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日政坛:丑闻之下,领导人的结局不同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中旬,韩国爆发“亲信门”事件,时任总统朴槿惠的亲信崔顺实被揭露利用与总统的特殊关系干涉政治,并向商界施压以获取暴利。丑闻爆发后,韩国各地均爆发大规模示威集会,要求朴槿惠下台,朴槿惠的支持率更跌至个位数。不仅各在野党相继参加“反朴”抗议示威,连执政党内部亦有声音要求朴槿惠退党。12月9日,国会以234票——包括172名在野党议员及62名执政党议员支持,通过“朴槿惠弹劾案”,朴槿惠的总统职权立即停止。2017年3月10日,韩国宪法法院裁定弹劾成立,朴槿惠随即被罢免,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遭弹劾罢免的总统。
  而在韩国的近邻日本,今年2月以来,森友学园“地价门”事件也深刻搅动了日本政治,首相安倍晋三被卷入向一所右翼学校折价出售公共土地的丑闻。这家名为“森友学园”的教育機构以神道教为基础,在大阪开办的塚本幼稚园采用久已被现行教育体制所抛弃的二战前教育方式教育幼童,幼童需向天皇画像鞠躬,随军乐行进,还要背诵日本天皇在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这种遵循极端民粹主义教育理念的学园在战后日本已相当罕见,而在低价购入的国有土地上兴建的小学曾计划命名为“安倍晋三纪念小学”。在该学校的网站上,安倍晋三的夫人安倍昭惠赫然被列为“荣誉校长”。3月23日,森友学园理事长笼池泰典在国会作证时说,安倍首相通过妻子向学校捐款。安倍随即多次否认曾捐款,并公开表示“如果事实证明他或他的妻子参与了售地交易,他将卸任首相和国会议员”。在日本,政府的财政丑闻并不罕见,但这种极右翼的教育方式却令很多日本人震惊。这个丑闻不仅与国有土地不正常买卖有关,更为严重的是,它揭露出一个事实,即一个与首相有关联的幼儿园在向家长儿童传播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言论。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对安倍的政治声望构成了严重的打击,当时有关民调显示,安倍支持率下滑近十个百分点。然而时过境迁,此次丑闻似乎并未对安倍晋三产生致命打击,安倍仍牢牢地掌握首相大权。人们不禁要问,同样严重的丑闻为何在韩日产生出南橘北枳的结果。
  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有所不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妨首先看看韩日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韩国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别由国会、政府、法院行使权力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作为三权之一权,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和三军的统帅,在政府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韩国总统也非常强势,根据韩国《宪法》第八十六条规定,“国务总理经国会同意由总统任命;国务总理辅助总统,行政方面经总统命令统辖行政各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韩国国务总理只是韩国总统领导的政府的“首席部长”而已。因此,韩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以总统个人为核心。总统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均享有绝对的权威。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他(她)的一举一动受到高度的关注,一旦出现丑闻,总统将首当其冲。
  而日本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日本首相不是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由政党提名、国会参众两院议员投票选举产生。一般而言,国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一职。也就是说,只要政党内部首领变了,首相也会跟着变,所以首相任职的时间有时非常短。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赋予首相的权力相对不是很大。虽然安倍晋三的决策体系越来越呈现出“强首相”的执政风格,但仍很难改变“党高政低”“党高官低”以及“内阁主导”的基本决策格局。因此,累及首相的丑闻会对其政治声望造成损害,但在党内没有出现强大反对声音的情况下,首相之位仍可保全。
  此次丑闻事件中,日本自民党高层以及内阁官房长官都公开声称相信安倍首相没有捐款。不仅如此,目前日本的政治生态仍是自民党独大,没有任何在野党有实力取代自民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即使出现严重的丑闻,仍不足以使在野党取而代之。而韩国则完全不同,在2016年4月13日的第20届国会议员选举中,执政党新国家党未能获得国会半数以上的议席,韩国国会呈现出“朝小野大”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有涉总统以及执政党的丑闻都可以被在野党拿来用作夺取政权的工具。“亲信门”事件中,在野党以及执政党内部的“反朴派”合力推动对总统的弹劾,加速了朴槿惠的下台。由此可见,政治体制以及政党分立格局的差异使得两位领导人的命运迥然不同。
  政治文化与现实的妥协程度有所差异
  其实韩日的政治文化中都非常强调“政治家的廉洁”,但时至今日,这个信条仍要与现实进行猛烈地碰撞或妥协。韩国在民主化的进程中经历过“军人执政”,这段“黑暗的历史”成为韩国民众心中的痛。此后“再也不能重蹈专制的覆辙”也逐渐固化在韩国的政治文化中。鉴于总统在韩国政治生活中掌握着庞大的权力,韩国上下对总统有形无形的制约也是强大的。此次“亲信门”事件起初源自媒体的报道,随后立刻引起韩国社会的巨大反映,在排山倒海的群众反对声浪中,总统最终下野。可以看到,对“民主原则”的执着以及领导人应有的“道德自律”已经在韩国被推到了至高的地位。
