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开始的抱怨可能只是一种倾诉,为了减压或排解苦闷。但是抱怨得多了,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心理疾病,不可不防。
苏女士委屈难当:“她哪里像我的亲生闺女,明明是我的冤家!”
在苏女士看来,她和女儿小媖是一对冤家。大约从小媖上初中开始,家里几乎每天都充斥着母女俩的吵闹声,偶尔还能听到玻璃茶杯的碎裂声和尖叫声。
“说来惭愧,多数时候是我做出让步,才让争吵平息。”苏女士唉声叹气,“这丫头学习成绩不好,吵架绝对是一把好手。”
“亲母女有什么好吵的?”我委婉地打听她们吵架的缘由。
“她总是无端地抱怨我!”苏女士提高了声调,表达自己的委屈。
交流中我了解到,平时在家,小媖总说自己投错了胎,抱怨父母学历低、没本事、不够有钱、不够爱她,使她的生活平庸无趣,还总揪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夸张地说父母伤害了她。
“比如,”苏女士举例,“小媖三四岁的时候,追着我问她是哪儿来的。我就敷衍她,说她是我从菜市场买来的。她又问花了多少钱,我就随口说30元。本来是开玩笑的话,没想到她居然一直记着,前几天跟我吵架的时候她说,我当年的话让她自卑了好久,到现在都不自信,而不自信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学霸的。您听听,这不是强词夺理吗?”
我问:“小媖是怎么抱怨你们无能的?”
苏女士竖起食指在眼前抖了抖,同时重重地点头:“这是她最拿手的!她经常用嘲弄的口气说类似的话:‘我爸为什么不是王健林呢?长得丑点也没关系,你看看人家马云。爸爸指望不上,妈妈有能耐也行啊。如果妈妈你是王菲,我乐意忍受家庭破裂的痛苦,怎么着也是星二代啊。这样要求你们太不现实了吧?但至少你们也能像我同桌小童的父母那样,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公司CEO。相比之下,我怎么这么倒霉呢?父母一个是小区保安,一个是卖菜的小商贩……’”
苏女士表情痛苦地讲述着,不知不觉流泪了。看得出,女儿的话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我给她倒了一杯水,安慰道:“别在意,小丫头不懂事,但毕竟是亲生闺女。”
苏女士委屈难当:“她哪里像我的亲生闺女,明明是我的冤家!”
我说:“试着朝好的方面想。说说您对小媖满意的地方吧。”
苏女士冷笑了一声:“我对这个女儿没有满意,只有失望。她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数学常常不及格,唯一喜欢的生物还是副科;她不守校纪,曾因带手机进校被通报批评;她人缘不好,经常和同学闹别扭,甚至敢在课堂上顶撞老师;她生活懒散,每个周末都要睡到中午,连自己的袜子都不肯洗;她不懂礼貌,经常指责父母无能;她的基因不好,面貌、身材没一处像我……”
她数落了足足5分钟,中间没有停顿,可见这些话在她心头已经萦绕了很久很久。这些刻薄的话出自亲生母亲之口,实在让人难过。最后我听不下去了,不得不打断她:“我倒是看出小媖有一点特别像您。”
苏女士又露出嘲弄的冷笑:“有吗?是什么?”
我不慌不忙地回答:“抱怨,你们都喜欢抱怨。你们一直在用相同的方式互相伤害,嘲弄对方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然后用最刻薄的话攻击对方,结果是两败俱伤。”
当你听到女儿抱怨时,试着去分析这种行为的潜在动机。你会发现,她内心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苏女士叹了一口气:“谁说不是呢,我和小媖就是用刻薄的抱怨相互伤害的。但是,哪个女人不喜欢抱怨呢?”
我提醒:“开始的时候,抱怨可能只是一种倾诉,为了减压或排解苦闷。但是抱怨得多了,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把抱怨当成攻击别人的武器,甚至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不可不防。”
“有那么严重吗?”苏女士半信半疑。
我说:“很多抱怨反映的都不是人们对某人某事的真实态度,只不过是想借由这种抱怨引导出一定的人际反应特质。”
苏女士问:“什么是人际反应特质?”
