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语文作为人文素质类通识课,可以在拓展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追求真善美,为教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尽情施展的舞台。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此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张力。以下为一次典型的教学案例。
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开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在课堂上模仿中央电视台开辟了“实话实说”的口才训练项目,通过语言的交锋,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与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参与热情极高。涉及话题常是社会热点及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有一次用了一位美国社会学家的测试题:假如你有一笔钱,你可以有三种选择:用来帮助一位面临辍学的同学,给自己买一台打印机,捐款给非洲难民,你会选择哪一种?学生们有三种较典型的回答:一种是表示自己会尽量压缩不急需的消费需求,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帮助身边这位同学;第二种是说会考虑买一台打印机,然后用它打印一些宣传资料,发动大家捐款给这位同学;第三种是说会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把钱捐给非洲难民,至于身边的同学,相信政府会去关心他的。选择后两种答案的人不在少数。这项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口才得到了训练,而且从这种假设的选择中反映出很多教育层面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反映出时下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
虽然绝大多数高职生具有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道德理念,但一旦需要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时,便在行动上不那么果断,有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对时尚的东西十分敏感,而对生活中沉重的、严肃的东西表现得淡漠与迟钝。比如对生命的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原因主要是高职生独生子女占多数,生活优越,现在家长、中小学应试教育较功利,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简单、流于说教,以致对如何珍视生命,积极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精神境界,到底什么是真、善、美等问题,相当一部分高职生认识迷茫。近年来高职学生性格与心理缺陷的情况愈加突出。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沉迷网吧、恋爱,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包容他人,动辄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既自负自恋又自卑自弃,缺乏内省精神。一方面表现为对生活本质认识的幼稚,另一方面又会激进地用他们粗浅的感性认识化作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人生追求。
2. 特定的学生群体对高职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学生是高考赛场的失利者,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社会上对技术应用型人才价值判断的失衡,他们自卑、敏感,但内心也不乏进取提升的愿望,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却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常常因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而陷入矛盾困厄之中。因此,高职教师首先要充实一些心理知识,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洞察他们的兴趣与需求,倾听他们的诉求,排解他们的困惑,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在进行实话实说的尝试中,我发现高职学生内心的矛盾、困惑、焦虑比他们在中学时代更甚,与同龄的本科生相比他们自我排解矛盾与困惑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他们更渴望交流和关心,一旦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宣泄的舞台,他们就更放松、更投入、更热烈。比如,有一次学生就直截了当地问我这样的问题:你如何看待一见钟情?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你恋爱和家庭生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其次,高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育过程应饱含生命激情,除了以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折服,更应该以健康、向善、求美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敬佩,把自己对生活的正确理解与不懈追求渗透到教学中。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比如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可以挖掘凝聚的科学方法、逻辑思维和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在专业技能训练时可以培养严谨、认真、务实的职业素质。
3. 对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的思考
人文教育更应该是一种人文文化的熏陶,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也是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不深厚,专业结构没有本科院校完善丰富,因此往往缺乏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比如,学校学术氛围不浓厚,校园环境布置缺乏鲜明的人文特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不丰富,人文内容的学生社团不多。其次,办学目标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普遍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严重倾向专业,加上还有大量实习实训时间,绝大多数学校的工科专业不开设或开设极少的人文类课程,像大学语文这样最适宜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基本不开,即使近来一些学校开设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但因为课时少,缺乏专门的教师,缺乏系统的课程开发,学生不够重视(很多学生仅仅为了获得学分),因此教学效果也不明显。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教育人员,从制度、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施。其次,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硬环境如校园布局、景观色彩、绿化美化、建筑物命名等都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吸引师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建设;软环境如成立丰富的学生社团,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在一些传统项目如广播站节目制作、校园宣传语、升旗仪式的讲话等方面也要抓住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避免空话、套话。再次,要重视人文类课程建设。尽量开设必修课,针对生源、专业特点大量开设人文类选修课,开发校本人文教材,加强选修课教学过程控制以保证教学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开设专题人文讲座等。
