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原有认知上的精彩概念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swc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彩观念的诞生是由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斯提出的教育理论概念。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会不断产生新的,独特的,更精彩的观念,这个精彩观念不断诞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智力和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基于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观念之上,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
  案例1:你认为冬天地球离太阳较近,还是夏天地球离太阳较近,为什么?
  答:我认为夏天地球离太阳较近,这就导致地球在夏天接收到较多的阳光照射,因而我们觉得较热。(提示:实际上正好相反,太阳离地球最远的一天是7月4日左右,离地球最近的一天是1月4日左右。)
  案例2:敲打长、中、短三根铁钉,你听到的声音是怎样的?
  答:我们敲击大铁钉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有点粗,有点响的声音;敲中铁钉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就是中音,较一般的声音;敲小铁钉的时候,发出比较清脆,美妙好听的声音。(提示:这个实验目的是让同学们知道声音有高低之分,而同学们并没有说出“高低”这两个字,难道学生说错了吗?)
  案例3:用强光手电筒照射鸡蛋的外壳,你观察到了什么?
  答:我发现鸡蛋壳的里面有一个小白点,我想它是鸡蛋的眼睛!(提示:小白点是发育成小鸡的胚盘,简称胚。)
  以上的案例,都发生在科学课堂上,不难发现,学生总能找到一种阐述自己观点的说法,或许这些说法不属于成人世界里的标准答案,但这却是孩子们的一种自我理解的最好方式。
  如何让学生诞生精彩的观点呢?教师除了创设暗含精彩观念的情境之外,笔者认为还要善于抓住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这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的原有观念是“错误的”,例如案例1;二是学生的原有观念是“误解的”,例如案例2和案例3。“错误的”和“误解的”,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错误的观念是与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相悖的;而误解的观念是指学生对一些科学概念的错误说法,但他们的解释和理解却是合理的。
  当原有观念出现“错误”或“误解”时,正是抓住精彩观念诞生的最好时机,也是学生智慧闪光的瞬间,课堂的价值正体现于此。对于学生原有观念是“错误的”,可以采取“融错法”策略,采取的手段就是“唱反调”,创设情境,反面引入,让学生的原有错误认知与学习主题观点不断产生矛盾火花。这种方法常常能引起学生的质疑,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不但让课堂具有创造性,同时引导学生寻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而对于学生原有观念是“误解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受生活经验及推理能力的限制,他们说得科学概念很多是错误的。这是小学生“误解”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之一。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社会、家庭环境和经历不同,家长的文化修养各异,他们带进教室的“误解”也是五花八门,带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所以就更要求教师花大功夫去“挖掘”。教师在每个单元开始时,要认真做好“诊断性评估”,主动地去了解学生在这个单元中会存在哪些“误解”,这是防止和纠正误解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词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可能他们选用的词语掩盖了一个很好的观念,例如学生把鸡蛋的胚称呼为“眼睛”,但“眼睛”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观念,因为他们实在不懂这是什么,只是联想到这个白点有点像眼睛,所以把它叫为“眼睛”,而我们要做的是尊重他们的年龄规律和特点,尽力将“眼睛”这个措辞与“胚”这个科学概念建立联结。再如在《听听声音》这节课,敲打长、中、短三根铁钉,学生描述听到的声音不是用“高、低”这个科学概念,而是用自己特有的儿童语言描述,如粗、沉重、中音、清脆等这些词语,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原有观念,为进一步诞生更精彩的观念,教师需建立“原有观念”和“现有观念”的联结关系,如声音“粗”——声音“低”、声音“清脆”——声音“高”,声音的“高低”概念就如此转化。
  教育者不必过于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究竟掌握了什么,因为是否掌握知识概念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更重要的是教育者是否让学习者体验到了精彩观念诞生的思維过程。
  责任编辑 韦英哲
其他文献
"全人教育"萌芽于古代,受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在小原国芳的教育实践探索推动下,于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形成一股思潮,多国学者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理
写作心理研究告诉我们: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写作时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并不出现于眼前,赖以转化的物质基础其实就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留在人脑中的表象(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可见,表象是写作中双重转化的基础。没有表象,“意”和“文”只是无源之水。因此,表象储存的质量如何与写作质量直接相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无论是在课堂上应用微课,还是课后的翻转课堂,微课在提高化学教学效率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一、利用微课翻转课堂,让学生的课后复习变得轻松而高效  高中是学生自学能力提升的一个很好的阶段,除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之外,课后自主复习变得尤为关键。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
观察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来源,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教学中应该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这已被广大化学教师所接受,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其中观察能力是基础,记忆能力是前提,实验操作能力是工具,思维能力是核心。以下就自己在新课标下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肤浅见解。  一、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义  化
TiAl基合金的优点是密度低、比强度高、刚度大、抗裂纹稳定性好,耐热可达900℃~1000℃,Ti-Al的强力共价键可保证它有高的扩散激活能,从而能在900℃以下阻止蠕变过程的发展.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