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因爱情而改变,他是你最爱的人吗?你们相爱会有好的结局吗?发送姓名(男)配姓名(女),如郭靖配黄蓉,联通用户发送到×××,移动用户发送到×××,就可以知道你们爱情的结局,千万不要错过哦。”“动动拇指,发发短信,大奖就是您的了。”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电视台频频播出砸金蛋、解姓名、帮格格找阿哥之类的节目,瞄准一些观众好奇、侥幸、迷信的心理,诱骗他们发手机短信。而这些节目不管内容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贵,最便宜的是每条1元,最贵的达每条5元。
对于目前一些电视台频频播出的类似“游戏”“测字”节目,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这实质上是一种“短信诱骗”行为,应当出台刚性措施刹住这股歪风。更令专家忧心的是:一旦电视“博彩式”短信弥漫成风,深入万家亿户的电视机将成为隐身版的“老虎机”,后果更不堪设想!
担忧:全民短信博彩成风
“猜一个字谜就花了12元!”河南郑州的甄先生告诉记者,他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不久前,甄先生看到一卫视频道在播放一个现场直播的猜字谜游戏。主持人说,猜出这个字,就可以获得一部高档手机。观众可拨打指定的热线告诉主持人答案。这个电话每分钟要2元,还不包括通话费。甄先生很快就猜出这个字,他想2元花费也不大,于是就按电视屏幕下方显示的联系方式,拨打了节目组的电话。
让甄先生预料不到的是,电话接通后,这个热线先是自我介绍了一下,然后是一长篇对游戏规则的重新说明,接着是告诉用户参与号码……还没有进入正题,就用去了3分钟时间。总算进入正题之后,甄先生却发现,这个电话怎么也不能接通现场。眼看着电视屏幕上主持人一直在说怎么没有人打进来,可自己的电话却一直提示:“您没有抢线成功,请重新拨打再次参与。”甄先生真是窝火极了。他放下电话时,已花了12元的话费。
其实,有着相同遭遇的并非甄先生一个人,在互动电视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电话互动、短信互动比比皆是,特别是电视短信互动几乎充斥了上至央视,下至县级电视台的所有节目。
电视人嗅到了双赢的机会
镜头切回2002年2月,央视、中国移动合作推出“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短信互动,这项开创性的业务为央视赢得了100万元人民币。
从那以后,幸运52、梦想中国、开心词典……央视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加入了观众参与、短信支持的内容,进而拉动了一场庞大的国内手机短信消费潮,其结果让许多电视人嗅到了双赢机会:手机短信的参与,不仅让电视节目赢得了人气,更赢得了大量财气——单纯一条短信固然价低,但积少成多的总额,却堪与大手笔的广告收入媲美。
一夜间,其他电视台也纷纷效仿,电视短信在荧屏蔚然成风。一位在某网站从事短信工作的孙女土透露,如今电视台都是把短信互动业务承包给一些网站或专业公司,目前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约合作的网站和公司有三四百家之多,每家公司都有一个代号。而许多短信服务提供商(SP)也把目光转向了电视台和电台的互动节目,他们纷纷和这些节目合作,开辟现场热线,设置巨额奖品,吸引观众、听众来拨打热线,以此来获得高额收入。
互动热情被轮番大奖诱惑
现在除了选秀综艺节目大量使用外,一些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电视剧栏目等也开始“邀请”观众发送短信参与“新闻讨论”或“剧情讨论”等。
