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认为脊柱生物力学的改变,解剖位置的失常,以及神经根在椎管内的水肿粘连,使髓核突出后产生机械性压迫、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恢复和重建脊柱生物力學的平衡,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才是治疗的关键。倒悬推拿疗法——是在人体的逆向体位下,利用专业倒悬牵引设备牵引并施以推拿的手法,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浮针疗法是利用浮针针具在疼痛点周围的浅筋膜沿特定的方向进行扫散,浮针疗法能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达到了缓解剧烈疼痛,使痉挛的肌肉得以松弛的效果,为下一步做倒悬牵引和手法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采用浮针、倒悬牵引手法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2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浮针、倒悬推拿疗法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报告【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82-02
1 临床资料
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以症状、体征及CT片为诊断依据,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00例,随机分成二个治疗组。即:A组1100例以浮针、倒悬牵引+推拿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B组1100例以倒悬牵引+手法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2 治疗方法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糖尿病患者首先采用浮针疗法然后施以倒悬牵引推拿疗法1次/qod20d为1疗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先进行浮针治疗或采用脱水+激素抗炎,再行倒悬牵引、推拿疗法。
2.1 浮针疗法。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达到缓解腰腿剧烈疼痛等症状,常规疗法是先采用脱水+激素抗炎为主要治疗手段,以利倒悬牵引和其他治疗手段的实施。但对少数同时患有糖尿病患者则不宜采用激素抗炎治疗;针这类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们首先采用了浮针疗法,完全缓解或明显缓解疼痛症状,为后续倒悬牵引和推拿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1 浮针治疗方法。体位取俯卧位;下肢疼痛麻木者可取侧卧位或俯卧位,使放射区域朝上;便于治疗行针方法腰部疼痛点从外侧向脊柱方向平刺,若2个椎间盘突出,可并排针刺;治疗臀部疼痛,从痛点外侧、上方或下方针刺(即利用浮针针具在疼痛点的浅筋膜进行扫散)。
2.1.2 疗效。浮针治疗对部分患者有奇效,达到针到痛除的效果;起到缓解肌肉痉挛腰腿活动受限明显改善的效果。但浮针治疗必须做4次以上,做完浮针治疗再进行倒悬牵引+推拿治疗以巩固疗效。
2.2 倒悬推拿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浮针疗法治疗后;再行倒悬牵引+推拿疗法,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治疗方法。在倒悬牵引状态下:循经点穴法:患者倒悬30度俯卧位,医者在患者一侧,由腰至腿,从肾俞至委中,施以点按的手法,以酸胀为度,每穴半分钟至一分钟。分推挤压法:弹拔滚揉法:在腰部痛点及条索物处行弹拔法,再用轻柔和缓的滚法和按揉法放松腰臀部软组织。单摇法:患者双手抱头并外展,医者在患者后面,双手扶住腰部,左右小幅度摇摆,再慢慢还原。双摇法:患者双手伸直外展,医者在患者一侧,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一手推腰,助手手法与医者同,与医者配合左右摇摆,幅度由小到大,由大转小,慢慢还原;旋转扳腰法:助手在患者一侧,以肩抵住患者髋关节部,双手抱住腰臀部以固定骨盆,医者在患者另一侧,用双手抱住患者肩背部,先后分两侧进行左右旋扳法,听到有腰椎部响声即停。
3 疗效评定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腰腿痛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腰腿痛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减轻,功能基本正常为显效;腰腿痛症状及阳性体征与治疗前相同或稍有好转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A组浮针疗法+倒悬推拿疗法组治愈率比B组有明显的提高,在疗程上A组比B组疗程短;将近减少一半治疗时间,两者相比:患者治疗费用减少,而且患者腰腿剧烈疼痛的症状能在较短时间内解除,浮针疗法+倒悬推拿疗法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