我告诉她,人际反应特质是指一个人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说白了就是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什么。抱怨所反映出的人际反应特质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寻求关注
得到别人的关注是每个人都有的愿望。每个人都需要同他人联系,并且通过别人的关注来确认这种联系。
很多人习惯用消极的陈述来展开一段对话。他们抱怨工作、天气、交通、健康、恋人、家人……其实是吸引关注的基本模式。他们说什么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想传递的真正信息是:“嘿!看着我,和我说话,快来关注我!”
当孩子向你抱怨作业太多,或新老师让他不习惯的时候,或许他不是想得到具体的指导,只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寻找话题来聊一聊,借此缓解压力。
2.推卸责任
通常情况下,人们抱怨的目的是让自己从某种责任中解脱出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甩锅。
近几年,有些年轻人喜欢在网上宣泄对父母的不满,抛出“父母皆祸害”的奇怪论调,看上去他们是对父母不满意,其实他们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小媖看不起父母,有可能是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卡罗琳·埃里柴夫说:“很多人吃过父母的苦头。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会带来快感,受苦最终成了当事人唯一的存在理由,于是乐此不疲。只要把错推到爸爸妈妈身上,我们就能原谅自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無能。”
3.自我夸耀
很多抱怨背后,隐藏着一种对自身优越感的夸耀。你或许是在消极地谈论着某个人,其实你真正想说的就是自己比他强。你希望别人能够注意并欣赏你的这种优越性。
比如,孩子抱怨父母不懂衣服搭配,潜台词是:“看我多时尚!”
有的妈妈抱怨孩子没有继承自己的基因,潜台词是:“看我多漂亮!”“看我多聪明!”
4.获取操纵力
抱怨是获取操纵力的一种极有效的方式。看过美国总统竞选演讲的人都会对此印象深刻,候选人在台上义愤填膺地抱怨,毫不留情地挖苦对手,潜台词是:“如果我上台,这些会做得更好。”同时也是在操纵选民的情绪,以便让自己获得更多选票。
苏女士委屈难当:“她哪里像我的亲生闺女,明明是我的冤家!”
在苏女士看来,她和女儿小媖是一对冤家。大约从小媖上初中开始,家里几乎每天都充斥着母女俩的吵闹声,偶尔还能听到玻璃茶杯的碎裂声和尖叫声。
“说来惭愧,多数时候是我做出让步,才让争吵平息。”苏女士唉声叹气,“这丫头学习成绩不好,吵架绝对是一把好手。”
“亲母女有什么好吵的?”我委婉地打听她们吵架的缘由。
“她总是无端地抱怨我!”苏女士提高了声调,表达自己的委屈。
交流中我了解到,平时在家,小媖总说自己投错了胎,抱怨父母学历低、没本事、不够有钱、不够爱她,使她的生活平庸无趣,还总揪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夸张地说父母伤害了她。
“比如,”苏女士举例,“小媖三四岁的时候,追着我问她是哪儿来的。我就敷衍她,说她是我从菜市场买来的。她又问花了多少钱,我就随口说30元。本来是开玩笑的话,没想到她居然一直记着,前几天跟我吵架的时候她说,我当年的话让她自卑了好久,到现在都不自信,而不自信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学霸的。您听听,这不是强词夺理吗?”
我问:“小媖是怎么抱怨你们无能的?”
苏女士竖起食指在眼前抖了抖,同时重重地点头:“这是她最拿手的!她经常用嘲弄的口气说类似的话:‘我爸为什么不是王健林呢?长得丑点也没关系,你看看人家马云。爸爸指望不上,妈妈有能耐也行啊。如果妈妈你是王菲,我乐意忍受家庭破裂的痛苦,怎么着也是星二代啊。这样要求你们太不现实了吧?但至少你们也能像我同桌小童的父母那样,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公司CEO。相比之下,我怎么这么倒霉呢?父母一个是小区保安,一个是卖菜的小商贩……’”
苏女士表情痛苦地讲述着,不知不觉流泪了。看得出,女儿的话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我给她倒了一杯水,安慰道:“别在意,小丫头不懂事,但毕竟是亲生闺女。”
苏女士委屈难当:“她哪里像我的亲生闺女,明明是我的冤家!”
