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就像箭矢,能把亲人射得遍体鳞伤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i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开始的抱怨可能只是一种倾诉,为了减压或排解苦闷。但是抱怨得多了,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心理疾病,不可不防。
  苏女士委屈难当:“她哪里像我的亲生闺女,明明是我的冤家!”
  在苏女士看来,她和女儿小媖是一对冤家。大约从小媖上初中开始,家里几乎每天都充斥着母女俩的吵闹声,偶尔还能听到玻璃茶杯的碎裂声和尖叫声。
  “说来惭愧,多数时候是我做出让步,才让争吵平息。”苏女士唉声叹气,“这丫头学习成绩不好,吵架绝对是一把好手。”
  “亲母女有什么好吵的?”我委婉地打听她们吵架的缘由。
  “她总是无端地抱怨我!”苏女士提高了声调,表达自己的委屈。
  交流中我了解到,平时在家,小媖总说自己投错了胎,抱怨父母学历低、没本事、不够有钱、不够爱她,使她的生活平庸无趣,还总揪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夸张地说父母伤害了她。
  “比如,”苏女士举例,“小媖三四岁的时候,追着我问她是哪儿来的。我就敷衍她,说她是我从菜市场买来的。她又问花了多少钱,我就随口说30元。本来是开玩笑的话,没想到她居然一直记着,前几天跟我吵架的时候她说,我当年的话让她自卑了好久,到现在都不自信,而不自信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学霸的。您听听,这不是强词夺理吗?”
  我问:“小媖是怎么抱怨你们无能的?”
  苏女士竖起食指在眼前抖了抖,同时重重地点头:“这是她最拿手的!她经常用嘲弄的口气说类似的话:‘我爸为什么不是王健林呢?长得丑点也没关系,你看看人家马云。爸爸指望不上,妈妈有能耐也行啊。如果妈妈你是王菲,我乐意忍受家庭破裂的痛苦,怎么着也是星二代啊。这样要求你们太不现实了吧?但至少你们也能像我同桌小童的父母那样,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公司CEO。相比之下,我怎么这么倒霉呢?父母一个是小区保安,一个是卖菜的小商贩……’”
  苏女士表情痛苦地讲述着,不知不觉流泪了。看得出,女儿的话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我给她倒了一杯水,安慰道:“别在意,小丫头不懂事,但毕竟是亲生闺女。”
  苏女士委屈难当:“她哪里像我的亲生闺女,明明是我的冤家!”
  我说:“试着朝好的方面想。说说您对小媖满意的地方吧。”
  苏女士冷笑了一声:“我对这个女儿没有满意,只有失望。她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数学常常不及格,唯一喜欢的生物还是副科;她不守校纪,曾因带手机进校被通报批评;她人缘不好,经常和同学闹别扭,甚至敢在课堂上顶撞老师;她生活懒散,每个周末都要睡到中午,连自己的袜子都不肯洗;她不懂礼貌,经常指责父母无能;她的基因不好,面貌、身材没一处像我……”
  她数落了足足5分钟,中间没有停顿,可见这些话在她心头已经萦绕了很久很久。这些刻薄的话出自亲生母亲之口,实在让人难过。最后我听不下去了,不得不打断她:“我倒是看出小媖有一点特别像您。”
  苏女士又露出嘲弄的冷笑:“有吗?是什么?”
  我不慌不忙地回答:“抱怨,你们都喜欢抱怨。你们一直在用相同的方式互相伤害,嘲弄对方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然后用最刻薄的话攻击对方,结果是两败俱伤。”
  当你听到女儿抱怨时,试着去分析这种行为的潜在动机。你会发现,她内心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苏女士叹了一口气:“谁说不是呢,我和小媖就是用刻薄的抱怨相互伤害的。但是,哪个女人不喜欢抱怨呢?”
  我提醒:“开始的时候,抱怨可能只是一种倾诉,为了减压或排解苦闷。但是抱怨得多了,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把抱怨当成攻击别人的武器,甚至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不可不防。”
  “有那么严重吗?”苏女士半信半疑。
  我说:“很多抱怨反映的都不是人们对某人某事的真实态度,只不过是想借由这种抱怨引导出一定的人际反应特质。”
  苏女士问:“什么是人际反应特质?”
  我告诉她,人际反应特质是指一个人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说白了就是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什么。抱怨所反映出的人际反应特质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寻求关注
  得到别人的关注是每个人都有的愿望。每个人都需要同他人联系,并且通过别人的关注来确认这种联系。
  很多人习惯用消极的陈述来展开一段对话。他们抱怨工作、天气、交通、健康、恋人、家人……其实是吸引关注的基本模式。他们说什么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想传递的真正信息是:“嘿!看着我,和我说话,快来关注我!”
  当孩子向你抱怨作业太多,或新老师让他不习惯的时候,或许他不是想得到具体的指导,只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寻找话题来聊一聊,借此缓解压力。
  2.推卸责任
  通常情况下,人们抱怨的目的是让自己从某种责任中解脱出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甩锅。
  近几年,有些年轻人喜欢在网上宣泄对父母的不满,抛出“父母皆祸害”的奇怪论调,看上去他们是对父母不满意,其实他们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小媖看不起父母,有可能是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卡罗琳·埃里柴夫说:“很多人吃过父母的苦头。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会带来快感,受苦最终成了当事人唯一的存在理由,于是乐此不疲。只要把错推到爸爸妈妈身上,我们就能原谅自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無能。”
  3.自我夸耀
  很多抱怨背后,隐藏着一种对自身优越感的夸耀。你或许是在消极地谈论着某个人,其实你真正想说的就是自己比他强。你希望别人能够注意并欣赏你的这种优越性。
  比如,孩子抱怨父母不懂衣服搭配,潜台词是:“看我多时尚!”
