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竹梅双亲壶”的造型探究及创作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艺术历史悠久,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明、清以来更受到文人雅士的竞相追捧,不仅成为了闲暇时惬意品茶的生活必需品,更成为了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品。紫砂艺术讲究形神合一,其往往以丰富的造型及深刻的内涵见长。师法自然盛行不衰,以自然万物为原形进行艺术创作,成就了紫砂器三大造型之一的花塑器。而在紫砂花塑器中,以竹、梅为题材的作品自古以来不可胜数,经典造型广为流传。在现代紫砂花塑器的创作中,竹、梅题材入壶的方式较以前更灵活,造型更多变。将竹、梅融入一壶正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思路。“竹梅双亲壶”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构思并加以探索发挥,最终创作而成。
  关键词 紫砂;竹梅双亲壶;造型探究
  紫砂壶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手工艺术品,因茶而生。作为茶器,毋庸置疑其实用性是根本。一把紫砂壶若丧失了实用功能,即使有艺术观赏性,也不再属于紫砂壶的范畴了。
  除了作为基础的实用性之外,同时具有艺术性也是紫砂壶千百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所在。同一块紫砂泥通过不同的紫砂艺人的艺术塑造,它的艺术价值往往是天壤之别。我们可以说艺术价值是形而上的、抽象的、充满象征意味的;但同样也可以说艺术价值是辩证的、具体的、纯粹的。一把好壶,在内行藏家眼中从线条到造型无不能克尽其妙,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从最初的紫砂作品来看,紫砂艺人经自己的巧手把天地万物的精华再塑在紫砂壶上,正如频繁入壶的竹、梅,千百年来以其婀娜多姿的身段,流露出令人迷醉的丰富美感。
  1 紫砂“竹”造型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竹文化亦由来已久。竹位 “岁寒三友”及“四君子”之列,是一种精神上的图腾,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竹虽无牡丹富丽,无松柏伟岸,无桃李娇艳,但爱竹的宋代大文豪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虚怀若谷的美德,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竹主题入壶,也有一段较长的历史。确切有资料可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阳羡茗陶录》上的记载“竹节之清,清贞莫比”。嘉庆年间女艺人杨凤年的“杨氏竹段”为后世所称道。其稍后的邵大亨,观摩束竹所制的“龙头一捆竹”名垂史册,称一代宗师。清末民初,冯桂林以设计制作“五竹壶”为人称道。可以说在紫砂艺术的漫漫历史长河里,以竹为主题设计创作出的造型不可胜数,其中如“竹鼓壶”、“竹鼎壶”等不下数十种造型堪称经典。
  2 紫砂“梅”造型探究
  梅与竹同列 “岁寒三友”,尤以“民族之魂”的美名为国人珍爱。在适宜的环境下,梅可活千年。它苍劲古雅,为众芳之表率;映雪冲寒,自古就被雅士赋予了高洁孤傲的人格。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超越了花卉的范畴,而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种精神,并通过诗词曲赋等各种艺术形式抒发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
  先天下春而春,梅文化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蕴含着国人的精神风貌及其对人生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国人咏其风韵独胜、吟其形神俱清、赞其标格秀雅、颂其节操持重,精神和物质上的丰富表达汇聚成了底蕴深邃的中国传统梅文化。
  梅在紫砂造型艺术中的塑造与运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传统紫砂艺术经典造型之一的“梅桩壶”,就是以梅为题材的紫砂艺术造型。根据记载它由清代康熙年间紫砂宗师陈鸣远所作,壶身刻“居三友中、占百花上,鸣远”行书款,款下盖“鸣远”篆书阳文方印,历来为后人模仿。另外,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梅题材紫砂作品,如“梅扁壶”、“合梅壶”等,还有很多。
  3 紫砂“竹梅”造型的融合创作
  紫砂壶是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实用是基本,艺术是追求。它常常把玩于文人之手,因此对其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要把玩舒适。所以在设计紫砂艺术造型时,必须要求做到形巧而工精:形巧即构思新奇巧妙,形象不落俗套,形神兼备,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工精即工艺娴熟精到,造型塑造理趣兼备。一款优秀的紫砂作品不仅要有美学价值,要有人文价值,还要耐人赏玩。
  竹与梅均位列“岁寒三友”和“四君子”,都象征了高洁正直、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虽然其形象存在着差异,但精神品质却是相通的。竹、梅在造型上,更在精神上通过彼此的融合而升华,“竹梅”也是这样,这是此类作品成败的关键。笔者自设计“竹梅双亲壶”(见图1)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竹梅”既是民族精神的“双亲”,也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双清”。无论是“双亲”还是“双清”,竹与梅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竹梅双亲壶”的造型塑造上,竹与梅深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壶盖是梅枝,壶嘴是竹节,而壶把亦竹亦梅,将竹、梅自然地统一在一个造型里。竹、梅形象栩栩如生,竹中有梅,梅上有竹,给人以内心的熏陶与感悟。
  4 结 语
  竹与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紧密关联,有着同样高雅的气质以及坚韧的脊梁,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的写照。以竹、梅为题材设计造型,各具特点而殊途同归。通过“竹梅双亲壶”对紫砂竹、梅造型艺术的探究,为今后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竹、梅题材作品积累了经验。
其他文献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采取统计学方法,将热障涂层(TBCs)中孔隙和裂纹引起的局部密度和弹性模量起伏用空间自相关函数及某些统计参数来描述,借助极值搜索法对连续随机介质模型进行
研究了混合稀土(RE)对45钢热浸镀铝镀层微观组织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5钢热浸镀铝镀层由外层的Al层和内层的过渡层组成,过渡层与基体呈锯齿状冶金结合。当RE加入量不
在漫长的紫砂壶艺史上,花塑器最早出现.国家博物馆藏目前存世最古老也最完整的紫砂花塑器“树瘿壶”,人称“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紫砂鼻祖供春的“树瘿壶”以古
采用低温氨气等离子法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分别在室温和微波固化条件下将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成型,制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原子力显微图像分析表明,对碳
87.武汉:香菜圆子    南方的丸子在不南不北的武汉过油一炸就叫圆子,而香菜圆子在许多年里都和藕圆子、豆腐圆子并称为穷人家的三宝,因为它们看上去金黄松脆与肉圆子一无二致,直到入了口才见真招,所以特别能给穷人家争脸。不过金玉其外的联想毕竟使它们难登大雅之堂。今天,物质的丰富自不必说,宴席间倒很有点“食肉者鄙”的味道,香菜圆子和其他的素食圆子兄弟就此合了素食、健康食品的潮流,成为新宠。    88.
紫 砂壶的独创性是推动紫砂壶艺向前发展的力量,这种具有美感、前所未有 的风格,将在发展中渐渐得到茶客们的认同,反过来会影响到一代紫砂艺人的创作 思路,这就是紫砂艺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