某地卫视“指上谈剧”邀观众发短信即有机会赢得港澳行;给某地卫视《武林风》节目发短信即可当场参加抽取800元现金大奖。更有直接请观众“发短信赢大奖”:如某地卫视《猜猜奖品在谁身上》,画面中三个卡通版老头中只有一人身上藏了金元宝,每一轮发短信猜中元宝所藏的观众,即有机会赢取每一轮分别赠出的MP3、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奖品。特别是在2006年世界杯比赛转播期间,每天有1万元现金大奖一名,还有其他价值不等的奖品。有的电视台甚至日日有大奖,月月有大奖,这大大激发了观众参与的热情。面对如此之多的奖品和如此之高的奖金,观众不免产生碰碰运气的念头,在投机心理的支配下,参与了类似于博彩的电视短信互动节目。正是在这种诱惑的驱使下,广大观众积极参与,催生了电视短信互动盈利的市场。
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利益空间,很多电视台为吸引观众参与进来,互动题目不但十分简单,有时甚至不顾社会效益,以他人的不幸为卖点而赚取观众参与。
众多竞猜内容令良知惊诧
令社会震惊的是,某电视台在2004年6月11日一挡新闻栏目中,就以中国在巴基斯坦遇难工人的人数作为竞猜的题目,引起了众多有良知的观众的不满。
同年9月6日,一家电视台的“今日关注”栏目在关于别斯兰人质危机的报道中,又滚动播出了一条有奖竞猜题: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移动用户请发至××××;联通用户请发至××××。简直同前者如出一辙。
还有不少电视台题目之简单简直就是在贬低观众的人格,把观众当成白痴或弱智了。如某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在讲解天气情况时,顺便讲到了某电影摄制组在某地拍摄电影《×××》时,遇到了大风天气而影响拍摄,这本无可厚非,让观众在了解天气情况时也能了解一些相关的资讯。可气的是接下来主持人这样推销起了短信:“刚才提到的什么影片在拍摄时遇到了大风天气,编辑短信发送答案到××××,即有机会成为幸运观众……”此类白痴型的短信问题在电视节目中还就是屡见不鲜!
“短信中奖风”在荧屏愈刮愈猛,让许多人不免担忧———
这样的短信性质与虚拟的电子彩票无异。专家指出,从社会意义来说,少数人博彩影响不大,但全民博彩成风,就易失控成灾。国内有一种被禁的游戏机叫“老虎机”,吃钱容易吐钱难,一般须有专门的场所供玩。而令专家忧心的是:一旦电视“博彩式”短信蔚然成风,深入万家亿户的电视机将成为“老虎机”的隐身版,后果将更不堪设想!
迷阵:短信互动陷阱重重
电视短信互动节目,是由电信运营商、SP(短信服务商)和电视节目制作方三家联营的结果。据业内人士透露,运营商收益相对固定,约占15%,电视节目制作方和SP再瓜分剩余的利润,一般前者拿大头。电视台如果成立自己的SP,就可以直接和运营商两家分割收益了,如央视就有自己的SP——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所以央视短信收入的比例更高。据统计,2006年手机用户已超过4亿,这是一个巨大的短信市场。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激增,短信互动业务市场势必会膨胀。
品种多门槛低,点单薄利滚动
记者从业内获悉,电视节目短信互动的形式大致有这么几类:短信定制,如奥运快报、世界杯快讯等,按包月收费;投票评选,评最喜欢的演员、最喜欢的歌曲等等;话题讨论,观众可通过短信对节目发表想法,主持人挑选部分短信内容进行讨论;点歌点剧,一些晚会、剧场根据观众点播票数安排节目;在线聊天,观众间、观众与演员间可通过短信交流;有奖竞猜,这类竞赛的问题答案一般都很简单,有的甚至是“看节目、发短信、赢大奖”,连“猜”都省了;还有就是现场报名了,观众通过短信报名参加现场录制、现场答题等活动。每条短信的收费标准从0.2元到2元不等,最普遍的是每条一元。包月收费,低则几元,高则可达20元。不要小看每条一元、每月十几元的信息资费,省级电视台每月收入在300万元以上,市级电视台每月收入也在30万元以上。
模糊资费信息,不断回复套钱
