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图文并茂、形声并举的多元化信息,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
1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直观图片资料来进行,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悦耳动听的声音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上想象课时,先播放些轻音乐,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到大森林去、到大海去、到遥远的太空去。接着加上教师的描述,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广阔的天空之中。这时,一幅幅太空世界想象画应运而生,有的画了自己乘坐在月亮婆婆的背上,欣赏着太空中稀奇古怪的东西;有的画了太空里美丽的学校、宫殿;有的画世界各国的宇宙飞船、火箭等漂浮在浩瀚的太空中;还有的画宇航员正在探索这个无比神奇的太空世界。
信息技术媒体可真实地再现和模拟事物的情景,有声有色,画面、色彩、线条、声音从不同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不同的兴奋点激发想象力,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去思考、去学习。如在教学有关折纸、剪纸、泥塑、版刻等内容时,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学生通过欣赏激发了兴趣,通过欣赏丰富了想象力,通过欣赏唤起了创作意识,必然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2 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是指艺术家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再现作品中的现实生活,以及再现这一现实生活时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美术作品从其再现的现实生活看,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自然的无所不容。其中,以事物发展中的“情节”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情节性美术作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美的能力。如在学习“开国大典”时,教师先剪辑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资料片段,首先让学生目睹开国大典的伟大历史场面,如毛主席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载歌载舞以及盛大的阅兵式等威武、雄壮的场面。通过片段,学生不但对作品的内容美容易理解,而且对其形式美的认识也会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3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有意识地点拨学生去思考,这样才能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幼稚天真,天性好奇,想象力之丰富,往往出乎人所料。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潜在空间,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而想象能力来源于思维的活动,来源于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学习、创造性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作品。
例如,在教学“用线画大树”一课时,笔者先通过几段节奏不同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感受,在欣赏美妙之声的同时能想象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线条之美。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一边随着音乐摇摆一边认真听,好像已经陶醉了一般。音乐完毕,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浮想联翩,说出许多种形式不同的线(学生说出了什么样的线应该写明白),很好地为下面的讲课做了铺垫。接着,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通过看资料、表演、捏制、拼摆、绘画等多种形式来认识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线。特别是最后几个女生的肢体表演更是精彩,她们经过想象,发挥创新出用几个人的胳膊的不同造型连接,表现出线条的柔美、刚毅、顿挫、圆滑……现场效果非常好,学生惊讶不止,产生更多的联想,为最后的创作又打下基础。最后,笔者又让学生欣赏自己准备的各种树的图片,使之了解树的结构、种类,联想出用什么样的线去表现。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创造性思维,设计出一件件新颖漂亮的作品,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想象力、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的愿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发现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营造美术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4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因特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工具,能到里面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但它并不是让学生坐享其成,它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各种信息。
在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在因特网上最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方法:使用搜索引擎。让学生通过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的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并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分小组进行探讨,然后把有用的信息保存下来。如在“火花”一课中,内容是欣赏并设计一枚火花,那么火花是什么样子?它在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述会显得很枯燥。教师可以先教学生如何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然后让他们用刚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到因特网上去找有关火花的资料。这样就把美术课和信息技术课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了火花的相关资料,又成功地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操作。
5 利用多媒体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发展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练习利用电脑给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配插图,也可以用电脑彩绘等方式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还可引导学生借助电脑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墙报、手抄报,以及进行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展示。从这一系列的教学互动中,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 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应用不等于乱用。首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哪些地方并不适合用,更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而哗众取宠。其次,教师要时刻牢记不能成为教学的主宰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认真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美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中心小学)
1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直观图片资料来进行,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悦耳动听的声音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上想象课时,先播放些轻音乐,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到大森林去、到大海去、到遥远的太空去。接着加上教师的描述,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广阔的天空之中。这时,一幅幅太空世界想象画应运而生,有的画了自己乘坐在月亮婆婆的背上,欣赏着太空中稀奇古怪的东西;有的画了太空里美丽的学校、宫殿;有的画世界各国的宇宙飞船、火箭等漂浮在浩瀚的太空中;还有的画宇航员正在探索这个无比神奇的太空世界。
信息技术媒体可真实地再现和模拟事物的情景,有声有色,画面、色彩、线条、声音从不同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不同的兴奋点激发想象力,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去思考、去学习。如在教学有关折纸、剪纸、泥塑、版刻等内容时,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学生通过欣赏激发了兴趣,通过欣赏丰富了想象力,通过欣赏唤起了创作意识,必然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2 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是指艺术家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再现作品中的现实生活,以及再现这一现实生活时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美术作品从其再现的现实生活看,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自然的无所不容。其中,以事物发展中的“情节”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情节性美术作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美的能力。如在学习“开国大典”时,教师先剪辑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资料片段,首先让学生目睹开国大典的伟大历史场面,如毛主席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载歌载舞以及盛大的阅兵式等威武、雄壮的场面。通过片段,学生不但对作品的内容美容易理解,而且对其形式美的认识也会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3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有意识地点拨学生去思考,这样才能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幼稚天真,天性好奇,想象力之丰富,往往出乎人所料。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潜在空间,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而想象能力来源于思维的活动,来源于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学习、创造性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作品。
例如,在教学“用线画大树”一课时,笔者先通过几段节奏不同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感受,在欣赏美妙之声的同时能想象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线条之美。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一边随着音乐摇摆一边认真听,好像已经陶醉了一般。音乐完毕,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浮想联翩,说出许多种形式不同的线(学生说出了什么样的线应该写明白),很好地为下面的讲课做了铺垫。接着,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通过看资料、表演、捏制、拼摆、绘画等多种形式来认识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线。特别是最后几个女生的肢体表演更是精彩,她们经过想象,发挥创新出用几个人的胳膊的不同造型连接,表现出线条的柔美、刚毅、顿挫、圆滑……现场效果非常好,学生惊讶不止,产生更多的联想,为最后的创作又打下基础。最后,笔者又让学生欣赏自己准备的各种树的图片,使之了解树的结构、种类,联想出用什么样的线去表现。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创造性思维,设计出一件件新颖漂亮的作品,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想象力、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的愿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发现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营造美术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4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因特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工具,能到里面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但它并不是让学生坐享其成,它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各种信息。
在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在因特网上最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方法:使用搜索引擎。让学生通过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的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并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分小组进行探讨,然后把有用的信息保存下来。如在“火花”一课中,内容是欣赏并设计一枚火花,那么火花是什么样子?它在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述会显得很枯燥。教师可以先教学生如何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然后让他们用刚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到因特网上去找有关火花的资料。这样就把美术课和信息技术课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了火花的相关资料,又成功地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操作。
5 利用多媒体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发展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练习利用电脑给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配插图,也可以用电脑彩绘等方式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还可引导学生借助电脑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墙报、手抄报,以及进行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展示。从这一系列的教学互动中,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 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应用不等于乱用。首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哪些地方并不适合用,更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而哗众取宠。其次,教师要时刻牢记不能成为教学的主宰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认真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美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