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kaqiu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发展。因此,要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加强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从怎么发展节能技术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现实中的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节能技术;建筑给排水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扩大,在总体能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要想保持经济的正常发展,就必须要学会节能。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其所需要的能源是和社会大众的需求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将建筑给排水工程所需要的能源和人们的生活有机联系,做到对能源的多重利用。本文就如何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实现节能技术的发展展开了分析。
  1 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
  1.1 热水供应系统的节能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用于生产热水,可以说用于生产热水的能源占了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绝大部分。从这个层面上看,要想做好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节能工作,就必须要解决热水供应的问题。基于热水供应的系统的现状,我们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对现有的机器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改进,提高其性能,要么就放弃现有的机器设备,采用自然资源进行热水的供应,这两条路都可以实现,当然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取舍,不能够一刀切,完全采用某一种方法,这是行不通的,而要做到实事求是,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道路,着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在改进现有机器设备的过程中,即就是要及时的更新换代,将能源损耗大的机器设备及时淘汰出去,进而添加新技术的机器设备,这样可以在设备损耗上得到解决。如果要采用自然资源进行热水的供应,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温泉。由于太阳能比较清洁,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太阳能的使用受到天气的影响,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就很难利用太阳能。因此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使得建筑给排水工程即使在阴天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热水的正常供应。温泉作为天然存在的热水资源拥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一,本身就是热水,无需再需要能源进行加热;其二,温泉资源比较清洁,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可以应用温泉资源。但是温泉资源也存在局限性:温泉分布的范围有限,大都分布在山里,和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地点之间的距离成为了问题,如果二者之间距离相差甚远,那么也就无法利用温泉资源;其次,温泉在运输的过程中,热量也会不断蒸发,在达到目的地的时候,其温度是否能够达到建筑给排水工程的需要也是个问题。因此,要想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充分利用温泉资源,必须要解决以上那两个方面的问题。
  1.2进行分流排水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可以采取生活废水和粪便污水分流制排水的办法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在利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比如说完全可以将比较优质的生活废水隔离开来用于建筑给排水工程方面,例如用于冷却的水资源,用于洗衣服的水资源等等。这些水资源只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就可以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再一次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拥有一轮的生命。因此在生活中,要将比较优质的生活废水和粪便污水分开,采取分流制排水的办法使得他们流往不同的去处,各得其所。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饮用水所占比例比较小,生活用水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在以往人们没有将这些生活废水进行分流制排水,而是将他们统一进行处理,在这过程中不仅浪费可以利用的水资源,而且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电能,加大了能源的损耗。由此看来,将生活废水进行分流制排水不仅可以减少能源的损耗,而且可以做到对水资源的节约,一举多得。
  1.3消防用水的问题
  在现在人们所居住的小区内,一般都储备着大量的消防用水。这些水一般情况下又用不到,但是又不能够不准备,否则一旦发生火宅只能惊慌失措。但是在没有用到这些消防用水的时候,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由于用于消防的水在水质量上要求不高,因此完全可以将小区内的游泳池的水用于消防。因为在夏天游泳池的水经常更换,而这些水在水质上虽不能够作为生活用水,但是作为消防用水已经绰绰有余。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完全可以将游泳池排放的水储存起来作为消防用水,这样就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消防用水的来源还可以来自地下水,这些水未经处理,在水质上达不到生活饮水的标准,但是在消防中是可以派上用场的,而且来源也比较方便,容易解决。
  2 一水多用方案的实现
  2.1加压设备的选择