电视短信互动业务的膨胀也引发了各类不合理收费。据中国消费者在线维权中心记载,2007年2月1日至21日的20天内,中心共收到各类投诉400条,其中由“短信互动”引发的投诉达80条,已成为中国消费者在线维权中心的投诉大户。
中国消费者在线维权中心主任刘秀向记者介绍,该中心接到投诉最多的是互坳信息的收费标准,很多电视台有意屏蔽或模糊有关资费信息。一些消费者以为每条短信都按正常的0.1元收费,等到打出话费单才知道是每条一元,而且收、发短信都是一样的计费。如北京市的郭先生参加春晚“最喜爱节目评选”,发出一条信息后,几天内不断收到付费的回复信息,被扣除话费十几元。
针对这种模糊资费信息、不断回复信息套钱的做法,法律界人士指出,手机用户在付费发信息的同时已经完成了消费行为,系统反复回复违反了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协会认为,此举违反消费者公平消费权以及未与用户达成协商一致,不得擅自改变约定的收费方式、资费标准,擅自增加或变相增加收费项目和服务项目方面的相关规定。消费者一定要保留短信,向消协投诉,由消协联系相关运营商和SP用户,如果相关情况属实,一个月内可退还多收费用。
巧设消费陷阱,订制易退订难
可以说,报价模糊是各种“消费陷阱”的组成部分,设置“消费陷阱”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是订制陷阱、费用关联、退订陷阱等。
订制陷阱:受众按要求发送一条短信参与一次,却实际上订制了短信的包月服务,被收取包月费用。王先生曾经给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发了条短信,没想到却为此花费了8元钱。王先生说,自从他给那个电视节目发了短信后,每周都会收到提醒收看该节目的短信。到月底王先生查了一下话费,发现这些短信竟然收了8元钱。王先生查询得知,这是他订了该节目的包月短信,这些短信由一家公司提供,如果他不取消,以后每月都要缴8元。
费用关联:受众所发短信订制的服务不单是参与电视节目,还关联着其他服务,服务商按多种服务一并收费。前面提到的王先生从来不炒股,也从没收到过专家荐股的短信,可话费单上竟然还有2元钱的专家荐股费,也是同一家公司提供的。
退订陷阱:就是消费者投诉很高的“订制容易退订难”的现象,不小心订制了某种短信服务,却不知道如何撤销这种订制。譬如去年某电视台传出消息,以短信量决定当年一项全国瞩目的选秀冠军时,全国关注这一节目的“粉丝”便疯狂发送短信,不仅用自己的手机发,还借人家的手机发。而令不少用户更头疼的则是这短信是定制容易退订难。根据短信提示,用户只要发送0000(联通)或0000(移动)到特服号,就能取消定制服务。可发送完毕后,回复短信并没有显示已退订,用户还得继续收到服务商发来的收费短信。当用户直接拨打服务热线退订服务时,才发现原来光发0000是无法取消服务的,必须另发一条才行。
很多电视互动短信参与者不但对“短信陷阱”深恶痛绝,还对中奖信息持怀疑态度。
有细心的观众观察,某市级电视台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有数台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或者手机被送出,SP公司在奖品上就投入了几万甚至十几万元,这样下来一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投入,加上电视台的广告投入,赢利有没有可能?电视台会做赔本买卖吗?
其次是中奖号码。电视媒体为保护个人隐私,多数中奖的手机号都是隐去中间四位的,但是谁来监督其真实性呢,如果随机编排一些中奖的手机尾号在电视上滚动,作为消费者谁能了解究竟有没有人真的中奖呢?
第三,中奖信息播放藏“猫腻”。有观众发现,电视台播放中奖信息根本不是在直播,而是录像播出,所以可以判断,整个在电视上播出的这段互动游戏,解说和显示的中奖信息是录像的,加上游戏整体都是事先制作好的。
质疑“法律擦边球”还荧屏清静
电视节目,有一个大家互动机会,本没有什么不好,如果把这个靠“送钱”做为目的的“互动”作为节目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打法律擦边球,巧玩变相赌博?
