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学生有秩序地出入教学楼、公寓楼等集体活动场所,不仅对其优良品质的进一步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而且直接反映了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效果,体现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校生1500余人,学生相对较多。由于服务半径大,每天中午在校吃饭的学生达1400余人,每天晚上需要住宿的学生达1000余人,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同时,学校建有一座教学楼、两座公寓楼、一个餐厅,学生集中活动密度较大,从而加重了学校安全管理的负担。
由于地处农村,学生大多住在平房,不习惯走楼梯。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动好闹,又加上学生数量多,在集中放学、活动的时候,学生在上下楼的过程中由于打闹和拥挤出现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学校也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了很多尝试,但是收效不大。
为了杜绝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更好地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出台了“校园行、四规范”活动实施方案,目的是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养成有秩序地在教学楼、公寓楼、餐厅等集体活动场所行走的习惯,从而有效保障学生的活动安全。同时,这项活动的实施,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校安全管理措施
1. 出台明确的行路要求
(1)上操
打下课铃或放学铃后,各班在相应位置站两列纵队。上操时,男、女各站一列;放学时,走读生、住宿生各站一列。下楼时,一个班接着一个班,下楼梯时,一队靠墙走,一队靠楼梯扶手走,中间空出。从东楼梯下的班级从东门口出,从西楼梯下的班级从南门口出。上课间操时,从东门口出来的班级,右拐到东西主路后,靠左边往操场行进;从南门口出的班级,右拐后靠右进入操场。
(2)放学
我校学生周一至周四住宿,这四天放学站队时,一队是住宿生,一队是走读生。从东门口出来的班级,住宿生左拐到宿舍楼,走读生出楼后直行到南北主路东侧后右拐直行到自行车区域;从南门口出的班级,住宿生右拐后靠右进入操场到宿舍,走读生出门后直行到东西主路南侧左拐进入南北主路后右拐到自行车区域。
周五放学时,一队是住宿生,一队是走读生。从东门口出来的班级,住宿生与走读生出楼门后直行到南北主路东侧后右拐直行到自行车区域;从南门口出的班级,住宿生出南楼门口后直行到东西主路南侧右拐进入南北主路后经厕所门口的道路到自行车区域。走读生出南楼门口后直行到东西主路南侧左拐进入南北主路后右拐到自行车区域。在行进过程中要求一名学生紧跟另一名学生,不得推、搡前面的学生,同队学生不得并行,尤其是下楼梯时。
2. 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
学校成立了路队建设工作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团委、政教处、年级组及各班主任担任成员,全面领导路队工作。同时强化各项保障措施,保障路队工作顺利进行。各处室之间积极配合,加大“校园行、四规范”活动的指导力度,并在學生行走的重要节点上安排老师值班,并负责考核。年级组和各班主任要提高认识,明确“校园行、四规范”活动的重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班主任广泛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规范行走的重要意义,并明确行走路线,以保证其规范正确行走。
3. 完善各项检查机制
学校实行日检查、周评比、月讲评制度。日检查是基础管理,周评比是及时反馈,月讲评是强化教育。学生会安排好学生检查小组对各班级的放学行走进行日检查打分,每周一汇总,一周一小循环,一月为一大循环,形成“教育—管理—反馈—提高”的工作模式,使学生的行为最终达到要求。
4. 开展系列配套活动
学校配合“校园行、四规范”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行走的美丽”,最美班级、文明卫士评选等。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有序行走的认识,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
三、结语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仅如此,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学生不断向善好学的重要精神动力。
经过学校的不懈努力,学生活动的时候,不用教师督促,不用同学督查,都能有序、安全地出入。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尤其是学生德育工作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级文明校园”“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
学生有秩序地出入教学楼、公寓楼等集体活动场所,不仅对其优良品质的进一步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而且直接反映了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效果,体现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校生1500余人,学生相对较多。由于服务半径大,每天中午在校吃饭的学生达1400余人,每天晚上需要住宿的学生达1000余人,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同时,学校建有一座教学楼、两座公寓楼、一个餐厅,学生集中活动密度较大,从而加重了学校安全管理的负担。
由于地处农村,学生大多住在平房,不习惯走楼梯。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动好闹,又加上学生数量多,在集中放学、活动的时候,学生在上下楼的过程中由于打闹和拥挤出现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学校也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了很多尝试,但是收效不大。
为了杜绝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更好地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出台了“校园行、四规范”活动实施方案,目的是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养成有秩序地在教学楼、公寓楼、餐厅等集体活动场所行走的习惯,从而有效保障学生的活动安全。同时,这项活动的实施,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校安全管理措施
1. 出台明确的行路要求
(1)上操
打下课铃或放学铃后,各班在相应位置站两列纵队。上操时,男、女各站一列;放学时,走读生、住宿生各站一列。下楼时,一个班接着一个班,下楼梯时,一队靠墙走,一队靠楼梯扶手走,中间空出。从东楼梯下的班级从东门口出,从西楼梯下的班级从南门口出。上课间操时,从东门口出来的班级,右拐到东西主路后,靠左边往操场行进;从南门口出的班级,右拐后靠右进入操场。
(2)放学
我校学生周一至周四住宿,这四天放学站队时,一队是住宿生,一队是走读生。从东门口出来的班级,住宿生左拐到宿舍楼,走读生出楼后直行到南北主路东侧后右拐直行到自行车区域;从南门口出的班级,住宿生右拐后靠右进入操场到宿舍,走读生出门后直行到东西主路南侧左拐进入南北主路后右拐到自行车区域。
周五放学时,一队是住宿生,一队是走读生。从东门口出来的班级,住宿生与走读生出楼门后直行到南北主路东侧后右拐直行到自行车区域;从南门口出的班级,住宿生出南楼门口后直行到东西主路南侧右拐进入南北主路后经厕所门口的道路到自行车区域。走读生出南楼门口后直行到东西主路南侧左拐进入南北主路后右拐到自行车区域。在行进过程中要求一名学生紧跟另一名学生,不得推、搡前面的学生,同队学生不得并行,尤其是下楼梯时。
2. 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
学校成立了路队建设工作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团委、政教处、年级组及各班主任担任成员,全面领导路队工作。同时强化各项保障措施,保障路队工作顺利进行。各处室之间积极配合,加大“校园行、四规范”活动的指导力度,并在學生行走的重要节点上安排老师值班,并负责考核。年级组和各班主任要提高认识,明确“校园行、四规范”活动的重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班主任广泛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规范行走的重要意义,并明确行走路线,以保证其规范正确行走。
3. 完善各项检查机制
学校实行日检查、周评比、月讲评制度。日检查是基础管理,周评比是及时反馈,月讲评是强化教育。学生会安排好学生检查小组对各班级的放学行走进行日检查打分,每周一汇总,一周一小循环,一月为一大循环,形成“教育—管理—反馈—提高”的工作模式,使学生的行为最终达到要求。
4. 开展系列配套活动
学校配合“校园行、四规范”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行走的美丽”,最美班级、文明卫士评选等。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有序行走的认识,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
三、结语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仅如此,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学生不断向善好学的重要精神动力。
经过学校的不懈努力,学生活动的时候,不用教师督促,不用同学督查,都能有序、安全地出入。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尤其是学生德育工作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级文明校园”“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