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观走向抽象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1986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间观念指的是事物的外观形状、大小、位置等特点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核心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要做的便是培养其初步空间想象能力。强化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平面及立体几何知识,实现空间思维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过渡,是思维真正从直观走向抽象。本文主要从“观察”“表达”“操作”“想象”“应用”五个方面分析了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 空间观念 培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是‘可以根据真实物体的形状想象出对应几何形状,根据几何形状想象出真实物体的形状,实现几何物体和其三视图以及展开图间的相互转化;可以依据条件制作立体图形或者绘出图形;可以从比较复杂的图形里将基本图形分解出来,并且能够对其中存在的基本元素和其关联进行研究;可以描述真实物体或者几何图形的活动与状态改变;可以使用合适的方法描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用具体图形直观描述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空间观念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就目前教育下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来说,与计算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相比,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稍显滞后,学生大脑中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形成和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也就成了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新课题。
  一、观察。用眼睛认识空间
  学生脑海中的空间知识源自现实,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观察是目的性较强、有序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类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观察非常重要,其为小学生培养初步空间观念的关键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注实际生活中与空间和图形有关的知识,用眼睛感受整个空间,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勤动脑,看一看、摸一摸……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第一课时的时候,笔者着重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列举几个生活中能见到的物体的面,如黑板面、桌面等。不仅如此,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这些面,进一步感知物体不光有面,而且这些面有大有小。通过多个感官的相互合作,加深印象,使真实物体的形象在大脑里完整地反映出来,基于此再提出“物体所有表面的大小即为其面积”这一定义。如此,学生便能够准确以及清晰地理解“面积”这一概念,这一过程为接下来总结平面图形面积奠定了基础。
  二、表达,用语言描述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阐述物体、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幻,并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表示物体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培养空间观念对学生的概括和描述能力也提出了要求,而这恰恰就是现在大多数学生普遍比较薄弱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一个问题提出来,举手要回答的学生很多,而当学生站起来回答时,往往知道答案却不知如何表达。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身体感官去观察事物的时候,也要要求学生用专业的数学语言对其进行总结、阐述,利用语言表述、听觉感知来理解空间概念,持续强化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逐渐树立、完善他们的空间意识。尽管对于小学生而言,相较感知实物,对具体详细的表达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是学生观察训练中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要求学生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数一数感知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用语言来概括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接着,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长方体有12条棱,棱与棱存在什么关联?那么,面与面是否也存在关联?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述对所观察和探究到的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棱和面等一些基本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三、操作,用巧手改造空間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不能仅依靠观察。教师需要基于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具,组织学生开展实操训练。“实践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同时让学生尝试操作,让学生尝试对物体进行对比、测量等。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锻炼学生视觉、触觉等感知能力,并进行自身内化,丰富空间感知经验。例如,在开展“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中,笔者使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将包裹在圆柱周围的纸沿着底面周长剪开,将圆柱底面和侧面展开图平摊在桌面,同时把圆柱的表面以二维图形的形式展现,学生更容易认识到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长方形的侧面组成,从而在脑海中建立圆柱的表面积的直观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带来了沿高切开被平均分成若干份的圆柱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转化的方式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再联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从而得出圆柱体积公式。这种实操训练,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能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以便掌握并巩固圆柱体积的空间观念。
