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写作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ang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区别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个人的特质。文章的个性,是指一篇文章所独有的特色。越个性鲜明,越标新立异,越受读者的欢迎。写作活动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写作中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都离不开学生的个性见解。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写作行为。可以说:文章是个性的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生命。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感悟生活,积累素材
  
  文章的个性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即课堂”,从生活中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懂得“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是善于积累,养成写观察日记、随笔的习惯,表达个人的所见所闻和独特的体验,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材料,把五彩斑斓的生活化为自己创作思考的无尽之源。
  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地进行深入的体验,把情感溶入生活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品味和思考。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人生便缺乏激情和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写作是浅薄的。
  
  二、增大阅读,丰富知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素质。由于学生的课余时间少,阅读必须得读一些精品,所以提倡学生读名著是必不可少的。并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想较为透彻地了解作家和作品,就得阅读有关的作品。如在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后。同学们被史铁生的事迹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深深地触动了。这时就要求同学们下去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以及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作品,并写出读后感。学过鲁迅的《(呐喊)自序》后,让学生阅读《呐喊》和《朝花夕拾》,更进一步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另外,同学们喜欢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我就给他们推荐《读者》 《慧林》这些刊物,对里面的美文进行欣赏。
  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经验和信息,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纳精华,达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效果。同时,在阅读中,学习前人的写作方法,如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以便在写作实践中,能驾轻就熟,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准确、灵活地表达出来。
  
  三、拓展空间,发展个性
  
  有了写作的素材,还必须有表达的机会。因而必须不断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酣畅淋漓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感悟。无论是内容上和形式上,教师都不能做过分的限制。学生在写作体裁、题材、语言、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倾向和好恶,正是他个性精神、品格、气质、学问的必然选择,而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个人品性和学风发展,承担起帮助学生抉择,培养个性化写作的义务。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给他们充分表达的自由。当前,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作文题只给话题而非题目,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灵活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致于把学生的思维限得太死,禁锢了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学生表达个性和创新。如一次作文是以“诚信”为话题,仅题目同学们就拟出了许多,“论诚信”,“诚信是金”,“诚信是财富”,“背起诚信的行囊”等等,形式各异,色彩纷呈。文章的体裁有些是记叙文,有的是议论文,还有寓言故事,随笔等。学生在文章中各自表达出对诚信的不同认识,有些赞美诚信行为带来的益处,有的揭露时弊。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大大增强,学生的个性也随之得以张扬和发展。
  
  四、积极鼓励,正面引导
  
  作文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标准,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寻找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实行多鼓励,少指责,尤其对思维独到,创意迭出的作品大加表扬,引导学生向这方面发展。这样解放了学生的心灵,有了创新的内部驱动力,使学生放胆为文,大胆创新,写出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个性化作品。
  总之,学生个性写作培养的渠道很多,只要我们做一个培养个性写作的有心人,“个性写作”这朵仙葩会开得鲜艳夺目。
其他文献
随着电视剧《刘老根》和《马大帅》等东北大剧在全国的热播,着实让不了解东北的中国老百姓,认识了红火火的东北、热辣辣的东北人,还听到了那样一口豪爽爽的“东北腔”,真是过瘾。那么,“东北腔”魅力何在?怎么东北小品亮相《春晚》十几年,依然火爆不减呢?的确值得细品。  被人称作“东北腔”或“东北味儿”的东北话究竟是什么“味儿”?说白了就是东北人(姑且不管褒贬)熟悉的地道的“大chá子味儿”。  查了几本汉语
我要用最快速度完成手中的画作  向右,是淡绿的草地  向左,是半只没画完的奶狗  她楚楚可怜  斜眼望我,她毛绒绒的样子  掐着时间的丰腰  我努力画出她小小的孤独  无助和悲伤  她伸出没画完的胖爪  一次又一次,将我按在画布上  白天闪过脑际:  两只白鹅伫立河边  松涛阵阵,红菊暖人  厚樸翻卷枯黄  双色大丽花待字闺中  松木栈道合影的诗人  最美的,永远是下一张  文成瀑布  它反复喧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所以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然而我又非常困惑:现在的中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是预设的活动,它是诱导者根据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法,让被诱导者循序渐进的完成指令,最终实现自己的期待。诱导式作文就是根据“诱导”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和开展作文教学,因此诱导式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诱导性。诱导式作文是在教师诱导下的作文,这种诱导是预设的,教师的预设包括如下内容:(1)明确诱导的目的即教学目标;(2)选择诱导的策略即教学策略和方法;(3)獲取先期经验。即写出下水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甸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单元导航]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本单元学习重点为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注意戏曲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应把握曲词通俗、多用口语的特点,诗化语言中具有的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古代戏曲常常运用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浪漫主义手法以超现实的想象、夸张、奇异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借景抒情手法则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感情的
大多数孩子讨厌写作,分析一下原因,其中有这样的一个主要方面:无话可写。尤其是农村孩子生活圈子小,学校、家两点一线,活动范围狭窄;老师、同学和家长三点一面,交流对象少。生活单调枯燥,见识面窄,学生脑中无物,面对作文当然无话可说。  要想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从应试的角度,可以说高考作文有着“两位读者、两分钟”的特点。两位读者,就是每篇作文由两名互不知情的评卷员评改,即便是那些满分作文,在见诸报刊书籍之前,也只有两个读者;两分钟,是评卷员评一份卷的平均时间。  尽管有些媒体、有些人为此愤愤不平,似乎好不容易从全省各地选送来的评卷员、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都成了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如果我们理性地算一算时间,的确也只有这么多。问题是两分钟够不够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认为,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多读多写,而且要“有分析地多读,多写”。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密切关联,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做有价值的阅读与思考,课文成为摆设,以致学生产生学课文没什么用的错误认识。那么,如何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在日常阅读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关键就在于如何发挥读对写的指导作用了。  首先,教师应明确课内阅读教学的三大目标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这种读应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老师灌输的,那种浅尝辄止的“挖井式”阅读模式必须改革。  以下我以自己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片段为例,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