江西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广坦言,电视短信互动竞猜与新闻伦理存在着严重冲突,这种经营行为违背了我国新闻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违背了以社会效益为重的准则,污染了社会风气,侵犯了受众参与的权利,违背了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他认为,媒体真正的互动应该以提高节目的质量为目的,以沟通和交流节目相关的信息为主要内容。但目前电视节目开展的短信互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它实际上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短信业务。综观目前的电视互动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种全民投机的氛围。电视短信互动节目的参与者大都向往着栏目设置的奖金和奖品,这种投机心理可能会引发观众生活态度的改变和人生观的扭曲。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电视短信互动业务都已蔓延到一些社教类节目中,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不言而喻。因为热衷参加短信竞猜的青少年其投机的心理一般超过常人,现在一些中小学生热衷于买彩票,有奖竞猜恐怕也是其中诱因之一。
因此,说短信有奖竞猜是一种变相的彩票并不为过。发短信的观众每发一条短信花去一元钱,就等于买了一张彩票,如果与电视台设立的数字吻合,就等于中奖,如果不吻合,那么这一元钱就归电视台、服务商和电信部门所有。
法律界人士分析指出,这种有奖短信打了一个“法律擦边球”,虽然从性质上讲,发短信赢大奖具有与买彩票一样的单纯投机性,但是却又难以明确界定这种行为是否构成变相赌博。
出台绝杀措施,收效并非显著
如何建立一套规范的短信资费标准尤其是公益短信资费标准、互动短信的操作流程如何确立、政府机构、活动举办方、移动运营商们又该承担怎样的角色等等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信息产业部2006年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短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专项活动。针对通信业务经营中存在的价格欺诈行为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是短信息服务收费和资费行为,从明码标价、信息订购、计费流程、收费方式、资费争议处理等方面对信息服务提供商和相关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进行规范,严肃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并特别加大了对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参与的互动类短信业务的规范和查处力度。
针对一些中小学生热衷于短信竞猜的情况,国家广电总局曾发出《进一步加强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对有奖竞猜类少儿节目作了规定,强调注意正确引导,防止刺激少年儿童的投机心理。
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虽也纷纷出台过措施加强管理。联通出台了四大绝杀:一是建立黑名单,终止合作关系;二是不定期短信提示;三是定制过程二次确认;四是发送举报信息可获话费奖励。移动则有四记重拳:一是短信定制改为包月或点播;二是开通梦网短信需确认;三是“沉默用户”不再被收费;四是定制与否可先免费使用一个月。然而,面对有奖短信发出的“法律擦边球”,接招的收效并非显著。
为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中国消费者协会不久前发布消费提示:订阅信息要先弄清服务条款和收费方式;信息服务商在请求确认信息中没有收费标准,可视为未履行“明码标价”明示义务的违规行为,消费者可向电信等行政主管部门申诉;掌握退订方法,进行一次性退订或选择退订,也可通过移动通信企业的客服电话强制退订;消费者可依最新《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首问负责”原则,当投诉有关信息费或服务质量问题,在15日内未确定责任时,可要求移动企业退费。
“两会”代表委员热盼《短信法》
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电视短信互动的违规,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据此提出议案,要求刹住“短信诱骗”之风,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刚性措施。一是广电、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出台规定,明确哪些内容可以播,哪些内容不能播,不能留“模糊地带”。同时,要求所有的电视台都禁播虚假广告,营造一个公正、公平、有序的广告市场。二是一旦有媒体触到“高压线”,就要坚决追究,决不含糊。
短信互动是文化娱乐的,之初仅是商家逐利的“小玩耍”,然而在人口亿计的中国市场被无穷放大后,竟迅速膨化成一个不可小视的巨大蛋糕,影响非同一般。难怪一些有前瞻眼光的人大代表疾呼,尽快制定和出台《短信法》,建议对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被迫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短信广告公司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人大代表周晓光建议,要对手机短信息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手机短信息应包含文字、图片、声音等不同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应包括通过手机、网络、特定设备等各种手段。同时,对于个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医药档案、职业情况等信息,都应给予高度的法律保护。对于有意散播他人个人信息或以此牟取利益的,应给予刑事处罚。有关专家指出,在当前短信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的形势下,唯有进一步加大对电视传播短信互动的监管力度,才能够有效遏制住不良短信的传播和泛滥。
不要让中国的电视节目被短信互动给毁了,还社会一个清静,还电视一个清静吧!