我说:“试着朝好的方面想。说说您对小媖满意的地方吧。”
苏女士冷笑了一声:“我对这个女儿没有满意,只有失望。她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数学常常不及格,唯一喜欢的生物还是副科;她不守校纪,曾因带手机进校被通报批评;她人缘不好,经常和同学闹别扭,甚至敢在课堂上顶撞老师;她生活懒散,每个周末都要睡到中午,连自己的袜子都不肯洗;她不懂礼貌,经常指责父母无能;她的基因不好,面貌、身材没一处像我……”
她数落了足足5分钟,中间没有停顿,可见这些话在她心头已经萦绕了很久很久。这些刻薄的话出自亲生母亲之口,实在让人难过。最后我听不下去了,不得不打断她:“我倒是看出小媖有一点特别像您。”
苏女士又露出嘲弄的冷笑:“有吗?是什么?”
我不慌不忙地回答:“抱怨,你们都喜欢抱怨。你们一直在用相同的方式互相伤害,嘲弄对方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然后用最刻薄的话攻击对方,结果是两败俱伤。”
当你听到女儿抱怨时,试着去分析这种行为的潜在动机。你会发现,她内心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苏女士叹了一口气:“谁说不是呢,我和小媖就是用刻薄的抱怨相互伤害的。但是,哪个女人不喜欢抱怨呢?”
我提醒:“开始的时候,抱怨可能只是一种倾诉,为了减压或排解苦闷。但是抱怨得多了,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把抱怨当成攻击别人的武器,甚至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不可不防。”
“有那么严重吗?”苏女士半信半疑。
我说:“很多抱怨反映的都不是人们对某人某事的真实态度,只不过是想借由这种抱怨引导出一定的人际反应特质。”
苏女士问:“什么是人际反应特质?”
我告诉她,人际反应特质是指一个人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说白了就是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什么。抱怨所反映出的人际反应特质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寻求关注
得到别人的关注是每个人都有的愿望。每个人都需要同他人联系,并且通过别人的关注来确认这种联系。
很多人习惯用消极的陈述来展开一段对话。他们抱怨工作、天气、交通、健康、恋人、家人……其实是吸引关注的基本模式。他们说什么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想传递的真正信息是:“嘿!看着我,和我说话,快来关注我!”
当孩子向你抱怨作业太多,或新老师让他不习惯的时候,或许他不是想得到具体的指导,只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寻找话题来聊一聊,借此缓解压力。
2.推卸责任
通常情况下,人们抱怨的目的是让自己从某种责任中解脱出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甩锅。
近几年,有些年轻人喜欢在网上宣泄对父母的不满,抛出“父母皆祸害”的奇怪论调,看上去他们是对父母不满意,其实他们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小媖看不起父母,有可能是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卡罗琳·埃里柴夫说:“很多人吃过父母的苦头。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会带来快感,受苦最终成了当事人唯一的存在理由,于是乐此不疲。只要把错推到爸爸妈妈身上,我们就能原谅自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無能。”
3.自我夸耀
很多抱怨背后,隐藏着一种对自身优越感的夸耀。你或许是在消极地谈论着某个人,其实你真正想说的就是自己比他强。你希望别人能够注意并欣赏你的这种优越性。
比如,孩子抱怨父母不懂衣服搭配,潜台词是:“看我多时尚!”
有的妈妈抱怨孩子没有继承自己的基因,潜台词是:“看我多漂亮!”“看我多聪明!”
4.获取操纵力
抱怨是获取操纵力的一种极有效的方式。看过美国总统竞选演讲的人都会对此印象深刻,候选人在台上义愤填膺地抱怨,毫不留情地挖苦对手,潜台词是:“如果我上台,这些会做得更好。”同时也是在操纵选民的情绪,以便让自己获得更多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