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艺术历史悠久,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明、清以来更受到文人雅士的竞相追捧,不仅成为了闲暇时惬意品茶的生活必需品,更成为了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品。紫砂艺术讲究形神合一,其往往以丰富的造型及深刻的内涵见长。师法自然盛行不衰,以自然万物为原形进行艺术创作,成就了紫砂器三大造型之一的花塑器。而在紫砂花塑器中,以竹、梅为题材的作品自古以来不可胜数,经典造型广为流传。在现代紫砂花塑器的创作中,竹、梅题材入壶的方式较以前更灵活,造型更多变。将竹、梅融入一壶正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思路。“竹梅双亲壶”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构思并加以探索发挥,最终创作而成。
关键词 紫砂;竹梅双亲壶;造型探究
紫砂壶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手工艺术品,因茶而生。作为茶器,毋庸置疑其实用性是根本。一把紫砂壶若丧失了实用功能,即使有艺术观赏性,也不再属于紫砂壶的范畴了。
除了作为基础的实用性之外,同时具有艺术性也是紫砂壶千百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所在。同一块紫砂泥通过不同的紫砂艺人的艺术塑造,它的艺术价值往往是天壤之别。我们可以说艺术价值是形而上的、抽象的、充满象征意味的;但同样也可以说艺术价值是辩证的、具体的、纯粹的。一把好壶,在内行藏家眼中从线条到造型无不能克尽其妙,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从最初的紫砂作品来看,紫砂艺人经自己的巧手把天地万物的精华再塑在紫砂壶上,正如频繁入壶的竹、梅,千百年来以其婀娜多姿的身段,流露出令人迷醉的丰富美感。
1 紫砂“竹”造型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竹文化亦由来已久。竹位 “岁寒三友”及“四君子”之列,是一种精神上的图腾,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竹虽无牡丹富丽,无松柏伟岸,无桃李娇艳,但爱竹的宋代大文豪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虚怀若谷的美德,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竹主题入壶,也有一段较长的历史。确切有资料可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阳羡茗陶录》上的记载“竹节之清,清贞莫比”。嘉庆年间女艺人杨凤年的“杨氏竹段”为后世所称道。其稍后的邵大亨,观摩束竹所制的“龙头一捆竹”名垂史册,称一代宗师。清末民初,冯桂林以设计制作“五竹壶”为人称道。可以说在紫砂艺术的漫漫历史长河里,以竹为主题设计创作出的造型不可胜数,其中如“竹鼓壶”、“竹鼎壶”等不下数十种造型堪称经典。
2 紫砂“梅”造型探究
梅与竹同列 “岁寒三友”,尤以“民族之魂”的美名为国人珍爱。在适宜的环境下,梅可活千年。它苍劲古雅,为众芳之表率;映雪冲寒,自古就被雅士赋予了高洁孤傲的人格。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超越了花卉的范畴,而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种精神,并通过诗词曲赋等各种艺术形式抒发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
先天下春而春,梅文化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蕴含着国人的精神风貌及其对人生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国人咏其风韵独胜、吟其形神俱清、赞其标格秀雅、颂其节操持重,精神和物质上的丰富表达汇聚成了底蕴深邃的中国传统梅文化。
梅在紫砂造型艺术中的塑造与运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传统紫砂艺术经典造型之一的“梅桩壶”,就是以梅为题材的紫砂艺术造型。根据记载它由清代康熙年间紫砂宗师陈鸣远所作,壶身刻“居三友中、占百花上,鸣远”行书款,款下盖“鸣远”篆书阳文方印,历来为后人模仿。另外,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梅题材紫砂作品,如“梅扁壶”、“合梅壶”等,还有很多。
3 紫砂“竹梅”造型的融合创作
紫砂壶是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实用是基本,艺术是追求。它常常把玩于文人之手,因此对其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要把玩舒适。所以在设计紫砂艺术造型时,必须要求做到形巧而工精:形巧即构思新奇巧妙,形象不落俗套,形神兼备,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工精即工艺娴熟精到,造型塑造理趣兼备。一款优秀的紫砂作品不仅要有美学价值,要有人文价值,还要耐人赏玩。
竹与梅均位列“岁寒三友”和“四君子”,都象征了高洁正直、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虽然其形象存在着差异,但精神品质却是相通的。竹、梅在造型上,更在精神上通过彼此的融合而升华,“竹梅”也是这样,这是此类作品成败的关键。笔者自设计“竹梅双亲壶”(见图1)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竹梅”既是民族精神的“双亲”,也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双清”。无论是“双亲”还是“双清”,竹与梅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竹梅双亲壶”的造型塑造上,竹与梅深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壶盖是梅枝,壶嘴是竹节,而壶把亦竹亦梅,将竹、梅自然地统一在一个造型里。竹、梅形象栩栩如生,竹中有梅,梅上有竹,给人以内心的熏陶与感悟。
4 结 语
