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应从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进行职业测评、开展职业咨询、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及与社会资源对接等方面,共同促进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汪永根(1964- ),男,安徽肥东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江西 九江 332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92-02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突出问题
笔者最近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做过一次专项调查,发现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到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不少高职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去欠发达地区。90%的学生表示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甚至还有的同学表示毕业后10年之内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金领”。
2.对职场缺乏感性认识。据调查,目前高职生了解职业信息主要还是通过间接渠道,如互联网、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在这些渠道中,互联网因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已成为许多高职生了解职业信息的主要方式。但同时,由于高职生对网上职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还不强,大量的过期和失真职业信息使大学生未能及时了解职场的真实状态。由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近年大量扩招,高校毕业生供应量急速增加,造成初级白领职位竞争非常激烈,初级白领可能是眼下热旺的人力市场上最艰难的一群。而相反的是被称为“灰领”或“蓝领”的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许多地方出现“技工荒”。
3.职业生涯设计有些想当然。不少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不少高职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盲目选择各种各样的考试,以获取各种资质和证书。还有一些高职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兴趣班,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
二、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造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理想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和家庭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学校教育原因。首先,现有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内容和企业需求脱节,单一的培养模式和封闭的办学形式加剧了学生择业的困难和竞争。学生应该如何规划未来,怎样选择职业,毕业后怎样发展,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重视不够,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毕生后面对职业选择时常常手足无措。其次,职业院校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重视不够。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重点在教学、科研方面,没有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职业领域,因而在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和人员上极少投入,导致学校就业指导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素质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第三,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都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只关注考试成绩,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养成,这是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感到困惑的内在原因。
三、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建设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连续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学生个人和外部的就业市场。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
1.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普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必由之路。首先是规划好大学生涯,要过上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从而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好铺垫。其次课程建设要面向学生,指导学生如何择业、就业、规划未来,促进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步入职业生涯。
2.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课程建设只能起到普及知识和理论的作用,具体到个人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时,则需要有个性化的咨询指导。由于高职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场只有笼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难免有不足之处,因此,只有加强面向个体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3.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量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对人的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评价,从而为组织和个体这两个层面的职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测评工具有职业锚测评、职业兴趣测评、通用人才选拔测评、动力测评、能力测评、性格测评、领导力测评、团队角色测评等。测评建设主要抓好两点:一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做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二是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
4.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建设。活动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同时,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
四、做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在美国,生涯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开始,而在我国,由于近年来出现的所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人们才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问题。时代在发展,职场在变化,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
2.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高职生客观了解自我。“知己”是指对自我的认知,“知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才能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发展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
3.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帮助高职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对一般高职生来说可以起到参考作用。但由于测评产品开发的特点,它只具有普遍意义,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由于测评本身限制和施测过程中的干扰,结果也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就需要职业咨询专业教师通过配合使用其他一些非正式评估手段,包括面谈等来帮助学生澄清疑惑,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帮助其明确发展方向。在职业咨询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基本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还需要凭借咨询教师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4.加强和引导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社会实践作为高职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身认识的重要途径,对高职生规划职业生涯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工作要求和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5.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共同促进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除了为高职生争取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职业导师,为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接触业内人士提供便利。二是加强与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学校可与人才中介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随时跟踪和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课程设置的内容,为学生毕业时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三是加强与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合作,帮助学校提高教师的职业规划课程的水平,尽快在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理论和知识,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魏东红.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汪永根(1964- ),男,安徽肥东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江西 九江 332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92-02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突出问题
笔者最近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做过一次专项调查,发现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到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不少高职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去欠发达地区。90%的学生表示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甚至还有的同学表示毕业后10年之内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金领”。
2.对职场缺乏感性认识。据调查,目前高职生了解职业信息主要还是通过间接渠道,如互联网、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在这些渠道中,互联网因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已成为许多高职生了解职业信息的主要方式。但同时,由于高职生对网上职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还不强,大量的过期和失真职业信息使大学生未能及时了解职场的真实状态。由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近年大量扩招,高校毕业生供应量急速增加,造成初级白领职位竞争非常激烈,初级白领可能是眼下热旺的人力市场上最艰难的一群。而相反的是被称为“灰领”或“蓝领”的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许多地方出现“技工荒”。
3.职业生涯设计有些想当然。不少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不少高职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盲目选择各种各样的考试,以获取各种资质和证书。还有一些高职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兴趣班,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
二、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造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理想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和家庭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学校教育原因。首先,现有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内容和企业需求脱节,单一的培养模式和封闭的办学形式加剧了学生择业的困难和竞争。学生应该如何规划未来,怎样选择职业,毕业后怎样发展,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重视不够,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毕生后面对职业选择时常常手足无措。其次,职业院校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重视不够。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重点在教学、科研方面,没有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职业领域,因而在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和人员上极少投入,导致学校就业指导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素质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第三,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都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只关注考试成绩,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养成,这是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感到困惑的内在原因。
三、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建设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连续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学生个人和外部的就业市场。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
1.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普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必由之路。首先是规划好大学生涯,要过上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从而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好铺垫。其次课程建设要面向学生,指导学生如何择业、就业、规划未来,促进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步入职业生涯。
2.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课程建设只能起到普及知识和理论的作用,具体到个人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时,则需要有个性化的咨询指导。由于高职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场只有笼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难免有不足之处,因此,只有加强面向个体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3.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量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对人的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评价,从而为组织和个体这两个层面的职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测评工具有职业锚测评、职业兴趣测评、通用人才选拔测评、动力测评、能力测评、性格测评、领导力测评、团队角色测评等。测评建设主要抓好两点:一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做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二是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
4.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建设。活动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同时,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
四、做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在美国,生涯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开始,而在我国,由于近年来出现的所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人们才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问题。时代在发展,职场在变化,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
2.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高职生客观了解自我。“知己”是指对自我的认知,“知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才能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发展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
3.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帮助高职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对一般高职生来说可以起到参考作用。但由于测评产品开发的特点,它只具有普遍意义,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由于测评本身限制和施测过程中的干扰,结果也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就需要职业咨询专业教师通过配合使用其他一些非正式评估手段,包括面谈等来帮助学生澄清疑惑,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帮助其明确发展方向。在职业咨询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基本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还需要凭借咨询教师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4.加强和引导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社会实践作为高职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身认识的重要途径,对高职生规划职业生涯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工作要求和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5.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共同促进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除了为高职生争取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职业导师,为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接触业内人士提供便利。二是加强与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学校可与人才中介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随时跟踪和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课程设置的内容,为学生毕业时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三是加强与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合作,帮助学校提高教师的职业规划课程的水平,尽快在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理论和知识,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魏东红.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