  而日本自二战结束以来,政治家腐败一直是政坛的痼疾。因腐败丑闻而被迫下台的首相有田中角荣、鸠山由纪夫、菅直人等。“金钱丑闻”与日本政治如影随形。尽管日本政府试图改革政治体制,对诸如政治献金募集等极易诱发腐败的领域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然而,为了自身利益,企业团体依然通过各种渠道变相为政治家提供政治献金。同时,在政党林立的日本,一旦官员丑闻曝光,为了保全其所在政党或派阀,当事人只能引咎辞职以谢罪。长久以来,日本社会对政治腐败问题保持着高度敏感,舆论也对此有强大的约束力。然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社会以及各政党关注的重点并不相同,腐败并不总是优先议题。在当今日本政坛,“安倍经济学”和修宪问题是执政党和在野各党角逐的重点。不仅如此,根据日本政治制度,一旦发生首相更迭,内阁也必须辞职,各部大臣也要更换,这就使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失去了连贯性。以前频繁换相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因此对于近期丑闻的出现,日本社会以及自民党内部都给予了一定的宽容。   2014年10月,安倍内阁爆出三名内阁大臣政治献金的丑闻,但安倍晋三仍然平安涉险。而此次累及安倍的“地价门”事件虽然重创了其个人的政治声望,但并没有危及其首相地位。由此不难看出,腐败问题或将在日本暂时退居其次,这也反映出日本政治文化逐渐向务实和保守方向转型。但不可否认的是,腐败问题仍将是日本政坛的潜在威胁,经过量变的积累,一旦条件成熟,仍会形成新一轮的海啸。
  民众的想法不太一样
  在韩日政治体制中,民意的力量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失去支持率也就意味著领导人政治生命的终结。在韩国,民众高度参与政治生活,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制约总统的力量。其实根据韩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即使总统支持率跌至个位,总统仍然可以保住位子,继续执政。但朴槿惠执政四年以来,经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问题丛生,“劳动制度改革越改越糟”,周边国际环境日趋恶化,半岛危机一触即发。因此“亲信门”丑闻一出现,积蓄已久的火山便迅即爆发出来,一路倾泻,最终把朴槿惠推入铁窗之中。
  反观日本,内阁支持率一直以来都会对首相产生致命的影响。在“55年体制”下,内阁交替通常发生在支持率跌破20%时的铁律已经被历史经验所证实。历届内阁都是以此作为基准来运作政权的。无论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紧盯着内阁支持率,并根据其变化来进行政治部署。2010年,因政治、金钱问题以及普天间基地搬迁等方面的问题,鸠山内阁的支持率急剧下降。就在其内阁支持率跌破20%之际,鸠山首相辞职。可见,内阁支持率是日本政治走向的晴雨表。有鉴于此,安倍晋三自上台以来,一直苦心经营,保持支持率在较高水平上稳定运行。在经历了“地价门”的震荡后,安倍的支持率开始回升,截至2017年5月5日,安倍的支持率已达到60%。在日本放送协会(NHK)的调查中,46%的调查者认为他们支持政府,是因为这届政府政策稳定,好于以前历届政府。虽然公众普遍对此次丑闻表示不满,但这些不满并没有使内阁支持率跌破20%,这也是安倍政府的内外政策带来的结果。
  在内政上,自“安倍经济学”推行以来,日本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自2016年到2017年1~3月第一季度,连续五个季度实现了正增长,同时,失业率创下了22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一些日本专家认为“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已经结束了”。日本国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日本民众而言,最关心的是经济,特别是物价、福利、养老金等涉及民生的问题。日本经济日趋向好,使得民众对安倍内阁的支持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在外交上,目前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升温,日本民众对此忧心忡忡。根据《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的调查,分别有93%和90%的日本受访者感受到了来自半岛的威胁,并支持特朗普政府对平壤强化高压的政策。虽然日本社会对政府应该采取的半岛政策意见分歧较大,但关注度却是日益上升的,这也部分转移了对“地价门”事件的关注。而安倍内阁强化日美同盟以及在朝鲜半岛政策上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日趋保守的民意走向的,因此,他也在外交政策上获得了多数民意的支持。
  丑闻是魔咒
  拿破仑曾经说过:“对那些执掌大权的人们来说,丑闻比错误更致命。”朴槿惠陷入丑闻魔咒,最终被弹劾下台,甚至被捕入狱,韩国提前迎来了新的总统。然而,韩国的政治体制以及政党格局并未因此发生改变,而民意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却在加强,这将是摆在新任总统文在寅面前的挑战。如果经济仍在低迷中前行,民众不能切实感受到生活改善,社会裂痕无法及时弥补,那么,任何一个丑闻的出现都会重挫他的领导地位,甚至使他重蹈朴槿惠的覆辙。而在日本,虽然安倍平安度过这次丑闻困境,但只要日本的政治生态还是以“金权政治”关系为纽带,丑闻也仍将是日本内阁的魔咒。它们会不断被累积起来,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综合而观,近期韩日政坛爆发出的丑闻事件虽然在两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但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在韩日政治中顽强地存在,丑闻这个幽灵仍将在韩国和日本的政坛游荡,随时可能变成一把利剑,破灭领导者的雄心壮志。
其他文献
【英】《经济学人》2017年4月29日~5月5日  不必琢磨温度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含义,北极气候变化的过程已从冰盖的缩减中展现的一清二楚。在過去30年中,北冰洋夏季冰盖最低值已降低50%,其体积减少了75%。按此趋势,2040年夏季的北冰洋将很可能成为不冻水域。  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或许不屑一顾,有人甚至还会感到高兴:不被冰封的北冰洋意味着亚洲太平洋沿岸与欧洲和美洲大西洋沿岸间的航运距离将大为缩短
