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内容,如何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想谈一点拙见。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假设的意识处于休眠状态,学生创新型思维没有得到训练,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吐故纳新,大胆地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二、落实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是营造问题情景的人,是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在探究式学习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在这个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它讲究师生的平等相处、课堂的自然和谐、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应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发现问题发表见解的权利。让学生的问题从熟知的材料中,通过探究发现出来。进而探索出答案。
2 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好的问题情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能点燃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可是我们在教学中。根本没有让学生发现问题,通常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文意,寻找隐藏的答案,最后教师订正答案。整个过程学生好像在问题中学习,其实学生仍被现有的问题所限制,思维空间狭窄,答案死板。如果我们巧设问题情景,然后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而不是已有的问题中自主探究,就有别样的效果。例如:上《看云识天气》一文,我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成语故事给学生讲了一下。设置诸葛亮为何借东风的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学习课文,回答诸葛亮是人还是神?其根据是什么?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发现天气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云的变化是天气变化的先兆,有的学生发现诸葛亮借东风是因为他有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的天气预报有时为何会有不准的问题:有的学生还提出如何征服天气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阔。探究热情得到了激发。
3 让学生自己验证答案
学生通常发现问题是从间接知识中发现的,而问题的大胆假设光靠间接的获取知识是不够的,学生需要直接经验的验证,这时教师就应提供学生探究问题的场所。如教《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时,有些同学不相信一个光盘能容下那么多书的内容,我就让他们看光盘版的四大名著。让他们自己来验证答案。总之,课堂里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学习探究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的学习资源。给学生一个探索知识的场所,让他们去搜集事实材料,证实他们的假设和观点。
4 热情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他们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为此我们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应以诚恳的态度、民主的思想,去激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探究,在老师的长期期待中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把握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特征,理顺阅读训练中“知识——能力——创新”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其总体特征。即:主体性、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这一特征呢?
1 在阅读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必须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式的微笑。去促进他们探究学习。其次,教师应从参考书中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而不要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感受。
2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内容。有人认为只要有教师问。学生答。就是探究式学习。其实这种问答式教学并不是探究式学习方式中的“问题”呈现,它没有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是教师把问题设计好。让学生以判断的形式作答。还有一种就是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材料找到问题答案。这些都是教师在越俎代庖。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动,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谈不上让学生发现问题。
3 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人会问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中,教师不是没事干了吗?其实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去学习,指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探寻答案。而学生则是在学中发问。在疑问中去查资料、去验证、去创新。
四、科学的评价
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有利于一个人终身学习和终身探索习惯的养成,我们在评价这种学习方式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去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看课堂的热闹,重要的是看探究的氛围是否适宜所学内容;看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是否根据文本,通过探究,由已知领域的信息迁移到未知的想象空间:看老师在促进学生学习中角色是否到位: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创新的思维是否开启。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假设的意识处于休眠状态,学生创新型思维没有得到训练,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吐故纳新,大胆地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二、落实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是营造问题情景的人,是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在探究式学习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在这个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它讲究师生的平等相处、课堂的自然和谐、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应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发现问题发表见解的权利。让学生的问题从熟知的材料中,通过探究发现出来。进而探索出答案。
2 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好的问题情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能点燃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可是我们在教学中。根本没有让学生发现问题,通常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文意,寻找隐藏的答案,最后教师订正答案。整个过程学生好像在问题中学习,其实学生仍被现有的问题所限制,思维空间狭窄,答案死板。如果我们巧设问题情景,然后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而不是已有的问题中自主探究,就有别样的效果。例如:上《看云识天气》一文,我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成语故事给学生讲了一下。设置诸葛亮为何借东风的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学习课文,回答诸葛亮是人还是神?其根据是什么?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发现天气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云的变化是天气变化的先兆,有的学生发现诸葛亮借东风是因为他有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的天气预报有时为何会有不准的问题:有的学生还提出如何征服天气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阔。探究热情得到了激发。
3 让学生自己验证答案
学生通常发现问题是从间接知识中发现的,而问题的大胆假设光靠间接的获取知识是不够的,学生需要直接经验的验证,这时教师就应提供学生探究问题的场所。如教《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时,有些同学不相信一个光盘能容下那么多书的内容,我就让他们看光盘版的四大名著。让他们自己来验证答案。总之,课堂里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学习探究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的学习资源。给学生一个探索知识的场所,让他们去搜集事实材料,证实他们的假设和观点。
4 热情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他们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为此我们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应以诚恳的态度、民主的思想,去激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探究,在老师的长期期待中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把握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特征,理顺阅读训练中“知识——能力——创新”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其总体特征。即:主体性、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这一特征呢?
1 在阅读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必须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式的微笑。去促进他们探究学习。其次,教师应从参考书中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而不要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感受。
2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内容。有人认为只要有教师问。学生答。就是探究式学习。其实这种问答式教学并不是探究式学习方式中的“问题”呈现,它没有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是教师把问题设计好。让学生以判断的形式作答。还有一种就是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材料找到问题答案。这些都是教师在越俎代庖。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动,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谈不上让学生发现问题。
3 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人会问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中,教师不是没事干了吗?其实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去学习,指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探寻答案。而学生则是在学中发问。在疑问中去查资料、去验证、去创新。
四、科学的评价
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有利于一个人终身学习和终身探索习惯的养成,我们在评价这种学习方式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去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看课堂的热闹,重要的是看探究的氛围是否适宜所学内容;看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是否根据文本,通过探究,由已知领域的信息迁移到未知的想象空间:看老师在促进学生学习中角色是否到位: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创新的思维是否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