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当走出“知识传授崇拜”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e284818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一儿童节之前,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说明”中明确提出实施《指南》的第一个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这样的规定十分及时。可以说,中国的幼儿园教育已经严重地误入歧途,也即,畸形地偏向于知识传授。相当多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小学化”,幼儿园孩子的数学、英语、识字能力,堪比小学生。这些幼儿园的做法毒化了教育气氛,望子成龙、而幼儿园没有这些课程的家长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乃让孩子上园外的语、数、外培训班。
  但这只是中国的教育体系目前高度扭曲的一个表现。事实上,大学之前的教育体系,普遍地存在着知识下压趋势。比如,小学教育中学化,所谓名校,就是把中学的部分内容下压给小学生,尤其是数学、外语。小升初的择校考试,所谓的好中学在录取考试中,加入相当数量的中学课程内容。
  由此,所有孩子被投入高强度的竞赛。然而,这是一场“锦标赛式竞争”,孩子们竞争的所谓好位置,数量其实是固定的。不管孩子投入多少心血,哪怕是过量投入,最后的结果其实一样。但是,一旦这样的竞赛启动,每个人不甘人后,就会展开一场不断升级的竞争投入,孩子们要付出的时间成本被轮番提升,家长的金钱支出也急剧上涨——这正是过去十年发生的事情。
  可悲的是,没有任何孩子、家长从这样的竞争中获得益处。从社会层面上看,这样的竞争也丝毫无助于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相反,它只能导致教育质量的普遍下滑,原因很简单:它让教育的功能日益狭窄,收缩在纯粹知识灌输和应试上,教育的其他功能被排挤。至少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结果:今天的大学生平均水平,比十年前下降了,而不是提升了。
  其实,整个社会已意识到这种竞争的无意义。因此,前一阵,一篇提及德国等欧洲国家禁止开展学前知识性传授的文章,广泛流传,并引起父母们的极大共鸣。但是,仅靠家长的自觉,几乎很难走出这种普遍的困境,学校、家长、学生已陷入十分典型的“囚徒困境”: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但没有人愿意第一个住手。
  惟有一次决绝的法律行为,也即,明确而普遍地禁止幼儿园学前知识性传授的立法,才能中止孩子们在幼儿园所不得不进行的毫无意义的恶性竞争。这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显示了这样的意图,但它只是一个指南,对于幼儿园没有多大约束力,因而,对于遏制幼儿园的小学化难以收到明显效果。至于小学、中学阶段之偏差,教育主管部门也无意拿出任何可行的方案,予以校正。
  如果把目光投向大学以上教育,则可以发现一种相反的趋势:大学教育高中化,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大量缺乏学术能力的大学、院系、教师盲目招收研究生,导致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学术水准则迅速下滑。
  可以说,从幼儿园到博士生,当下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全社会需要对教育现状进行反思,对教育理念进行大讨论,重新确定教育目标,重新设计各个层级教育之内容。
  这其中,教育的目标至关重要。教育体系目前的诸多严重问题,都可以归结于目标之扭曲,至少在现实中,各级教育机构均集中于知识的传授,而缺乏“立人”教育,也即缺乏基本的人格教育,没有充分地教导孩子如何成为完整的人,健全的人。教育体系中也没有足够内容教导孩子习得基本的礼仪,掌握与人得体交际之道。学校虽普遍开设思想品德课,但相关内容过于粗疏,且不乏诸多学生无法理解、普通人也根本做不到的高调道德。这方面教育内容之无力、混乱,让老师、家长、学生一致忽略人格养成,而把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的灌输。而由此培养出来的青少年,其精神状态、行为方式,均不能让人满意。
  鉴于此,中国教育需要体系性变革,变革的核心是设计合理的制度,走出知识传授崇拜,让教育走上“立人”之路。为此,一方面,必须大幅度降低知识传授分量,把孩子从无谓的竞争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对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进行大幅度变革,增加礼仪、文化、历史、中西经典阅读等方面的内容。
其他文献
十七岁的高中生石磊和同学们挤在绿皮火车上,打着欢快的拍子,高唱“红歌”。他们斗志昂扬,理想在路上,身揣“红宝书”,遵从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到全国各地“传经送宝”。  1966年的夏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等待这群少年的却是一生都无法忘记的集体癔症,所到之处一片混乱景象,侵略性的青春让他们创伤累累,同时也将使他们背负起“施害者”的身份度过余生。只是当时,这群年轻人不会预计到这些,他们更不会想到数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促进残障人融入正常社会的努力中。这里既有自强的残障人,也有健全的志愿者    身为1 1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下简称“1 1”)的CEO,解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增加残障人在中国社会的可见性,促进残障人更好地融入正常社会,是每一个人需要去努力的,不能只在某些特殊的时间点上,比如残奥会,才能看到残障人的身影。  在推动融入式的残障生存上,1 1工作室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盲人非