【美】《科学美国人》2017年10月  近期,环绕月球飞行的日本航天器“月亮女神”号在月球发现了来自地球的氧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地球的地质活动逐渐抹除了早期地球大气层、地表及同一时间形成的陨石存留的研究线索。同时,月球一直被太阳发出的高电荷粒子气流(即太阳风)轰击,但每月都有约五天,月球会被地球磁场遮挡,来自地球的氧离子缓慢流到月球。科学家们认为,“月亮女神”号航天器发现的月球氧离子来自早
8月3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長王毅在新加坡出席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期间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举行双边会见。王毅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处于一个关键节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关系的走向关系到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始终认为,合作是中美唯一正确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对抗必然导致双输,也会损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双方应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磋商,管控分歧
张蕴岭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两国关系可以追溯到很远。据记载,早在中国的汉、唐时代双方就有了较多的交往。但自17世纪初印尼被荷兰占领、先后成为多个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后,与中国的官方关系就疏远了。不过,规模很大且在当地拥有很大影响力的华人族群是连接两国关系的重要人文引线,难以割断。  1950年初,被占领数百年的印尼终于获得独立。独立后的印尼立即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建交后两国曾有过一段时间的
1987年以来,有近40万个、涉及人数超过百万的两岸家庭,成为推动两岸关系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从2003年达到顶峰后,两岸婚姻数量逐年下降,15年间骤降八成,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两岸间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及台当局对陆配的不公正待遇等因素有关。如何减少两岸婚姻中的一些人为因素、让两岸婚姻恢复正常,是值得台当局深思的重要问题之一 。两岸通婚走过四个阶段  两岸通婚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大陆实
位于中国西沙群岛西南端的中建岛。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中美关系持续下行,加之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国内外不断传出类似“美国要轰炸甚至占领中国南海岛礁”的所谓内部消息,中美双方的前沿兵力也都在强化存在和威慑,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纷纷担心,继贸易战和科技战后,“中美会不会爆发军事冲突”?  任何军事冲突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至少,其中一方需要具备与对手进行冲突的意愿和条件。基于理性的判断
世界银行3月14日宣布,世行執行董事会确认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戴维·马尔帕斯成为下届世行行长唯一提名人选。此前,提名人选的时间已于美国东部时间3月14日9时截止。世行当天发表声明说,根据遴选流程,世行执行董事会未来数日将在华盛顿对候选人进行正式面试,预计将在今年4月的春季会议前完成遴选流程。  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1月7日突然宣布提前卸任。世行1月10日发布新行长遴选流程,新行长人选可由
斯里兰卡从8月1日起免除包括中国在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入境签证费用。此政策有效期为六个月。  据斯里兰卡移民局介绍,赴斯游客可以提前上网申请为期30天的免费入境签证。如30天后延长签证,则需缴纳一定费用。关于目前斯里兰卡国内的安全形勢,斯总理维克勒马辛哈表示,所有涉嫌参与4月21日连环爆炸案的犯罪嫌疑人都已被逮捕归案,斯里兰卡如今是一个“安全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是斯里兰卡主要创收来源之
5月27日,奧地利国民议会召开特别会议,通过针对总理库尔茨及其内阁的不信任案。库尔茨成为1945年奥地利第二共和国成立以来首位遭国民议会罢免的总理。此前一天,他领导的中右翼人民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近期震动奥地利政坛的“利益输送”丑闻是导致库尔茨下台的直接原因。5月18日,时任奥地利副总理、自由党主席施特拉赫因涉嫌与俄罗斯富商“利益输送”视频丑闻曝光而被迫辞职。库尔茨随即宣布,结束人民
7月9日~10日,欧盟—西巴尔干(以下简称“西巴”)伦敦峰会如期召开。这是2014年德国倡议启动的五年期“柏林進程”的最后一次年度峰会。前四次峰会分别在柏林、维也纳、巴黎和意大利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举行。此次伦敦峰会确认波兰将担任2019年峰会东道国,这意味着“柏林进程”将开启新的周期。从柏林到伦敦,“柏林进程”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五次峰会将给新的周期留下什么“遗产”?伦敦峰会的焦点和看点  “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