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早年英明 晚年糊涂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权兄弟五人,孙策、孙权、孙翊、孙匡。还有一位弟弟孙朗,不见于《三国志》的本传,而见于虞喜所著的《志林》,是孙坚姨太太所生之子。孙家五兄弟,数孙权的相貌最好,史书上说他“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孙权一向最受孙策喜欢,打仗时带在身边。孙策打下了江东各郡不久,就任命孙权当阳羡县(江苏宜兴)的县令。那时候,孙权只有15岁而已。
  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孙策有时候和孙权谈谈谋略,孙权的看法每每颇为中肯,叫孙策自叹不如。孙权另有一个长处,就是:“好侠,养士”。孙策早就看出了孙权的这一点特长,所以才在临死之时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之后,果然颇能举贤任能。他不仅能举贤任能,而且有本事把父亲的老部下,与哥哥的部下及好朋友,都团结在一起。
  孙权的“长夜之饮”被泼了冷水
  江东才俊张昭颇有才干。徐州刺史陶谦曾选拔他为茂才,他谢绝不就。陶谦很生他的气,把他关了起来;赵昱冒了生命的危险,把他救了出来。他迁居到江南后,孙策对他十分尊敬,经常到他家里“升堂拜母”,弄得他不好意思不“出山”,做了孙策的“长史”(秘书长)兼“抚军中郎将”。
  孙策之临死以前,把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孙策而且向张昭说,“倘若孙权不足以担任重任,你自己担当好了。万一事情不能顺利,‘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孙权上台后,一直以师傅之礼待张昭,张昭不仅在公务上对孙权竭忠尽能,在私生活上也常常对孙权“极言几谏”。孙权喜欢打猎,而且有时候用拳头揍野兽,张昭向孙权说:“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孙权红着脸回答:“我年纪轻,考虑得不远,很惭愧。”
  孙权也喜欢喝酒,以灌醉陪他喝的人为乐。有一次,他和群臣宴会于武昌樊山的钓鱼台,大喝了一顿,群臣醉倒了不少。他吩咐手下人用冷水洒他们,让他们醒来,再喝。他下了一道命令:“今天要喝到醉倒在这钓鱼台之中,才能停止。”张昭是在场的群臣之一,听了这道命令,就离开宴席,出门到车子上坐。孙权叫人把他找回来,责备他:“无非是大家共同作乐而已。公为什么生气?”
  张昭回答孙权:“当年商朝的纣王,把酒糟堆积成一座小山,把游泳池装满了酒,邀集群臣喝酒,喝到天亮,号称‘长夜之饮’,当时,他们也以为‘无非是共同作乐而已’,不知道那是一件不好的事。”孙权答复不出话来,沉默了一阵,吩咐人把筵席撤了。
  孙权懂得顾雍的“密码语言”
  献帝末年,孙权、刘备之间有了磨擦,孙权投降曹丕,被封为“吴王”。孙权在黄武元年称王,第一任的丞相是孙邵。孙邵死后,顾雍就被任命为第二任的丞相,与孙权处得极好。
  他懂得孙权的脾气,绝对不在大庭广众中倒驳孙权的意见;然而他也丝毫不是阿谀奉承的佞臣。他懂得写小条子,用书面陈述若干与孙权的看法不同的意见。这样,孙权保住了帝王威严,也就乐于接受顾雍的意见。
  顾雍的另一特长是缄默,不把经办的公事随便对人闲谈。尤其是关于人事。他保荐了一个人,这人被孙权用了,还不知道保荐人是他顾雍。至于处理某一问题,顾雍也绝对不夸耀他呈献给孙权的方针。外面的人只晓得一切都是出自孙权的英明果断。
  他性情和顺,而张昭性情刚强。和顺,并不一定是全无主张,对皇帝的任何看法一概赞同,或凡事“奏请核示”。事实上,顾雍的主张多得很,而且每每与孙权的大不相同,甚至每每与张昭的相同。顾雍生平绝不喝酒,在宴会场中不多说话,正襟危坐,睁大着眼睛对言行放纵的宾客注视,弄得孙权有“顾公在座,使人不乐”之感。
  孙权喜欢用严刑峻法对付老百姓。张昭反对,孙权不想接受,便问顾雍。顾雍说:“法令似乎太多了些。刑罚也略为嫌重了一些。我所听到的老百姓的呼声,与张昭所听到的一样。”孙权于是就叫人把法令与刑罚加以修正。
  孙权每逢准备以什么人做比较重要的官,就派遣一个“中书郎”到顾雍家里去见顾雍,征询顾雍的意见。顾雍妙得很,他倘若是赞成任用某人,便谈笑风生,留下这位中书郎吃饭。否则,他说话很少,也不留中书郎吃饭。
  孙权懂得顾雍的“密码语言”,只消问一问从顾公馆回来的中书郎:“他留你吃饭没有?”倘若中书郎回奏:“留臣吃饭了”,孙权便吩咐下面,缮发任命某人的公文。倘若中书郎回奏:“没有留吃饭”,孙权就重新考虑某人做某官,是否适当。孙权遇到政策上的重大问题,却并不派人传话;顾雍也决不托人转奏。他们君臣二人之间,似乎有一个默契,遇到这样的事,只有当面密谈。