总之,只有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热心参与,多方位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浓厚的真、善、美的人文氛围熏陶中自觉规范言行,提高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完成健康高尚的人格塑造。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开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在课堂上模仿中央电视台开辟了“实话实说”的口才训练项目,通过语言的交锋,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与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参与热情极高。涉及话题常是社会热点及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有一次用了一位美国社会学家的测试题:假如你有一笔钱,你可以有三种选择:用来帮助一位面临辍学的同学,给自己买一台打印机,捐款给非洲难民,你会选择哪一种?学生们有三种较典型的回答:一种是表示自己会尽量压缩不急需的消费需求,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帮助身边这位同学;第二种是说会考虑买一台打印机,然后用它打印一些宣传资料,发动大家捐款给这位同学;第三种是说会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把钱捐给非洲难民,至于身边的同学,相信政府会去关心他的。选择后两种答案的人不在少数。这项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口才得到了训练,而且从这种假设的选择中反映出很多教育层面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反映出时下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
虽然绝大多数高职生具有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道德理念,但一旦需要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时,便在行动上不那么果断,有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对时尚的东西十分敏感,而对生活中沉重的、严肃的东西表现得淡漠与迟钝。比如对生命的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原因主要是高职生独生子女占多数,生活优越,现在家长、中小学应试教育较功利,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简单、流于说教,以致对如何珍视生命,积极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精神境界,到底什么是真、善、美等问题,相当一部分高职生认识迷茫。近年来高职学生性格与心理缺陷的情况愈加突出。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沉迷网吧、恋爱,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包容他人,动辄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既自负自恋又自卑自弃,缺乏内省精神。一方面表现为对生活本质认识的幼稚,另一方面又会激进地用他们粗浅的感性认识化作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人生追求。
2. 特定的学生群体对高职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学生是高考赛场的失利者,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社会上对技术应用型人才价值判断的失衡,他们自卑、敏感,但内心也不乏进取提升的愿望,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却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常常因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而陷入矛盾困厄之中。因此,高职教师首先要充实一些心理知识,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洞察他们的兴趣与需求,倾听他们的诉求,排解他们的困惑,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在进行实话实说的尝试中,我发现高职学生内心的矛盾、困惑、焦虑比他们在中学时代更甚,与同龄的本科生相比他们自我排解矛盾与困惑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他们更渴望交流和关心,一旦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宣泄的舞台,他们就更放松、更投入、更热烈。比如,有一次学生就直截了当地问我这样的问题:你如何看待一见钟情?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你恋爱和家庭生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其次,高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育过程应饱含生命激情,除了以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折服,更应该以健康、向善、求美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敬佩,把自己对生活的正确理解与不懈追求渗透到教学中。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比如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可以挖掘凝聚的科学方法、逻辑思维和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在专业技能训练时可以培养严谨、认真、务实的职业素质。
3. 对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的思考
人文教育更应该是一种人文文化的熏陶,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也是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不深厚,专业结构没有本科院校完善丰富,因此往往缺乏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比如,学校学术氛围不浓厚,校园环境布置缺乏鲜明的人文特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不丰富,人文内容的学生社团不多。其次,办学目标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普遍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严重倾向专业,加上还有大量实习实训时间,绝大多数学校的工科专业不开设或开设极少的人文类课程,像大学语文这样最适宜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基本不开,即使近来一些学校开设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但因为课时少,缺乏专门的教师,缺乏系统的课程开发,学生不够重视(很多学生仅仅为了获得学分),因此教学效果也不明显。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教育人员,从制度、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施。其次,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硬环境如校园布局、景观色彩、绿化美化、建筑物命名等都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吸引师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建设;软环境如成立丰富的学生社团,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在一些传统项目如广播站节目制作、校园宣传语、升旗仪式的讲话等方面也要抓住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避免空话、套话。再次,要重视人文类课程建设。尽量开设必修课,针对生源、专业特点大量开设人文类选修课,开发校本人文教材,加强选修课教学过程控制以保证教学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开设专题人文讲座等。
总之,只有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热心参与,多方位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浓厚的真、善、美的人文氛围熏陶中自觉规范言行,提高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完成健康高尚的人格塑造。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