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世纪”与外国文学研究话语更新——以西方文学思潮研究为例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x200901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学界因过于追捧20世纪西方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而疏于开垦19世纪西方文学这片肥田沃土,比如对至关重要的19世纪文学思潮,就存在着学理认知上的系统误判或误读.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与本土之文学理论及现当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很有必要从人学逻辑、审美现代性和关系辨析等多重路径,对这一时期的六大文学思潮作反思性、系统性、整体性阐释,揭示其本原性特质和彼此间之内在联系以及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勾连."重返"西方文学的19世纪,重新阐释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不惟有助于我们达成对19世纪西方文学的准确理解,而且对准确把握20世纪现代主义亦具有重大裨益,尤其是有助于更新与重构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乃至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研究之知识谱系、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
其他文献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数据,采用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和HLM模型测度并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及其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较低,仅为46.05%。在需求侧,提升教育程度、参加技能培训、改善居住环境可以增强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在供给侧,教育程度高、进入城市早、省内迁移、具有相对固定居所和基本社会保障的农民工市民化供给更强。第二,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因城而异,城市异质所导致的市民化差异高达30.22%。
现实主义文学并未如一些批评家所言"过时"或"枯竭",而是在向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形态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当代现实主义理论也有很多建树,出现了"新现实主义转向",从新的角度审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探索质疑传统观念、范式和认知,显示出这一研究领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成果以中文和外(英)文为载体,两个知识体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互为支撑.以莫言、阎连科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在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方面对世界现实主义做出贡献,促使中国外国文学学者的现实主义研究融通中外,在全球学术空间进行现实主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