  四、想象,用大脑创造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可以分解较复杂的图形,由此得到基础的图形,再通过几何图,想象事物具体的形态”,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想象力,进行图形的分解,以及实物想象。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为基础。”想象是思维的原动力,通常与直接观察、实际操作、思考等行为相辅相成。例如,笔者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中,通过观察小方块堆成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该图形的前面、右面、上面的观察图时,除了借助真实的小木块还原图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形成直观的认识和意识,还会引导学生采用猜测、设计等方式,在直观图形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推导。在此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挖掘出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思维模式,培养严谨求学的态度,树立创新精神。所谓熟能生巧,如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空间观念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应用,用身心感受空间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在学习初期,为他们提供触碰实物的机会,丰富学生关于物体形状的相关经验,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经历,有益于学生完善他们的空间概念。然而,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产生关联,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几何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进行必要的交流、操作,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材料,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物体、零件、设施、建筑等出发,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会被设计成三角形”,从而自然地揭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整体感知和认识,发展学生对三角形的空间认识。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如“算出制作火柴盒、通风管要多少材料”“粉刷烟囱以及大厅柱子需使用涂料的总量”等,依据不同情况,让学生确定需要计算多少个面的面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完善空间观念。
  当然,要让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基本理念和精髓,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找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他文献
一  九月的大地真干净。  我坐在九月的天空下,一种寥廓的情感油然而生。身边是我拖着鼻涕的弟弟,他有些痴傻地望望天,又望望日艮前一片收割干净的豆子地。地里真是干净呀,一颗黄豆都捡不到了。我弟拿袖笼擦擦鼻涕说:“咱回吧,二姐,不然妈又要骂咱。”我抱着膝头,目光延伸在很远的地方,没吭声。一望无际的倒伏的金黄在我面前一漾一漾的,看久了,像是一汪调色的水醋,泡酸了我的眼睛。我鼓胀着眼珠子说:“你先回吧,咱
【摘要】自主提问是数学学习的起点,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然而自主提问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现,不仅对学生,对教师也是一项挑战。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了解学情,顺应自主提问的主体;创设情境,优化自主提问的氛围;预设充分,引导自主提问的方向;积极评价,促进自主提问的升华,不断优化自主提问的策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  【关键词】自主提问 思维发展
數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在从事数学科学研究活动后所揭示的数学本质及其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是数学科学产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内涵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时应该努力反映和体现其背后所蕴藏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渐了解和深入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将以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多少》的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如何体现和落实数学思想去
[摘要]要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就需要遵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包容他们迥异的个人色彩,并由此聚合学生的心理变化、思维动态与情感波澜等多方面学习因素,从而实现语文“合-实”课堂的充实和丰满,在自主钻研文本、合作学习中走向语文学习的共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 聚合策略 个性差异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建立在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之上。”要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就需要遵从
【摘要】花,给予了根生的表象;根,则赋予了花生命的支撑,花与根,就如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与“潜藏规律”。如果教学仅仅把知识作为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那么这只是“插花”之美;唯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躬行实践,在自然态的探究中,发现知识同时亦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鲜活的、有根的“生命之花”。  【关键词】儿童年龄特点 差异化教学 综合学习活动 文化渗透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活动中发现
【关键词】背景支架 直观支架 情感支架  在参加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过程中,笔者有幸进入最后一轮——20分钟的微型课,指定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78页的一道思考题。为了配合教具的使用,我将原题中“钢笔”改为“圆珠筆”:买3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要8.7元,买2支圆珠笔和3支铅笔要6.8元。圆珠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一道思考题的教学,让我乱了方寸,教参、报刊甚至是强大的网络中均找不到任何教学片段
【摘要】班主任的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但也能从中体会到旁人无法体会到的幸福,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会倍感欣慰。师爱是神圣的,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工作需要有一颗真爱的心,奉献的心,包容的心,理解的心。  【关键词】班级管理 爱生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爱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从而爱上这门
【摘要】古典白话小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经典作品选入小学高年级教材,而高年级学生阅读整本古典小说存在一定障碍,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本文以《西游记》为例,从阅读现状、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探讨。  【关键词】白话小说 整本书 教学策略  “古典白话小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提倡学生阅读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
纸牌的几种玩法  高三那年,我被勒令退学。  因无事可做,表嫂通过她的叔伯兄弟,为我在县城的一家茶馆找了份工作。说是茶馆,其实并无茶客,只有一些玩牌的人。在我们這座地处北方的县城,茶馆一般都是体面人的去处。表嫂的叔伯兄弟这样对我说:以前经营,的确是茶馆。但赚不到什么钱,便经营成了现在这副样子。名头应改成“棋牌室”才对,只是叫习惯了,人们仍是“茶馆茶馆”地这样叫。  叫“棋牌室”也有点勉强。根本没有
1  太阳光在杨树拇指大小的嫩叶上懒懒地蹦跳着,经风一摇,跌到我们的黑粗布棉袄上,热辣辣地烫。人像饧散了的面团,虚泡泡的,二里半的放学路越走越长,呼哧呼哧喘,浑身上下冒了一层虚汗。三月天,娃娃脸,指不定说变就变呢,谁敢抽去袄里的棉胎?冷热就这一身皮,将就着穿吧!  麦苗早早返青了,油菜都抽出了嫩薹,赤白的太阳一烤,独特的青苗香钻进鼻窍就从嘴角淌出来了,变成了收不住的涎水。晌午那碗倒映了泪眼的菜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