53岁的朱迪斯·柯林斯已经是新西兰政治事务里的“老角色”。从2008年到2011年,她同时担任3个政府部长,警察部、矫正部、老兵事务部。在2012年的新政府中,她依然同时担任3个政府部长,民族事务部、司法部、意外事故赔偿局事务部。  “我是新西兰排名第一位女性政治家,在所有政治家中排名第五。”6月26日上午,朱迪斯·柯林斯在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45分钟的采访时间,她始终端
医改正在进入深水区。在各地医改经验汇总的基础上,如何界定医改,并将医改在国民利益的高度上进行更深的探索,是目前医改的难点和重点。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取消以药养医后医生的工资如何保障,卫生机构的资金缺口如何解决”等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层次改革问题,不但成为目前新闻事件所关涉的焦点,也是改革推进者们念兹在兹的核心。  对于已经启动的取消“以药补医”为核心的县级医院综合改革以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今年的两会现
7月30日,执掌上海大学(包括其前身上海工业大学)28年的“老校长”钱伟长逝世,一名学生在学校网站上留言:“我的毕业证上不会再有‘钱伟长’三个字,但您,永远是我们的校长……”  “永远”的赞誉,有多少校长可以担得起?  从1912年,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大学令》始,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发轫。日月荏苒,百年后,大学行政化、校长官员化却让中国高等教育感叹无数。  在现有的制度之下,再好的校长也
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纲领性部署,并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目标既定,能否通过具体的微观践行把已有理论自觉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政界、学界热议焦点。  作为中共学者型高级官员,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10月24日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建言文
章子怡 补交16万地震捐款    质疑声中,章子怡近日将16万元人民币地震捐款汇入中国红基会账户。加上之前两笔合计84万元的捐款,章子怡兑现了自己100万元地震捐款的承诺。    凯瑟琳·毕格罗 完胜英“奥斯卡”    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正式揭晓。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囊括最佳影片等六项大奖,她本人也获得最佳导演奖,完胜其前夫卡梅隆的《阿凡达》。    寺岛忍 获柏林电影节
最近这20年,在日本政界要划清界限是件非常简单的事:你支持小泽一郎还是反对他。  7月2日晚,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现任民主党最高权力机构最为痛恨的政治人物小泽一郎,像往常一样,肿着眼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我认为反对提升消费税税率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核电问题也是广大国民最为关心的。”小泽一郎说。  有43年从政经历的小泽一郎肯定知道,明确反对提升消费税、反对启用核电站,在现今的日本应
责任的进化并非一蹴而就,责任在我们这个时代面临底线的挑战,与每一个人有关,亟待政府、企业、公众及媒体的共同努力  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词汇,在中共“十八大”成为会议报告的亮点和舆论关注的热点。“十八大”刚刚闭幕,一场汇聚政界、商界、学界、媒体的责任盛会随即启动,围绕十八大会议中的关键词,展开了一场关于“责任”的深入探讨。  2012年11月15日下午,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务
9月10日,刘森林老师度过了他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升坊中学的第七个教师节。学校安排教师聚餐,他没怎么动筷子,本地人嗜辣,他不能吃辣椒。有的老师喝酒,他不沾。以前喜欢抽烟,自从得了重度咽炎,连烟也戒了。  现在与刘森林终日为伴的,除了100米外水泥厂冒出的滚滚浓烟,就是草珊瑚含片、正心丸、胖大海等一堆药物。    呼吸烟尘的师生    上学期,刘森林的病情严重到无法上课。他在黑板上抄下数学题,转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