  有的妈妈抱怨孩子没有继承自己的基因,潜台词是:“看我多漂亮!”“看我多聪明!”
  4.获取操纵力
  抱怨是获取操纵力的一种极有效的方式。看过美国总统竞选演讲的人都会对此印象深刻,候选人在台上义愤填膺地抱怨,毫不留情地挖苦对手,潜台词是:“如果我上台,这些会做得更好。”同时也是在操纵选民的情绪,以便让自己获得更多选票。
其他文献
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呼吁爸爸回归家庭,参与家庭教育,甚至有研究认为,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这样的声音让妈妈们很不服气:甩手掌柜凭什么更有价值?难道贪玩懒惰、粗心大意能对孩子有什么好影响?且慢,先来听听河南父亲张帅的故事,您再下结论。  张帅出身农民,只有高中文凭。见两岁的女儿尼尼迷恋电子游戏,张帅十分烦恼,却也无可奈何,毕竟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电子产品,躲也躲不开。  春节回老家过年,张帅的父亲手工制
梅拾璎是北京大学法律专业硕士,现为专栏作家。2020年10月,她的亲子畅销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由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出版。如今,她的女儿钱小雅是北京大学双学位在读生;儿子钱小能正读初中,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三好学生”。当笔者问她,两个孩子如此优秀,究竟有什么家教秘诀时。她说——  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小王子》的作者
乱 写乱画常被看成不认真的表现,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教授杰克·安德拉德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一项研究却发现,涂鸦行为有益改善学习、创造力和行为表现。  首先,涂鸦可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使接受信息最优化。杰克·安德拉德博士及其同事在研究中发现,接听电话时,与边听边做笔记的参试者相比,边听边乱画的参试者能够回忆的信息多出29%。研究人员认为,涂鸦涉及大脑“执行资源”,有助于完成规划、执行多任务和集中注意
有些孩子特别怕输,比如与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当他落后时立马懊恼地张嘴就哭;或者当他觉得自己哪儿做得没有别人好時,也会失望地大哭。反正就是特别敏感,输不起!孩子间又偏偏喜欢比赛、比较,想比别人表现得好。如此一来,就会经常惹哭那些输不起的孩子。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虽然喜欢比赛和比较,但对结果不太在意,能坦然地接受输赢,继续快乐地游戏。为什么有的孩子输不起,而有些孩子却输得起呢?凡事有果,必有因。那些输
问:我正与丈夫协议离婚,他同意4岁的儿子随我生活。请问,我能否要求他一次性付清孩子的抚养费?如果可以,以后物价上涨了,我能否要求增加抚养费?  胡悦悦(广西桂林)  律师意见: 夫妻离婚时,子女抚养费的支付可以一次性付清,若日后情况发生变化,原定数额不足以维持子女生活的,则其有权要求增加抚养费。相关法律条款如下:  我国《婚姻法》第37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
13年,12批。  1995年开始起步,安徽省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全国纪录——批次最多、持续性最强。  安徽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安徽通过持续性努力,形成了公开选拔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和成熟的运行机制,为广大基层干部脱颖而出搭建起一个大舞台,有效扩大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在公开选拔的浪潮中,干部队伍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洗礼,不仅锻炼了能力,更提高了素质。  12批次年轻、充满活力的公选干部,犹
吮手指、啃指甲是幼儿常见的不良习惯,危害甚大,程度轻的摄入细菌,严重的啃坏指甲和指甲周围的皮肤,造成感染。要纠正这个恶习,家长首先要弄明白幼儿吮手指、啃指甲的心理动因。  究竟是不是恶习  【案例1】吮指萌娃彭彭  彭彭是个1岁半的男宝宝,因为整天把大拇指含在嘴里,甚至睡着了还在吮,样子十分可爱,被爸妈亲切地称为“吮指萌娃”。有人提醒彭彭妈,说幼儿吮指不卫生,应该及时纠正。彭彭妈不以为然,说只要把
日前,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针对11000名16岁英国中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等指标进行了考察,这些学生均为同卵双胞胎或异卵双胞胎,前者具有100%相同的基因,后者则有约一半的基因相同。  研究发现,在英语、数学和科学等必修科目中,基因對考试成绩的直接影响超过一半,而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约占36%。从学科差异来看,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成绩更容易受基因影响,遗传因素对这些学科成绩的影响可高
女儿是北京市三好学生,16岁考上清华大学;代表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畅销700万册……  尹建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育儿专家。其代表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荣获“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最佳家教图书奖”,畅销700万册,创造了图书市场的神话。  她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也有精深研究,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北京市“三好学生”、16岁考上清华大学。她拥有众多“妈妈级粉丝”,是妈妈们心中的“最牛母亲”
老妈挑错成癖,  害我退缩不前  我叫小珍珠,是独生女,被爸妈视为掌上明珠。爸妈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一点也不快乐。  我今年上初二,成绩很不理想,感觉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其实,我学习一直很努力,凭实力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没想到,到了初中我的成绩每况愈下,真应了老师的話:“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不,这次月考,我的总成绩从班级的第9名下降到了第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