编辑:曹参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电视台频频播出砸金蛋、解姓名、帮格格找阿哥之类的节目,瞄准一些观众好奇、侥幸、迷信的心理,诱骗他们发手机短信。而这些节目不管内容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贵,最便宜的是每条1元,最贵的达每条5元。
对于目前一些电视台频频播出的类似“游戏”“测字”节目,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这实质上是一种“短信诱骗”行为,应当出台刚性措施刹住这股歪风。更令专家忧心的是:一旦电视“博彩式”短信弥漫成风,深入万家亿户的电视机将成为隐身版的“老虎机”,后果更不堪设想!
担忧:全民短信博彩成风
“猜一个字谜就花了12元!”河南郑州的甄先生告诉记者,他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不久前,甄先生看到一卫视频道在播放一个现场直播的猜字谜游戏。主持人说,猜出这个字,就可以获得一部高档手机。观众可拨打指定的热线告诉主持人答案。这个电话每分钟要2元,还不包括通话费。甄先生很快就猜出这个字,他想2元花费也不大,于是就按电视屏幕下方显示的联系方式,拨打了节目组的电话。
让甄先生预料不到的是,电话接通后,这个热线先是自我介绍了一下,然后是一长篇对游戏规则的重新说明,接着是告诉用户参与号码……还没有进入正题,就用去了3分钟时间。总算进入正题之后,甄先生却发现,这个电话怎么也不能接通现场。眼看着电视屏幕上主持人一直在说怎么没有人打进来,可自己的电话却一直提示:“您没有抢线成功,请重新拨打再次参与。”甄先生真是窝火极了。他放下电话时,已花了12元的话费。
其实,有着相同遭遇的并非甄先生一个人,在互动电视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电话互动、短信互动比比皆是,特别是电视短信互动几乎充斥了上至央视,下至县级电视台的所有节目。
电视人嗅到了双赢的机会
镜头切回2002年2月,央视、中国移动合作推出“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短信互动,这项开创性的业务为央视赢得了100万元人民币。
从那以后,幸运52、梦想中国、开心词典……央视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加入了观众参与、短信支持的内容,进而拉动了一场庞大的国内手机短信消费潮,其结果让许多电视人嗅到了双赢机会:手机短信的参与,不仅让电视节目赢得了人气,更赢得了大量财气——单纯一条短信固然价低,但积少成多的总额,却堪与大手笔的广告收入媲美。
一夜间,其他电视台也纷纷效仿,电视短信在荧屏蔚然成风。一位在某网站从事短信工作的孙女土透露,如今电视台都是把短信互动业务承包给一些网站或专业公司,目前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约合作的网站和公司有三四百家之多,每家公司都有一个代号。而许多短信服务提供商(SP)也把目光转向了电视台和电台的互动节目,他们纷纷和这些节目合作,开辟现场热线,设置巨额奖品,吸引观众、听众来拨打热线,以此来获得高额收入。
互动热情被轮番大奖诱惑
现在除了选秀综艺节目大量使用外,一些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电视剧栏目等也开始“邀请”观众发送短信参与“新闻讨论”或“剧情讨论”等。
