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腰穿针行泪道置管的临床经验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分析改制腰穿针泪道置管术的临床经验。

方法

对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眼科行改制腰穿针联合聚酯线硅胶管倒U形泪道置管术28例、32只眼,其中单纯鼻泪管阻塞9只眼,单纯下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15只眼,泪道阻塞合并轻度泪囊炎症者8只眼;取管后随访0.5~19月,记录手术操作情况,观察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中探通时自觉非阻塞区泪道黏膜损伤或形成可疑假道者7只眼;取管后自觉流泪症状改善且冲洗通畅21只眼(65.6%)。

结论

泪道置管术中,下鼻道充分扩张、避免医源性泪道损伤、熟悉引导针管的位置对手术顺利进行和提高成功率进行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FS200与Ziemer 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在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不同能量的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特点,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石家庄爱尔眼科医院接受LASIK手术治疗近视患者,分为二个组:FS200飞秒激光组(A组)、Ziemer LDV飞秒激光组(B组),术中术后观察随访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S200与Ziemer LDV飞秒激光制瓣
期刊
目的根据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状态,选择不同位置小切口,评价矫正术前散光及术后视力结果。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原州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59例(68只眼)术前角膜散光≥2.0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按照切口位置的不同分为实验组28例(33只眼),切口位于角膜散光最大的径线上;对照组31例(35只眼),切口位于正上方。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和3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患者12例,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15△,麻痹眼侧歪头试验阳性,向麻痹眼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比第一眼位>5△,上方所有注视眼位均上斜,对侧眼上斜肌功能过强。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
期刊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眼底视网膜复位、视力恢复、角膜生物力学及中央厚度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108只眼)患者作为微创组,微创组采用改良式微创小切口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另选40例正常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观察微创组患者术后眼底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改善、角膜生物力学及中央厚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4 h,
期刊
目的探讨Ellman仪在鼻腔泪囊吻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于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就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共43例(43只眼),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21,21只眼)患者采用Ellman仪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对照组(n=22,22只眼)患者采用刀切瓣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6个月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