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脑皮质的分区免疫调节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jun6422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小鼠脑皮质部份切除后的免疫应答能力变化。左侧脑皮质部份切除后,脾细胞的ConA反应性,NK细胞毒及IL-2产生能力均明显受抑;反之右侧皮质部份切除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同时伴有脑内5-羟色胺浓度的升高。进一步试验表明ConA诱导的星形细胞上清具有促进T细胞分裂原反应效应;淋巴因子亦可促进星形细胞的DNA合成。简单讨论了上述发现的意义。

其他文献
用抗HFRSV的10株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了国内各疫区从不同来源分离的35株HFRSV,证明它们的抗原性有很多差异,至少存在有9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群、型和株特异性的)。分析结果表明,HFRSV抗原性的差异主要与各疫区的传染源不同有关。
期刊
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引进了六株抗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McAb,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我国某些EHF病毒株进行了抗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美国CDC的6个McAb检查7株EHFV,安徽陈株及四川216株在反应型和滴度上均与76-118原型株者相同;76-118株、江苏A9株和陕西81-14A株相互之间在反应型和滴度上均有差异,然而这些分离物似乎仍属不同型的野鼠型毒株;河南家鼠型R22株可与76-1
本文报告了乙脑减毒株的获得过程及其某些规律。首先从强毒株SA14中分离出对小白鼠皮下致死力及繁殖力高低不同的H和L克隆株;然后将H、L毒株于HKC每18小时传代,二毒株先后丧失了对小白鼠皮下致死力,脑内毒力分别降低3~4个对数以上;在此基础上,再应用定向和连续蚀斑选择法分离出减毒株H84SP13和L51P11。其生物学性质为:(1)均系乙脑病毒。(2)HK-TCID50:H84SP13为7.0~8
采用微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IgM固相法,检测101例出血热病人血清中的IgM抗体,其中有99例阳性,本方法比免疫荧光试验敏感性高:抗体滴度较高,阳性检出率稍高。用加热法,2-ME破坏IgM及阻断试验证明特异性好。本方法简便,敏感,安全、经济,可以在疫区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小鼠经感染亚致死量流感病毒(FM1)后,肺巨噬细胞吞噬、杀菌及胞内吞噬体-溶酶体融合功能明显降低,感染后第7天最为严重,然后逐渐恢复,第14或17天趋近正常水平。此结果表明,FM1对小鼠肺巨噬细胞功能有一时性抑制作用。本文认为这可能是流感易继发细菌性肺炎的机制之一。实验显示胞内杀菌活性与吞噬体-溶酶体融合能力的变化规律呈密切负相关(r=-0.97),从而表明吞噬体-溶酶体融合抑制率可以作为反映单核
期刊
期刊
本文提出一种简便、快速、经济且重复率较高的提取、纯化大质粒的方法,摸索了质粒提纯的有关条件,系统地对其进行了讨论。并利用该方法提纯小肠结肠炎耶氏菌VW抗原质粒DNA pVYEO15pVYEO29(70±0.3kb),对它们进行EcoRI、BamHI、Bg1I、PstI、HindⅢ等五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酶切片段分子量测定,进而对Hessemann(1983)等的结论加以讨论。
小鼠经胃接种空肠弯曲菌CJ-S131,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处死。按不同肠段,用CFU法得到了各肠段的粘附指数(AI)曲线,结果提示CJ-S131有粘附于小鼠肠粘膜、在其内定居的能力,并经扫描电镜观察证实。哺乳组各肠段和断乳组有相似的AI曲线和AI梯度(结肠>回肠>空肠)。AI在感染后24小时最高。哺乳组AI高于断乳组。在回肠,AI受感染时间和哺乳两因素的交互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部位、时间、哺乳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