某地卫视“指上谈剧”邀观众发短信即有机会赢得港澳行;给某地卫视《武林风》节目发短信即可当场参加抽取800元现金大奖。更有直接请观众“发短信赢大奖”:如某地卫视《猜猜奖品在谁身上》,画面中三个卡通版老头中只有一人身上藏了金元宝,每一轮发短信猜中元宝所藏的观众,即有机会赢取每一轮分别赠出的MP3、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奖品。特别是在2006年世界杯比赛转播期间,每天有1万元现金大奖一名,还有其他价值不等的奖品。有的电视台甚至日日有大奖,月月有大奖,这大大激发了观众参与的热情。面对如此之多的奖品和如此之高的奖金,观众不免产生碰碰运气的念头,在投机心理的支配下,参与了类似于博彩的电视短信互动节目。正是在这种诱惑的驱使下,广大观众积极参与,催生了电视短信互动盈利的市场。
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利益空间,很多电视台为吸引观众参与进来,互动题目不但十分简单,有时甚至不顾社会效益,以他人的不幸为卖点而赚取观众参与。
众多竞猜内容令良知惊诧
令社会震惊的是,某电视台在2004年6月11日一挡新闻栏目中,就以中国在巴基斯坦遇难工人的人数作为竞猜的题目,引起了众多有良知的观众的不满。
同年9月6日,一家电视台的“今日关注”栏目在关于别斯兰人质危机的报道中,又滚动播出了一条有奖竞猜题: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移动用户请发至××××;联通用户请发至××××。简直同前者如出一辙。
还有不少电视台题目之简单简直就是在贬低观众的人格,把观众当成白痴或弱智了。如某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在讲解天气情况时,顺便讲到了某电影摄制组在某地拍摄电影《×××》时,遇到了大风天气而影响拍摄,这本无可厚非,让观众在了解天气情况时也能了解一些相关的资讯。可气的是接下来主持人这样推销起了短信:“刚才提到的什么影片在拍摄时遇到了大风天气,编辑短信发送答案到××××,即有机会成为幸运观众……”此类白痴型的短信问题在电视节目中还就是屡见不鲜!
“短信中奖风”在荧屏愈刮愈猛,让许多人不免担忧———
这样的短信性质与虚拟的电子彩票无异。专家指出,从社会意义来说,少数人博彩影响不大,但全民博彩成风,就易失控成灾。国内有一种被禁的游戏机叫“老虎机”,吃钱容易吐钱难,一般须有专门的场所供玩。而令专家忧心的是:一旦电视“博彩式”短信蔚然成风,深入万家亿户的电视机将成为“老虎机”的隐身版,后果将更不堪设想!
迷阵:短信互动陷阱重重
电视短信互动节目,是由电信运营商、SP(短信服务商)和电视节目制作方三家联营的结果。据业内人士透露,运营商收益相对固定,约占15%,电视节目制作方和SP再瓜分剩余的利润,一般前者拿大头。电视台如果成立自己的SP,就可以直接和运营商两家分割收益了,如央视就有自己的SP——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所以央视短信收入的比例更高。据统计,2006年手机用户已超过4亿,这是一个巨大的短信市场。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激增,短信互动业务市场势必会膨胀。
品种多门槛低,点单薄利滚动
记者从业内获悉,电视节目短信互动的形式大致有这么几类:短信定制,如奥运快报、世界杯快讯等,按包月收费;投票评选,评最喜欢的演员、最喜欢的歌曲等等;话题讨论,观众可通过短信对节目发表想法,主持人挑选部分短信内容进行讨论;点歌点剧,一些晚会、剧场根据观众点播票数安排节目;在线聊天,观众间、观众与演员间可通过短信交流;有奖竞猜,这类竞赛的问题答案一般都很简单,有的甚至是“看节目、发短信、赢大奖”,连“猜”都省了;还有就是现场报名了,观众通过短信报名参加现场录制、现场答题等活动。每条短信的收费标准从0.2元到2元不等,最普遍的是每条一元。包月收费,低则几元,高则可达20元。不要小看每条一元、每月十几元的信息资费,省级电视台每月收入在300万元以上,市级电视台每月收入也在30万元以上。
模糊资费信息,不断回复套钱
电视短信互动业务的膨胀也引发了各类不合理收费。据中国消费者在线维权中心记载,2007年2月1日至21日的20天内,中心共收到各类投诉400条,其中由“短信互动”引发的投诉达80条,已成为中国消费者在线维权中心的投诉大户。