  在现代生活过程中,水箱供水的方式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水质的要求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变速水泵的方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供水系统的最重要的加压设备,这是因为其具备高效和节能的优点。由于自动控制技术应经在其他其他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在变速水泵的系统中不凡试试自动控制技术,说不定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自动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如下:在水龙头处安装感温设备,一旦感知到温度的变化,就可以马上传递信息到水泵的处理中心,这时水泵的处理中心就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再传出命令,改变以往水泵一直工作的状态,做到对电能的节约和保护。当然要想减少电能的损耗,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办法加以解决,比如说可以采取区域集中加压贮水的方法。区域集中加压贮水的方法有其自身的优点所在:不仅可以在资金上做到有效的结余,而且可以改变以往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做到有效的利用水资源,这就改变了以往加压系统管理不便,检修维护麻烦的状况,使得节能工程的建设更加合理和完善。
  2.2节水节能设备的更新换代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要想做到对节水节能设备的更新换代,那么就要在节能卫生设备和配水管材上下足功夫。在节能卫生设备上,随着时代的更新换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比如说真空式的大便器,脚踏开关的淋浴器,泡沫口水龙头,气动大便器等等,通过调查的数据表明,他们都可以在一定上起到节水的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广。但是由于这些新型的电器设备由于性能好而导致在价格上比较高,在市场中并没有获得很大的份额,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严令禁止高耗能的设备在市场上流通,从侧面推动这些设备的推广。在配水管材上,我们也要不断选择更加适合的材料,与时俱进。镀锌钢管以往长期霸占着水管网方面的重要位置,但是现在其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镀锌钢管会发生生锈的情况,就会影响到水质,从而造成对水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镀锌钢管生锈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其他不易发生生锈的材料,比如说不锈钢钢管,这样就可以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当然,在节能节水的过程中,阀门的选择也是显得至关重要。经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截止阀,闸阀,蝶阀这三种阀门,按照性能高低来排名,依次是截止阀,闸阀,蝶阀。因此在选择阀门的过程中,最好是选用截止阀。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建筑给排水工程当中,要做好节能技术的良好的应用。当然通过这短短的篇幅是无法将全部的节能技术介绍殆尽是不可能的,本文只是选取了某一些部分而已,其他的部分还待其他人继续研究探讨,为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节能技术的应用出谋划策,响应我国绿色经济的口号,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会平.建筑节能及建筑节能措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4).
  [2] 黄德中,沈吉宝.建筑节能技术综述[J].太阳能学报,2007(6).
  [3] 张雪峰,李伟.节水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及发展[J].山西建筑,2007(25).
其他文献
以硫代硫酸钠、烯丙基氯和硫化钠为原料,以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铁氰化钾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二烯丙基三硫。考察了2步反应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
食品安全必须通过食品链中所有参与方的共同努力来保证,食品链中的组织包括:饲料生产者、初级生产者,以及食品生产制造者、运输和仓储经营者,零售分包商、餐饮服务与经营者(包括与
针对粒子滤波(PF)中存在粒子贫化的现象,将ISODATA聚类优化思想引入粒子滤波中。该算法选择相似性度量和聚类准则函数,使用迭代算法,逐步优化聚类结果,使准则函数达到极值,即使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运用吲哚菁绿荧光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3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行美蓝染色法,而观
为确定步行式底盘局部结构在作业时的最大受力状态,对底盘结构进行强度设计,建立底盘和局部受力结构在作业状态下包含所有位置自由度参数的力学分析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响应面法求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工艺路线的确定是绿色制造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现有解决工艺路线决策问题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面向绿色制造
由于功率放大器处于电磁轴承系统的执行环节,其动态性能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为了提高电磁轴承系统的性能,针对电流响应速度、力的响应速度、同频允许的最大振幅和不平衡量控
通过对梗丝加香系统进行调查发现存在香精损耗较大的问题,通过对梗丝加香系统进行分析和试验找到了问题所在:一是香精回收不干净;二是过滤网清洁度较差;三是卧式过滤器设计缺陷。
摘 要:水库的灌区渠道应该有防渗功能,这样才能保证水库灌区的使用。在对水库的灌区进行防渗施工,要保证灌区中的水都能有较高的利用效率,还能满足灌区的正常灌溉。防渗施工的重要作用,使得我国对于水库灌区防渗技术的研究加深。本篇文章主要是讲述了在处理灌区防渗的时候,应该采取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灌区;渠道;防渗施工;控制措施  在处理灌区的防渗施工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不同情况的施工问题,分析施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对于办公楼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并不单单只是满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