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是河南省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模式第一年,作为过渡之年,高考中涌现出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题模式、新的考察灵活度以及对热点新的考察思路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仔细研究高考试卷,对我们把握新课改精神、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完善新课程练习训练备考均有重大意义。今年高考试题难度适中,平稳过度,没有偏题怪题,总体上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试卷把政治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基础,很好的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面我就抛砖引玉,对今年高考试卷进行评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试题结构
本套试卷结构示意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四本必修教材的重要程度对比并未改变。其中,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仍然是考察的重点,政治生活其次,文化生活的分值依然最小,仅维持在14分。今年高考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文化生活没有出选择题,只出了问答题;生活与哲学总共考了32分,有5道单选题,这在新课标高考中是不多见的。
二、知识分布
今年政治试卷中,选择题、问答题考察的都是教材中比较重要的考点,即主干知识,未出现较为生僻的知识,更加强调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有所上升。试卷涵盖面较广,重点突出,始终围绕新课标新高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来讲,选择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价值量的计算,对外贸易,市场竞争,消费与生产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公民平等权、对人民负责原则,党的先进性、联系、实践与认识关系、意识、矛盾等知识点。问答题涉及到人大及人大代表行使的职权,企业创新的意义及如何创新,社会意识的作用(相对独立性)、文化作用方面。从知识点分布来看,高三复习备考还应该以主干知识为主,强化学生运用主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三、命题形式
从命题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问答题都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政治考题形式。选择题方面,组合型选择题共有7个小题,没有我们事先预想的那么多,无形中也降低了试题难度,其中哲学第21题考察了漫画的理解题。问答题方面,延续了2010年考题形式,主要以材料题为主。虽然38题出现了表格,表述了人大及人大代表的考察资料,但那只是徒有表格形式,有山寨之嫌,就本质而言,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表分析题。因此,今年问答题并未出现考纲提到的对图表能力分析的考察题,还是材料题作为主打产品。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既然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要求,就意味着今年不考,明年必然有所体现,望各位教师引起足够重视。
四、关注热点
从考查热点来看,今年试题仍然延续了对国家和社会热点的关注,时代感很强,贴近社会生活,揭示了学科知识与当今国家、社会、经济及人文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选取热点素材,反映了我国许多重大发展及实际问题,涉及到的热点问题有:对外贸易的品牌建设、“十二五”规划、依法治国、人权、民主政治发展、中共建党90周年、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人大对于多部法律的修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这些热点在选择题、问答题中都有体现,而其中中共建党九十周年、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热点放在了选择题部分考察,涉及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大及人大代表职权的问题则以具体知识点为切口从问答题部分进行了考察。总体来讲,今年热点的考察不像以往直指最热问题,而是采取了平稳朴实的考察方法,基本上考察了学生对国家、社会生活的敏感度,了解我国的基本现状。由此上可以看出,关注热点依然是政治高考的一大特点,应当引导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密切重视。
五、能力立意,关注探究
1.本套试题坚持新课改方向。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几乎没有直接再认、再现的知识要求,注重综合素质,针对现实问题,强调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问题都要求考生在材料中获取信息,加以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加强了考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和迁移能力的考查。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的深刻精确程度,大量的组合型题肢加大了干扰程度,很好的区分了学生层次。问答题特别加强了学生对材料的把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材料联系知识)的能力,设问上仍然是新课标“小切口、深挖掘”的特点,需要考生在设问指引的方向内结合知识与材料进行作答。
3.注重探究,开放多元。问答题注重对问题的开放性的探究,答案允许多元化,这也是新课标高考的一大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复习备考中强化对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拓宽学生思维,创新学生观念,从而提高其得分能力。
综上所述,2011年政治试卷很好地将主干知识的考察与知识应用迁移能力考察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回归了基础化。在下一年的复习备考中,对考生来说要特别重视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多加关注和思考国家社会热点问题,学以致用,方能无往而不胜!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高级中学)
一、试题结构
本套试卷结构示意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四本必修教材的重要程度对比并未改变。其中,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仍然是考察的重点,政治生活其次,文化生活的分值依然最小,仅维持在14分。今年高考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文化生活没有出选择题,只出了问答题;生活与哲学总共考了32分,有5道单选题,这在新课标高考中是不多见的。
二、知识分布
今年政治试卷中,选择题、问答题考察的都是教材中比较重要的考点,即主干知识,未出现较为生僻的知识,更加强调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有所上升。试卷涵盖面较广,重点突出,始终围绕新课标新高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来讲,选择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价值量的计算,对外贸易,市场竞争,消费与生产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公民平等权、对人民负责原则,党的先进性、联系、实践与认识关系、意识、矛盾等知识点。问答题涉及到人大及人大代表行使的职权,企业创新的意义及如何创新,社会意识的作用(相对独立性)、文化作用方面。从知识点分布来看,高三复习备考还应该以主干知识为主,强化学生运用主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三、命题形式
从命题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问答题都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政治考题形式。选择题方面,组合型选择题共有7个小题,没有我们事先预想的那么多,无形中也降低了试题难度,其中哲学第21题考察了漫画的理解题。问答题方面,延续了2010年考题形式,主要以材料题为主。虽然38题出现了表格,表述了人大及人大代表的考察资料,但那只是徒有表格形式,有山寨之嫌,就本质而言,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表分析题。因此,今年问答题并未出现考纲提到的对图表能力分析的考察题,还是材料题作为主打产品。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既然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要求,就意味着今年不考,明年必然有所体现,望各位教师引起足够重视。
四、关注热点
从考查热点来看,今年试题仍然延续了对国家和社会热点的关注,时代感很强,贴近社会生活,揭示了学科知识与当今国家、社会、经济及人文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选取热点素材,反映了我国许多重大发展及实际问题,涉及到的热点问题有:对外贸易的品牌建设、“十二五”规划、依法治国、人权、民主政治发展、中共建党90周年、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人大对于多部法律的修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这些热点在选择题、问答题中都有体现,而其中中共建党九十周年、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热点放在了选择题部分考察,涉及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大及人大代表职权的问题则以具体知识点为切口从问答题部分进行了考察。总体来讲,今年热点的考察不像以往直指最热问题,而是采取了平稳朴实的考察方法,基本上考察了学生对国家、社会生活的敏感度,了解我国的基本现状。由此上可以看出,关注热点依然是政治高考的一大特点,应当引导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密切重视。
五、能力立意,关注探究
1.本套试题坚持新课改方向。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几乎没有直接再认、再现的知识要求,注重综合素质,针对现实问题,强调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问题都要求考生在材料中获取信息,加以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加强了考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和迁移能力的考查。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的深刻精确程度,大量的组合型题肢加大了干扰程度,很好的区分了学生层次。问答题特别加强了学生对材料的把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材料联系知识)的能力,设问上仍然是新课标“小切口、深挖掘”的特点,需要考生在设问指引的方向内结合知识与材料进行作答。
3.注重探究,开放多元。问答题注重对问题的开放性的探究,答案允许多元化,这也是新课标高考的一大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复习备考中强化对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拓宽学生思维,创新学生观念,从而提高其得分能力。
综上所述,2011年政治试卷很好地将主干知识的考察与知识应用迁移能力考察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回归了基础化。在下一年的复习备考中,对考生来说要特别重视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多加关注和思考国家社会热点问题,学以致用,方能无往而不胜!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