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分析的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aiyu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涉及很多学科,是各学科综合作用的结果。语文教育是构建科学文化体系大楼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感知能力和思想意识,还可以不断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层次。因此,语文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教育博士王华女在其著作《素质教育的课程论解读》中进行了详细论述。笔者在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J20170074)时对本书作了重点研读。
  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从课程论视角下的素质教育问题引入本书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通过对素质教育现状的综合分析,阐述研究内容、方法和目标。构建素質教育目标首先应设定教育目标体系,突出学校的明确要求,把握教育方向;其次将教育目标逐渐分解,按照各年级层、组织管理层,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共同创新改革;最后统一平衡呈现在课程的目标和结构设计方面。第二章提出素质与素质教育管理的概念:素质教育管理就是要围绕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和任务开展的一系列管理,其间蕴含思想管理理念和教育管理制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奠定发展基础,应从课程设置改革入手,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第三章详解介绍了素质教育内容设计的内容,主要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意识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等,素质教育能够影响个人综合能力。第四章讲述了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因材施教,围绕“基本要求 特长”的原则,弘扬学生主体性,实现学生主动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五章介绍了课程实施的教学策略,增设多元化素质教育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全局观视角学习思路和方式的转变策略。第六章提出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出强化综合性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最后,作者提及应加强素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构建,未来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忽略,号召各学校应同时加强教师培训。
  《素质教育的课程论解读》一书最大的亮点是能够从实际教学设计的视角出发,分别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素质教育进行深度解读,更加贴近教学实践。书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精髓、价值及操作要点作了详细阐述,能够为各级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启示。该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着力将抽象的素质教育理论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性书籍。
其他文献
【摘要】用情境任务统领的课堂教学,应从为什么要创设任务、任务是什么、如何创设任务、任务怎么展开、任务完成得怎样等多方面进行反思,以期认清任务的本质,将基于新课改理念的任务型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堂,任务,反思  用“任务群”建构课程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特色之一。“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
孙绍振先生在《论变异》《文学文本解读学》等著作中,提出了“变异论”“非陌生化论”等文本解读理论。“变异”与“非陌生化”是相对立的一对范畴。“变异”是指作品的表现与日常生活有异,即异常,但恰恰就是这种“异常”显示了艺术的奥妙;“非陌生化”就是外在看无异常,一切符合日常生活的表现,作品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深意。“早在《论变异》中,孙先生就指出有一类中国古典诗歌像生活原生态本身一样,无变异地以原始的素朴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努力实现情趣交融;要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情感因素,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走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影响,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从而使其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和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效性,然而从20世纪中叶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差不多六十多年,至今也没有找到高效的讲读课文的方式。其实发达国家母语课程并不采用讲读课文的教学方式,许多国家母语课程是以学语言为主。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母语课程的主体是英语课
《桃花源记》的荒诞不同于干宝志怪小说《搜神记》的虚诞,它是将熟识的人世间挪移到一个错位的时空,以这种错位感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因此,它不是以志怪小说的思维模式描摹事件人物,而更像《庄子》,在形象化情节逻辑中隐喻对于人类存在的抽象思维。这种形象的情节逻辑与抽象思维的交错会产生一种美妙的审美境界。对于读者来说,透过形象的情节逻辑去揣度作者寄寓的抽象思维也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数出学过的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 复习巩固学过的字。初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    课前准备    1 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6只小蜜蜂,分别写上“子、头、长、出、飞、火”6个字;画出3个插有红花的花瓶,分别在上面写上“三画、四画、五画”。  2 看看读读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我会填  1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蜜蜂采
课程属性和阅读过程的特点决定思想教育是语文阅读命题的应有目标。微型小说的体裁特征为阅读命题带来机遇的同时更提升了难度。笔者通过考察2017、2018年中考微型小说阅读命题,发现有些试题在选文思想价值评判上多有疏漏,命题思路、技术和体制亟须调整完善。  一、思想教育:语文阅读命题的应有目标  诊断、反馈、甄别和筛选是中小学各类考试常见的目的,具体到各学段,考试目标自然有所区别。就语文学科来说,鉴于工
“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表明首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是正确、明确、适中的。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预期目的”正确、明确、适中的前提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预期目的”——教学目标。  审视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或目标定位不准,或教学策略
阿来的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被选人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章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为线索,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丽江的山水风光与人文历史。“一滴水”的灵动纯净的叙述视角,卷裹着纳西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谱写了一曲自然、历史、现实完美交融的丽江之歌。  阿来为什么选择以“一滴水”的方式记录浏览丽江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界也进行了讨论。詹丹认为作者拟人化的创作兼具“物对人的超越”和“人
近来,小语研究传出一片呼声——倡简。即语文教学要简单些,不要太繁、太复杂。张庆、支玉恒、薛法根等专家名师都有类似的说法。小语专家们呼吁化繁为简,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种种过火、过繁的做法而开出的药方,这实在是小语界的幸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庆老师的两篇文章:《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语文教学必须倡简》,前者有人称之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八字方针”,足见影响之深远。先生不惜笔墨,以小语专家的敏感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