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11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食品产业集群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和扶植的支柱产业。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了简单回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制约河南食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围绕着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的要求,课题组对食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高理论参考。
  关键词:食品工业 产业集群 创新 发展
  
  河南省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把食品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植,食品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部分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近年,河南省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如漯河双汇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南街村粮食加工产业集群,郑州三全速冻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规模较大,关联行业多,带动作用强,对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河南省内的食品制造加工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聚,具有一定的地方专业化优势和区域营销优势,显示出强大的集群化趋势。
  1 制约河南食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品牌的影响力不能满足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高盛公司顾问冯梓怛说,品牌是河南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大的“软胁”,河南食品企业的品牌建设与其强大阵容,现在还不成正比。河南现有131家食品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12家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但是挤身“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数量尚不尽人意。原因在于河南区域品牌劣势拖累了企业品牌,品牌发展的“金字塔”缺乏顶端优势。而一些兄弟省份正极力凸现自己的品牌特色,诸如江西以瓷器开路、湖北以光谷显世、安徽以汽车竞合、山西以老字号入市等。为此,河南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通过深入调研,积极为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谋划出路,近期省政府已决定,在商务部主导的全国品牌建设活动中“重点突出河南食品工业这一主题”。一些业界人士也对河南食品工业的品牌建设进行“诊断”。北京世纪公司营销顾问娄向鹏的问题是,“双汇”是一个真正代表河南的品牌,双汇公司是中国食品业真正的老大,为什么在外人眼里它远没有五粮液知名度高?“三全”公司在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里是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但在北京的市场上,为何60%的市场却被龙凤占据了?
  1.2 食品产业创新能力薄弱,与市场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河南省产业集群从发展情况来看,产业集群大多是根据市场需要或资源优势而自发形成的,所生产的产品仍然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如资源开采、农副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等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多数产品都是简单的加工,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缺乏自身的产品优势。产业集群的整体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是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层次,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不但绝对数量较少,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不仅自主研发能力弱,而且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也普遍低下,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在集群层次上,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互动机制不健全、联系稀疏,企业孵化器建设布局分散,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较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能力弱,产业配套不完善,集群缺乏发展后劲,并由此导致产业集群层次较粗浅,缺乏创新与差异化能力。
  2 促进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 完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人才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石,是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没有技术创新。以“三全”和“思念”为首的速冻食品产业,除对现有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整体人员的综合能力外,还相继从北京、上海、温州、广州、广西等地高薪聘请名师专家充实到企业中来,同时建立健全了各项激励制度,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三全”公司认为,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挖掘与发展上,这不仅要靠激励机制,还要靠淘汰机制,只有把市场对企业的压力真正转换到员工身上,才能使员工真正认识到企业与个人同呼吸共命运,只有与企业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才有出路。“思念”公司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控制,对质量有着宗教般的虔诚。以水饺生产为例,员工进入车间必须经过清洗消毒,风洞吹淋,确保清除细菌和灰尘;更衣室里面必须安装紫外灯,对工作服进行消毒;车间在生产前必须臭氧杀菌;每一批饺子馅料必须在半小时内用完;运输过程中冷藏车运输温度必须控制在-16℃以下,物流温控采用温度监控仪全程监控。
  2.2 科学建立产业集群的信任机制,完善知识协作与共享机制 首先,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信任关系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封闭、扩大知识的共享和扩散,推动产业的发展。河南作为欠发达地区,政府应培育信任、合作的区域文化,营造适宜的产业生态环境,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吸引外地企业家资源来撞击和培育本地企业家,通过技术扩散、知识外溢和创新,借助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创新是影响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知识、信息、技术等在扩散过程中创造价值或知识增值的“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就是集群的知识协作机制,是指集群区域内行为主体之间在信任基础上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触与合作,从而在促进知识、信息的面对面交流与持续互动中,形成区域产业创新网络的过程。它包括信任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既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机制,又是以“面对面的知识交流为特征”的组织学习机制。集群的知识协作机制是形成集群创新优势的最主要源泉,也是集群发展和演进的核心机制。
  2.3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的共享软环境
  2.3.1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积极为特色龙头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一是政府在资源的配置方面要向食品产业倾斜。食品产业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事关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二是在政策优惠方面要向食品产业倾斜。包括融资、企业上市、财政贴息、公益性补贴、价格补贴等方面都应向食品产业倾斜。三是在工作重心上要向食品产业倾斜。各级党委、政府在安排工作时要把优先发展食品产业放在重要的位置,落实到行动上。四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向食品产业倾斜。政府还要加强培养食品产业发展需要的经营人才、技术人才,并积极引进一批急需的高端人才,为食品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增强食品产业的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2.3.2 建立在区域信任基础上的企业集群的知识共享机制是集群创新优势的核心源泉。集群环境有利于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源于知识的默会性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性特征,波兰尼(1962)最早将人类知识分为明晰知识或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明晰知识是可编码的知识,可以被抽象并被储存在客观世界里,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生产出来,通过正规学习而获取。而默会知识是直觉性的和不能被明确表述出来的知识,必须通过团队成员在组织结构环境中的密切互动和信任,或只有在相关情境中通过实际经历和体验而获得。产业集群的特征有利于区内企业获取默会性知识的,默会性知识往往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集群企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企业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或嵌入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这就使得那些在非集群地区通常会成为秘密和很难获取的默会性知识,在集群中却是人所皆知的。
  总之,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和机制都是相对的,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和机制上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进行制度和机制创新的能力。食品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它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容易在集群内企业问形成循环经济圈。通过规划引导,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各企业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废弃物,经技术加工分解形成新的可用资源。在着力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上,河南省提出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全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升级,着力提升重点企业现代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增值能力,力争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食品物流配送基地。
  参考文献:
  [1]刘杰,刘志彪,郑江淮.产业链定位、分工与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7(7):47-55.
  [2]孙丽芝.产业集群与技术集群的互动及协调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1):122-124.
  2009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课题编号(P496)
其他文献
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模具行业不断的进步,模具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由塑料制品的结构及材质能够合理地设计出相应的塑料模具,掌握塑料模具的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本文从域外对保险资金运用法律规制出发,通过研究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法律规制的现状,剖析现行制度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法律规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设想
在全球的呼吁下,我国绿色物流逐渐兴起,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绿色物流还有较大差距。本文列举了一些供应商常用的实现绿色物流的途径,针对这些途径,给出
冷库的节能问题关系到冷库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概述了我国冷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冷库的库房能耗、制冷系统能耗等方面分析了冷库耗能的因素及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