4 临床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以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倒悬牵引和推拿治疗为主;浮针治疗为辅。倒悬牵引和推拿疗法的治疗原理是:①增加了椎间盘外压力,降低椎间盘内压力,促使突出物回纳,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有利了条件;②改变突出物的位置,松解粘连,解除或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③加强局部气血循环,促使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
4.1 浮针疗法是利用浮针针具沿特定方向在距疼痛点50-60毫米的浅筋膜进行扫散,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达到了缓解剧烈疼痛,使痉挛的肌肉得以松弛的效果;根据临床观察浮针疗法近期效果好,但远期疗效不理想,需与倒悬推拿疗法配合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4.2 倒悬牵引是一种自重力的牵引:在自重牵引下进行手法治疗,能尽可能伸展腰部肌肉,可使之出现反射性肌肉松弛,缓解疼痛。因此可松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粘连,改变神经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倒悬牵引+旋扳使突出物在特定的空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位、变形,增加了神经根,硬膜囊的相对空间,达到神经根减压缓解疼痛的治疗目的。
在倒悬牵引过程中可充分采用摆动、旋转等手法进行综合治疗,加大牵引力度,临床上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倒悬时应注意循序渐进,悬吊的时间先短后长,动作先简单后复杂,以避免发生医源性损伤。
4.3 倒悬牵引+推拿疗法。对松解神经根粘连,调整腰椎关节稳定性:对脊柱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腰椎间盘突出可继发小关节倾斜和不稳,倒悬牵引使腰椎从负重的状态下彻底放松,同时运用旋转扳法纠正小关节的倾斜和不稳,松解神经根在椎管内的水肿粘连,恢复和重建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
5 倒悬推拿疗法禁忌症
倒悬推拿疗法是一种逆向体位下的牵引加以推拿手法的新型治疗方法,应注意选择性使用。以下疾病不宜采用倒悬推拿疗法:
5.1 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损伤症状的患者,使用手法有可能加重脊髓损伤的程度。
5.2 结核菌、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运动器官疾病,如颈椎结核,腰椎结核等。关节与骨肿瘤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脑出血、血友病等。
5.3 严重心、脑、肺等器官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以及严重哮喘患者等;以及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妇女在妊娠期、月经期。
参考文献
[1]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
[2]张亚平.中医特色疗法.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3]严金林.《倒悬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黄石康复医学会年会交流论文,2011.8
关键词:浮针、倒悬推拿疗法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报告【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82-02
1 临床资料
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以症状、体征及CT片为诊断依据,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00例,随机分成二个治疗组。即:A组1100例以浮针、倒悬牵引+推拿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B组1100例以倒悬牵引+手法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2 治疗方法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糖尿病患者首先采用浮针疗法然后施以倒悬牵引推拿疗法1次/qod20d为1疗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先进行浮针治疗或采用脱水+激素抗炎,再行倒悬牵引、推拿疗法。
2.1 浮针疗法。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达到缓解腰腿剧烈疼痛等症状,常规疗法是先采用脱水+激素抗炎为主要治疗手段,以利倒悬牵引和其他治疗手段的实施。但对少数同时患有糖尿病患者则不宜采用激素抗炎治疗;针这类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们首先采用了浮针疗法,完全缓解或明显缓解疼痛症状,为后续倒悬牵引和推拿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1 浮针治疗方法。体位取俯卧位;下肢疼痛麻木者可取侧卧位或俯卧位,使放射区域朝上;便于治疗行针方法腰部疼痛点从外侧向脊柱方向平刺,若2个椎间盘突出,可并排针刺;治疗臀部疼痛,从痛点外侧、上方或下方针刺(即利用浮针针具在疼痛点的浅筋膜进行扫散)。
2.1.2 疗效。浮针治疗对部分患者有奇效,达到针到痛除的效果;起到缓解肌肉痉挛腰腿活动受限明显改善的效果。但浮针治疗必须做4次以上,做完浮针治疗再进行倒悬牵引+推拿治疗以巩固疗效。