中国消费者在线维权中心主任刘秀向记者介绍,该中心接到投诉最多的是互坳信息的收费标准,很多电视台有意屏蔽或模糊有关资费信息。一些消费者以为每条短信都按正常的0.1元收费,等到打出话费单才知道是每条一元,而且收、发短信都是一样的计费。如北京市的郭先生参加春晚“最喜爱节目评选”,发出一条信息后,几天内不断收到付费的回复信息,被扣除话费十几元。
针对这种模糊资费信息、不断回复信息套钱的做法,法律界人士指出,手机用户在付费发信息的同时已经完成了消费行为,系统反复回复违反了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协会认为,此举违反消费者公平消费权以及未与用户达成协商一致,不得擅自改变约定的收费方式、资费标准,擅自增加或变相增加收费项目和服务项目方面的相关规定。消费者一定要保留短信,向消协投诉,由消协联系相关运营商和SP用户,如果相关情况属实,一个月内可退还多收费用。
巧设消费陷阱,订制易退订难
可以说,报价模糊是各种“消费陷阱”的组成部分,设置“消费陷阱”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是订制陷阱、费用关联、退订陷阱等。
订制陷阱:受众按要求发送一条短信参与一次,却实际上订制了短信的包月服务,被收取包月费用。王先生曾经给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发了条短信,没想到却为此花费了8元钱。王先生说,自从他给那个电视节目发了短信后,每周都会收到提醒收看该节目的短信。到月底王先生查了一下话费,发现这些短信竟然收了8元钱。王先生查询得知,这是他订了该节目的包月短信,这些短信由一家公司提供,如果他不取消,以后每月都要缴8元。
费用关联:受众所发短信订制的服务不单是参与电视节目,还关联着其他服务,服务商按多种服务一并收费。前面提到的王先生从来不炒股,也从没收到过专家荐股的短信,可话费单上竟然还有2元钱的专家荐股费,也是同一家公司提供的。
退订陷阱:就是消费者投诉很高的“订制容易退订难”的现象,不小心订制了某种短信服务,却不知道如何撤销这种订制。譬如去年某电视台传出消息,以短信量决定当年一项全国瞩目的选秀冠军时,全国关注这一节目的“粉丝”便疯狂发送短信,不仅用自己的手机发,还借人家的手机发。而令不少用户更头疼的则是这短信是定制容易退订难。根据短信提示,用户只要发送0000(联通)或0000(移动)到特服号,就能取消定制服务。可发送完毕后,回复短信并没有显示已退订,用户还得继续收到服务商发来的收费短信。当用户直接拨打服务热线退订服务时,才发现原来光发0000是无法取消服务的,必须另发一条才行。
很多电视互动短信参与者不但对“短信陷阱”深恶痛绝,还对中奖信息持怀疑态度。
有细心的观众观察,某市级电视台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有数台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或者手机被送出,SP公司在奖品上就投入了几万甚至十几万元,这样下来一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投入,加上电视台的广告投入,赢利有没有可能?电视台会做赔本买卖吗?
其次是中奖号码。电视媒体为保护个人隐私,多数中奖的手机号都是隐去中间四位的,但是谁来监督其真实性呢,如果随机编排一些中奖的手机尾号在电视上滚动,作为消费者谁能了解究竟有没有人真的中奖呢?
第三,中奖信息播放藏“猫腻”。有观众发现,电视台播放中奖信息根本不是在直播,而是录像播出,所以可以判断,整个在电视上播出的这段互动游戏,解说和显示的中奖信息是录像的,加上游戏整体都是事先制作好的。
质疑“法律擦边球”还荧屏清静
电视节目,有一个大家互动机会,本没有什么不好,如果把这个靠“送钱”做为目的的“互动”作为节目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打法律擦边球,巧玩变相赌博?
