察到的所见所闻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因此你要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把自己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感想和见闻有选择地、真实地记录下来,这些素材就是你写作文的源头活水、青砖瓦砾,因为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只有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二、加强阅读,积累素材,打好写作的奠基石
文章源于积累。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知识就积累得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可以说,知识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平时在阅读书籍报刊,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时,碰到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在课外阅读中碰到的精彩片断、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名人名言、歇后语、名言警句、网络格言等等,只要认为是生动美妙的,有利于我们写作提高的,就手抄、剪贴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积累,就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词典。知识积累多了,语言就会丰富,就会厚积而薄发,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因此,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知识的积累,情感的沉淀,视野的开放,技能的提高,从而自然而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文从改中出
修改作文,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一环,它包括教师批改和学生修改两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作文的修改,特别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写完作文后不愿意修改作文,总认为修改作文是语文老师的事,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修改作文的重要性,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让学生感到“文从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养成“三分文,七分改”的好习惯。正如著名作家叶圣陶所说:“作文写好以后,念他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要改正出来,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在教学实践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过程中炼意、炼句、炼字,特别要找出文中写错的字,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揣摩不通顺的句子,把文中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多余的词句删除,把不合适的地方修改过来,整理错乱的段落与层次。经过这样要求,学生能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总之,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所学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耐心地去培养和指导。只要我们教师长期坚持不懈,从基础抓起,把写作教学渗透到每一节课当中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