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13年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33例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
结果33例患儿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3 d~1岁1个月,平均年龄5个月,心电图均符合:P'波具有3种以上形态,P'R间期、RR间期及P'P'间期不等,P'R之间有等电位线。24 h动态心电图合并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室内差异性传导。心脏彩超显示心脏轻度扩大19例、中度扩大4例、重度扩大3例,卵圆孔未闭12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各1例。有心力衰竭23例。根据心功能情况分别选择地高辛、地高辛加胺碘酮、地高辛加倍他乐克、倍他乐克治疗,2例未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26例(78.8%)在出院后3~18个月心电图恢复为正常窦性心律,3例(9.1%)随访时间在12个月内心电图未恢复,心室率尚控制在正常范围。26例心脏扩大的患儿中,心脏彩超示21例(80.8%)在心电图恢复后1~3个月恢复正常,另5例(19.2%)在心电图恢复后6~12个月恢复正常。1例死亡,3例失访。
结论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儿,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依患儿心功能情况选择洋地黄制剂及或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治疗后,可转复为窦性心律,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