江西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广坦言,电视短信互动竞猜与新闻伦理存在着严重冲突,这种经营行为违背了我国新闻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违背了以社会效益为重的准则,污染了社会风气,侵犯了受众参与的权利,违背了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他认为,媒体真正的互动应该以提高节目的质量为目的,以沟通和交流节目相关的信息为主要内容。但目前电视节目开展的短信互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它实际上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短信业务。综观目前的电视互动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种全民投机的氛围。电视短信互动节目的参与者大都向往着栏目设置的奖金和奖品,这种投机心理可能会引发观众生活态度的改变和人生观的扭曲。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电视短信互动业务都已蔓延到一些社教类节目中,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不言而喻。因为热衷参加短信竞猜的青少年其投机的心理一般超过常人,现在一些中小学生热衷于买彩票,有奖竞猜恐怕也是其中诱因之一。
因此,说短信有奖竞猜是一种变相的彩票并不为过。发短信的观众每发一条短信花去一元钱,就等于买了一张彩票,如果与电视台设立的数字吻合,就等于中奖,如果不吻合,那么这一元钱就归电视台、服务商和电信部门所有。
法律界人士分析指出,这种有奖短信打了一个“法律擦边球”,虽然从性质上讲,发短信赢大奖具有与买彩票一样的单纯投机性,但是却又难以明确界定这种行为是否构成变相赌博。
出台绝杀措施,收效并非显著
如何建立一套规范的短信资费标准尤其是公益短信资费标准、互动短信的操作流程如何确立、政府机构、活动举办方、移动运营商们又该承担怎样的角色等等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信息产业部2006年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短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专项活动。针对通信业务经营中存在的价格欺诈行为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是短信息服务收费和资费行为,从明码标价、信息订购、计费流程、收费方式、资费争议处理等方面对信息服务提供商和相关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进行规范,严肃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并特别加大了对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参与的互动类短信业务的规范和查处力度。
针对一些中小学生热衷于短信竞猜的情况,国家广电总局曾发出《进一步加强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对有奖竞猜类少儿节目作了规定,强调注意正确引导,防止刺激少年儿童的投机心理。
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虽也纷纷出台过措施加强管理。联通出台了四大绝杀:一是建立黑名单,终止合作关系;二是不定期短信提示;三是定制过程二次确认;四是发送举报信息可获话费奖励。移动则有四记重拳:一是短信定制改为包月或点播;二是开通梦网短信需确认;三是“沉默用户”不再被收费;四是定制与否可先免费使用一个月。然而,面对有奖短信发出的“法律擦边球”,接招的收效并非显著。
为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中国消费者协会不久前发布消费提示:订阅信息要先弄清服务条款和收费方式;信息服务商在请求确认信息中没有收费标准,可视为未履行“明码标价”明示义务的违规行为,消费者可向电信等行政主管部门申诉;掌握退订方法,进行一次性退订或选择退订,也可通过移动通信企业的客服电话强制退订;消费者可依最新《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首问负责”原则,当投诉有关信息费或服务质量问题,在15日内未确定责任时,可要求移动企业退费。
“两会”代表委员热盼《短信法》
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电视短信互动的违规,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据此提出议案,要求刹住“短信诱骗”之风,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刚性措施。一是广电、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出台规定,明确哪些内容可以播,哪些内容不能播,不能留“模糊地带”。同时,要求所有的电视台都禁播虚假广告,营造一个公正、公平、有序的广告市场。二是一旦有媒体触到“高压线”,就要坚决追究,决不含糊。
短信互动是文化娱乐的,之初仅是商家逐利的“小玩耍”,然而在人口亿计的中国市场被无穷放大后,竟迅速膨化成一个不可小视的巨大蛋糕,影响非同一般。难怪一些有前瞻眼光的人大代表疾呼,尽快制定和出台《短信法》,建议对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被迫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短信广告公司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人大代表周晓光建议,要对手机短信息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手机短信息应包含文字、图片、声音等不同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应包括通过手机、网络、特定设备等各种手段。同时,对于个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医药档案、职业情况等信息,都应给予高度的法律保护。对于有意散播他人个人信息或以此牟取利益的,应给予刑事处罚。有关专家指出,在当前短信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的形势下,唯有进一步加大对电视传播短信互动的监管力度,才能够有效遏制住不良短信的传播和泛滥。
不要让中国的电视节目被短信互动给毁了,还社会一个清静,还电视一个清静吧!
编辑: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