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想,无论教学改革怎样进行,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会变。语文要教给学生的,最终还是那四个字:听、说、读、写。而这四项能力的归结点是“写作”。可以说,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写作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难度最大、最难找到“抓手”的问题。关于写作,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究。人们总结出很多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就个人而言,我也一直在不断钻研,博采众长。于是,多年的语文一线教学经验让我总结出了一条不可动摇的结论,那就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万法之首是:让“兴趣”先行。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缺乏兴趣,就是缺乏热情。没有热情,就没有创造。对于写作来讲,兴趣无疑是写作链条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觉得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这六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成六个梯度,借此引领学生在浓浓的兴趣的陪伴下快乐地写作。
一.文学感染,诱发写作欲望
中学生充满激情,他们容易激动,更容易受感动。所以,可以从此处入手,利用这一点。如,向他们介绍经典的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让他们感动于文字的美,用此感染他们;用优美的语调诵读古典诗文,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用富含深情的话语介绍散文,行云流水,以美且畅的气势感染学生;给学生讲一些中外著名的小说,特别是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作品,让他们在浓浓的兴趣中学会欣赏。这样多次练习,学生们就会受到文学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在他们跃跃欲试的情况下进行第二个环节。
二.压低起点,尝试点滴成功
学生们固有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照顾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取得进步,就应该降低起点,起步不要太高。在学生受到文学感染,有了写作欲望、想要自我展示的时候,交给他们一个比较容易完成的题目要求,让他们尝试到点滴的成功。在有了成就感的同时,就会进而多一层探究感,学生自己都会觉得——我还有潜力,我还能提高,我可以写得更好。因此,可以说,这种点滴成功,是他们求发展、求进步、求成功的催化剂。
三.增强信心,探究写作方法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学生初尝成功的滋味后,会很喜悦、很兴奋。但是,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你还可以做得更加好。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让学生建立十分牢靠的写作自信心。这时候再告知他们还有方法会使你获得更大进步。他们便会对“方法”十分感兴趣。在这个时候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会自主地揣摩思考,探究意识增强,也会产生强烈的自信心。他们主动了,效果自然理想。
四.理清思路,学习理论知识
最重要的理论知识,一定要在学生思路清晰时进行讲解。学生将学习热情凝聚起来,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才既容易理解,又能产生许多意外收获。如,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源于“兴趣”,也回归于“兴趣”。学生的写作思维在这一环节中变得系统化、条理化,是对思路科学的整理和规范。
五.鼓励竞争,形成比赛机制
竞争可以使学生有紧迫感、危机感,可以发掘出学生的潜在能量。还可以避免中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的心理特点。因此,可以适当使用比赛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学生们通过科学的方式获得了写作技巧之后,都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此时,一定要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在班级内部形成竞争,在写作比赛中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这既是学生写作兴趣强度的展现,又是对写作兴趣的巩固和更进一步的培养。例如,让他们写写身边的人,写班内的同学、写自己的老师,比一比谁写得逼真,比一比谁写得有新意。
六.求索创新,补充新鲜元素
學生的思维是积极活跃的,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让兴趣持久,还要进行双向的求索创新。一方面是教师要求索创新。即深入研究方法,“活法活用”,用全新的互动形式上作文课,并补充个人思想元素,使作文课声、情、文并茂;另一方面是学生要求索创新,即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让他们有自我创造的空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梯度进行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做好记录,积累好过程性材料,而后,面对学生,做好阶段性总结工作。在阶段性总结的时候,甄选整合手中材料,然后设计并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例如,与学生一起制作班级作品集、片段写作大比拼等等。可以说,如果为学生搭设好这样六个梯度,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不会掉队,每个学生都会很欣喜,每个学生都会惊讶于自己的进步。其实,一切作文活动都必须在培养兴趣的前提下才可以有效完成。是兴趣推动了作文研究的步伐,也让我总结出了以上这样一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作文教学的探究,我们教师也可以从这六个梯度入手,触类旁通。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一.文学感染,诱发写作欲望
中学生充满激情,他们容易激动,更容易受感动。所以,可以从此处入手,利用这一点。如,向他们介绍经典的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让他们感动于文字的美,用此感染他们;用优美的语调诵读古典诗文,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用富含深情的话语介绍散文,行云流水,以美且畅的气势感染学生;给学生讲一些中外著名的小说,特别是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作品,让他们在浓浓的兴趣中学会欣赏。这样多次练习,学生们就会受到文学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在他们跃跃欲试的情况下进行第二个环节。
二.压低起点,尝试点滴成功
学生们固有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照顾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取得进步,就应该降低起点,起步不要太高。在学生受到文学感染,有了写作欲望、想要自我展示的时候,交给他们一个比较容易完成的题目要求,让他们尝试到点滴的成功。在有了成就感的同时,就会进而多一层探究感,学生自己都会觉得——我还有潜力,我还能提高,我可以写得更好。因此,可以说,这种点滴成功,是他们求发展、求进步、求成功的催化剂。
三.增强信心,探究写作方法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学生初尝成功的滋味后,会很喜悦、很兴奋。但是,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你还可以做得更加好。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让学生建立十分牢靠的写作自信心。这时候再告知他们还有方法会使你获得更大进步。他们便会对“方法”十分感兴趣。在这个时候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会自主地揣摩思考,探究意识增强,也会产生强烈的自信心。他们主动了,效果自然理想。
四.理清思路,学习理论知识
最重要的理论知识,一定要在学生思路清晰时进行讲解。学生将学习热情凝聚起来,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才既容易理解,又能产生许多意外收获。如,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源于“兴趣”,也回归于“兴趣”。学生的写作思维在这一环节中变得系统化、条理化,是对思路科学的整理和规范。
五.鼓励竞争,形成比赛机制
竞争可以使学生有紧迫感、危机感,可以发掘出学生的潜在能量。还可以避免中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的心理特点。因此,可以适当使用比赛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学生们通过科学的方式获得了写作技巧之后,都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此时,一定要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在班级内部形成竞争,在写作比赛中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这既是学生写作兴趣强度的展现,又是对写作兴趣的巩固和更进一步的培养。例如,让他们写写身边的人,写班内的同学、写自己的老师,比一比谁写得逼真,比一比谁写得有新意。
六.求索创新,补充新鲜元素
學生的思维是积极活跃的,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让兴趣持久,还要进行双向的求索创新。一方面是教师要求索创新。即深入研究方法,“活法活用”,用全新的互动形式上作文课,并补充个人思想元素,使作文课声、情、文并茂;另一方面是学生要求索创新,即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让他们有自我创造的空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梯度进行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做好记录,积累好过程性材料,而后,面对学生,做好阶段性总结工作。在阶段性总结的时候,甄选整合手中材料,然后设计并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例如,与学生一起制作班级作品集、片段写作大比拼等等。可以说,如果为学生搭设好这样六个梯度,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不会掉队,每个学生都会很欣喜,每个学生都会惊讶于自己的进步。其实,一切作文活动都必须在培养兴趣的前提下才可以有效完成。是兴趣推动了作文研究的步伐,也让我总结出了以上这样一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作文教学的探究,我们教师也可以从这六个梯度入手,触类旁通。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