2.2 倒悬推拿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浮针疗法治疗后;再行倒悬牵引+推拿疗法,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治疗方法。在倒悬牵引状态下:循经点穴法:患者倒悬30度俯卧位,医者在患者一侧,由腰至腿,从肾俞至委中,施以点按的手法,以酸胀为度,每穴半分钟至一分钟。分推挤压法:弹拔滚揉法:在腰部痛点及条索物处行弹拔法,再用轻柔和缓的滚法和按揉法放松腰臀部软组织。单摇法:患者双手抱头并外展,医者在患者后面,双手扶住腰部,左右小幅度摇摆,再慢慢还原。双摇法:患者双手伸直外展,医者在患者一侧,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一手推腰,助手手法与医者同,与医者配合左右摇摆,幅度由小到大,由大转小,慢慢还原;旋转扳腰法:助手在患者一侧,以肩抵住患者髋关节部,双手抱住腰臀部以固定骨盆,医者在患者另一侧,用双手抱住患者肩背部,先后分两侧进行左右旋扳法,听到有腰椎部响声即停。
3 疗效评定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腰腿痛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腰腿痛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减轻,功能基本正常为显效;腰腿痛症状及阳性体征与治疗前相同或稍有好转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A组浮针疗法+倒悬推拿疗法组治愈率比B组有明显的提高,在疗程上A组比B组疗程短;将近减少一半治疗时间,两者相比:患者治疗费用减少,而且患者腰腿剧烈疼痛的症状能在较短时间内解除,浮针疗法+倒悬推拿疗法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
4 临床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以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倒悬牵引和推拿治疗为主;浮针治疗为辅。倒悬牵引和推拿疗法的治疗原理是:①增加了椎间盘外压力,降低椎间盘内压力,促使突出物回纳,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有利了条件;②改变突出物的位置,松解粘连,解除或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③加强局部气血循环,促使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
4.1 浮针疗法是利用浮针针具沿特定方向在距疼痛点50-60毫米的浅筋膜进行扫散,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达到了缓解剧烈疼痛,使痉挛的肌肉得以松弛的效果;根据临床观察浮针疗法近期效果好,但远期疗效不理想,需与倒悬推拿疗法配合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4.2 倒悬牵引是一种自重力的牵引:在自重牵引下进行手法治疗,能尽可能伸展腰部肌肉,可使之出现反射性肌肉松弛,缓解疼痛。因此可松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粘连,改变神经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倒悬牵引+旋扳使突出物在特定的空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位、变形,增加了神经根,硬膜囊的相对空间,达到神经根减压缓解疼痛的治疗目的。
在倒悬牵引过程中可充分采用摆动、旋转等手法进行综合治疗,加大牵引力度,临床上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倒悬时应注意循序渐进,悬吊的时间先短后长,动作先简单后复杂,以避免发生医源性损伤。
4.3 倒悬牵引+推拿疗法。对松解神经根粘连,调整腰椎关节稳定性:对脊柱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腰椎间盘突出可继发小关节倾斜和不稳,倒悬牵引使腰椎从负重的状态下彻底放松,同时运用旋转扳法纠正小关节的倾斜和不稳,松解神经根在椎管内的水肿粘连,恢复和重建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
5 倒悬推拿疗法禁忌症
倒悬推拿疗法是一种逆向体位下的牵引加以推拿手法的新型治疗方法,应注意选择性使用。以下疾病不宜采用倒悬推拿疗法:
5.1 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损伤症状的患者,使用手法有可能加重脊髓损伤的程度。
5.2 结核菌、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运动器官疾病,如颈椎结核,腰椎结核等。关节与骨肿瘤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脑出血、血友病等。
5.3 严重心、脑、肺等器官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以及严重哮喘患者等;以及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妇女在妊娠期、月经期。
参考文献
[1]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
[2]张亚平.中医特色疗法.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3]严金林.《倒悬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黄石康复医学会年会交流论文,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