  顾雍在赤乌七年(公元244年)去世,孙权任命陆逊做丞相。陆逊个性与顾雍完全不同,喜欢直言极谏,因此而与孙权处得并不太好。他只当了一年的丞相,便在赤乌八年二月当孙权派人来武昌,责备他这样那样的条款有二十条之多时,被活活气死。此后,孙权就不再任新的丞相。
  孙权一生,在早年之时英明,在晚年却十分糊涂。他早年之所以有英明的表现,其功要归于张昭、顾雍二人,也倚仗了周瑜、鲁肃、诸葛瑾。没有周瑜、鲁肃,便不会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没有诸葛瑾,也不会有猇亭之役以后的吴、蜀言归于好。
  孙策与周瑜:总角之交
  周瑜和孙策同年,两人是“总角之交”。在当时,周瑜的家境要比孙策的家境富裕得多。周瑜好客,爱朋友,生性慷慨,征得家里长辈的同意之后,就把城内大路南边的大房子让给孙策住了。孙策在江南(当时称为江东)站稳了以后,周瑜放弃他在居巢县的县长地位,于建安三年来吴郡(曲阿县)投奔孙策,孙策不只是亲自出城来迎接他,不只是分给他五十匹马、二千名兵士,而且送给他一队“鼓吹”(乐队),送给他一座很好的住宅。
  这时候,他与孙策均是24岁,两个人都是翩翩少年。老百姓在背后称呼孙策“孙郎”,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去世后,周瑜从巴丘前来奔丧,被孙权与张昭留在曲阿,作为张昭以外的最重要的一个辅佐,名义仍是“中护军”。张昭的名义仍是“长史”。他们二人,一文一武,等于是孙权事实上的左右二丞相,虽则孙权当时尚不是吴王,只是一个继承乃兄的“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吴侯”。曹操不久改拜孙权为“讨虏将军”,周瑜也连带地由讨逆将军的中护军,改为讨虏将军的中护军了。   恃勇抗威,不送儿子做人质
  建安七年(公元208年),曹操向孙权要求遣送一个儿子到许县当“任子”(人质),孙权想了又想,终于带了周瑜去见母亲吴太夫人。吴太夫人很喜欢周瑜,一向把他当作儿子看待。周瑜在吴太夫人面前,向孙权陈述意见:不可以送“任子”去。倘若送“任子”去,孙权所能得到的报酬,不过是一颗侯爷的印与十几个卫兵与随从、几辆车子、几匹马而已。并且,曹操掌握了孙权的儿子为人质以后,随时可以征召孙权本人“晋京”,也就是随时会有被囚、被杀的危险。倒不如“韬勇抗威,以待天命”。当年楚国地方不过一百里而已,尚且能抗衡周室,传国九百多年;孙权已经有了东南半壁,还怕什么?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不送“任子”去许县。这等于是对曹操宣布独立,不怕曹操来讨伐。建安十三年,孙权任周瑜为都督,让部下黄盖诈降曹操,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大败了曹操。
  公元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陈寿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在立太子方面,孙权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
  孙权在建安七年,年纪才有21岁虚岁,继承哥哥的基业还只有三个年头左右。即使已经颇有帝王之志,在力量上还谈不到向着帝王的目标迈进。他答复鲁肃的话:“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未必不是他当时的肺腑之言。
  事实上,孙家不欠汉朝什么。虽说孙坚是汉朝的官吏(长沙太守),但孙坚对汉朝尽了忠:他勇往直前,打败了董卓,收复了洛阳。而孙策不同,孙策的兵,不是汉朝朝廷给的,一小部分是得之于袁术之手,一大部分是由于皖中青年的自动追随。孙策所占有的几个郡,都是自己打下来的;其后,曹操用汉朝朝廷的名义,拜他为“讨逆将军”,封他为“吴侯”,任命他为“领会稽太守”,都只是些“马后炮”而已。孙策没有义务对曹操所操纵的许县朝廷效忠。然而他仍然念念不忘汉室,始则苦口劝袁术不要僭号,继则毅然决然与袁术绝交,一直对许县的汉朝朝廷上表进贡,尽到了所能做到的人臣之礼。
  但到了孙权,“辅汉”(也就是曹操所挟持的“汉”)已经不大成为可能,不仅不要他辅,而且在吞并刘表的荆州以前,已经向他要求派遣“任子”,把儿子送到曹操的掌握之中当人质;到了吞并荆州之时,又用“将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八个字来威胁他,孙权这才感觉到除了自为帝王以外,没有别的路可走。
  孙权本人死于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享寿71岁,他前后当“吴侯”、“吴王”、“吴国皇帝”,有52个年头之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