竹与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紧密关联,有着同样高雅的气质以及坚韧的脊梁,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的写照。以竹、梅为题材设计造型,各具特点而殊途同归。通过“竹梅双亲壶”对紫砂竹、梅造型艺术的探究,为今后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竹、梅题材作品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紫砂;竹梅双亲壶;造型探究
紫砂壶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手工艺术品,因茶而生。作为茶器,毋庸置疑其实用性是根本。一把紫砂壶若丧失了实用功能,即使有艺术观赏性,也不再属于紫砂壶的范畴了。
除了作为基础的实用性之外,同时具有艺术性也是紫砂壶千百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所在。同一块紫砂泥通过不同的紫砂艺人的艺术塑造,它的艺术价值往往是天壤之别。我们可以说艺术价值是形而上的、抽象的、充满象征意味的;但同样也可以说艺术价值是辩证的、具体的、纯粹的。一把好壶,在内行藏家眼中从线条到造型无不能克尽其妙,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从最初的紫砂作品来看,紫砂艺人经自己的巧手把天地万物的精华再塑在紫砂壶上,正如频繁入壶的竹、梅,千百年来以其婀娜多姿的身段,流露出令人迷醉的丰富美感。
1 紫砂“竹”造型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竹文化亦由来已久。竹位 “岁寒三友”及“四君子”之列,是一种精神上的图腾,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竹虽无牡丹富丽,无松柏伟岸,无桃李娇艳,但爱竹的宋代大文豪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虚怀若谷的美德,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竹主题入壶,也有一段较长的历史。确切有资料可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阳羡茗陶录》上的记载“竹节之清,清贞莫比”。嘉庆年间女艺人杨凤年的“杨氏竹段”为后世所称道。其稍后的邵大亨,观摩束竹所制的“龙头一捆竹”名垂史册,称一代宗师。清末民初,冯桂林以设计制作“五竹壶”为人称道。可以说在紫砂艺术的漫漫历史长河里,以竹为主题设计创作出的造型不可胜数,其中如“竹鼓壶”、“竹鼎壶”等不下数十种造型堪称经典。
2 紫砂“梅”造型探究
梅与竹同列 “岁寒三友”,尤以“民族之魂”的美名为国人珍爱。在适宜的环境下,梅可活千年。它苍劲古雅,为众芳之表率;映雪冲寒,自古就被雅士赋予了高洁孤傲的人格。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超越了花卉的范畴,而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种精神,并通过诗词曲赋等各种艺术形式抒发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
先天下春而春,梅文化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蕴含着国人的精神风貌及其对人生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国人咏其风韵独胜、吟其形神俱清、赞其标格秀雅、颂其节操持重,精神和物质上的丰富表达汇聚成了底蕴深邃的中国传统梅文化。
梅在紫砂造型艺术中的塑造与运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传统紫砂艺术经典造型之一的“梅桩壶”,就是以梅为题材的紫砂艺术造型。根据记载它由清代康熙年间紫砂宗师陈鸣远所作,壶身刻“居三友中、占百花上,鸣远”行书款,款下盖“鸣远”篆书阳文方印,历来为后人模仿。另外,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梅题材紫砂作品,如“梅扁壶”、“合梅壶”等,还有很多。
3 紫砂“竹梅”造型的融合创作
紫砂壶是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实用是基本,艺术是追求。它常常把玩于文人之手,因此对其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要把玩舒适。所以在设计紫砂艺术造型时,必须要求做到形巧而工精:形巧即构思新奇巧妙,形象不落俗套,形神兼备,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工精即工艺娴熟精到,造型塑造理趣兼备。一款优秀的紫砂作品不仅要有美学价值,要有人文价值,还要耐人赏玩。
竹与梅均位列“岁寒三友”和“四君子”,都象征了高洁正直、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虽然其形象存在着差异,但精神品质却是相通的。竹、梅在造型上,更在精神上通过彼此的融合而升华,“竹梅”也是这样,这是此类作品成败的关键。笔者自设计“竹梅双亲壶”(见图1)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竹梅”既是民族精神的“双亲”,也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双清”。无论是“双亲”还是“双清”,竹与梅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竹梅双亲壶”的造型塑造上,竹与梅深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壶盖是梅枝,壶嘴是竹节,而壶把亦竹亦梅,将竹、梅自然地统一在一个造型里。竹、梅形象栩栩如生,竹中有梅,梅上有竹,给人以内心的熏陶与感悟。
4 结 语
竹与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紧密关联,有着同样高雅的气质以及坚韧的脊梁,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的写照。以竹、梅为题材设计造型,各具特点而殊途同归。通过“竹梅双亲壶”对紫砂竹、梅造型艺术的探究,为今后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竹、梅题材作品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