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脊髓损伤(SCI)的修复是医学界长久以来的梦想,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技术的飞快发展,这一梦想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脊髓损伤的研究者们早就了解到,神经营养因子(NTF)能干涉损伤的病理反应和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神经损伤后部分神经元死亡或逆行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逆行运输至胞体的NTF明显减少.基因修饰就是将有功能的目的基因导入原发病灶细胞或导入其他相关类型细胞,使目的基因产物大量表达,以达到治疗目的.采
【机 构】
:
650032,昆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650032,昆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650032,昆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SCI)的修复是医学界长久以来的梦想,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技术的飞快发展,这一梦想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脊髓损伤的研究者们早就了解到,神经营养因子(NTF)能干涉损伤的病理反应和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神经损伤后部分神经元死亡或逆行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逆行运输至胞体的NTF明显减少.基因修饰就是将有功能的目的基因导入原发病灶细胞或导入其他相关类型细胞,使目的基因产物大量表达,以达到治疗目的.采用NTF基因修饰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被公认为最新、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之一.过去10年中,围绕基因治疗,虽然在许多遗传性基因缺陷疾病或癌症治疗上有了显著进步,但在脊髓损伤方面仍是相当前沿的科学.笔者拟就NTF的功能及对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靶细胞和表达载体、基因转移方式的选择,疗效评价,以及存在问题与展望加以综述。
其他文献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最早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其生物效应主要是调控其效应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也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保护其效应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笔者采用神经切割伤模型,对NGF在神经损伤早期表达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运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rhIL-1β)对神经损伤后的变性再生过程进行干预,观察rhIL-1β作用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早期NGF表达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IL-1β对周围神
创伤性胸主动脉破裂(traumatic rupture of the thoracic aorta,TRA)约2/3患者死于现场或在送达医院之前,其临床处理亦较为棘手,手术死亡率为15%~21%[1].1995年5月~2003年5月我科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1995年5月~2002年10月笔者采用内外固定结合的方法对22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气管切开置管时间较长的患者,因缚在颈部固定外套管的纱布系带勒压与摩擦颈部皮肤,经常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鉴于此,2000年 9月~2003年9月,我科对70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在行气管切开固定外套管时,将止血带(即静脉注射用的"扎脉带")套在纱布系带外面(图1),结果皮肤发红、糜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减少.报告如下.
骨盆骨折所致后尿道损伤,常合并多脏器损伤和休克.早期合理的治疗对减少其远期并发症十分重要.我院于1985~2003年共处理后尿道损伤16例,现报告如下。
1997~2001年火车四次提速后,主要干线时速为140~160 km.西南、西北地区由45~60 km/h提速至65~90 km/h[1].火车创伤发生率较提速前上升,且损伤更严重,伤情更复杂.笔者收集2001~2002年间石家庄、郑州、武汉、兰州、成都、贵阳、重庆铁路分局和昆明铁路局19 208 km发生的14 014例火车创伤资料,分析火车创伤流行病学、创伤严重度、损伤类型的特点和预后.现报
患者女,41岁.因被热压机械压伤左侧胸部及左侧肩关节,于2003年4月23日急诊入院.体温36.6℃,脉搏130次 /min,呼吸32 次/min,血压82.5/45.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贫血面容,口腔见血迹.左面颊部Ⅲ度烧伤,范围6 cm×8 cm;左侧耳廓坏死;左上臂深Ⅱ度烧伤,面积10 cm×14 cm;左侧前胸壁深Ⅱ度烧伤,面积15 cm×2
为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尚无理想的防粘连材料和方法.Key等[1]认为,瘢痕形成来源于椎管前方损伤的纤维环;而LaRocca等[2]提出,纤维化主要由背侧损伤骶棘肌粗糙面的成纤维细胞侵入肌间血肿所致,并创立了"椎板切除膜"理论.20世纪90年代,Songer等[3]提出了粘连形成的"三维立体学说",认为硬膜周围的纤维化既来自后方损伤的骶棘肌,亦来自前方损伤的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