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负翁”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3006467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报刊上频频出现“负翁”一词。例如:《“负翁”现象值得三思》(《企业研究》2003年15期)《超前消费,托出城市新“负翁”》(《四川统一战线》2003年12期)、《吝啬富翁与慷慨负翁 》(《商业文化》2005年1期)、《透析大学生“负翁”消费意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提前做“负翁”让我婚姻告急 》(《科学投资》2005年1期)、《“校园负翁”现象透视》(《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6日教育版)。含有或论述这个新词的标题或文章真是数不胜数。笔者通过百度搜索,能找到相关网页约175000篇,可见“负翁”一词在日益走俏,其使用率在持续攀高。
  什么是“负翁”呢?一般报刊都解释为“对负债消费或创业的人的称谓”。它的语用环境显示了其内在含义。下面两例语境对“负翁”进行了具体阐述和评价。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起优裕的生活,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尽管他们住着豪宅、开着轿车、穿着名牌,然而,他们在银行却是‘零存款’。非但如此,他们还欠着银行的一大笔贷款。这就是现代都市中新的一族——‘城市负翁’。据《新华日报》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愈来愈超前,胆子也愈来愈大,有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钱’,48%的人不为自己成为负翁而担忧。” (《时代金融》2004年1期)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趋理性,新型的‘负翁’一族出现了——他们亦是贷款或借款圆梦,不同的是,贷款的目的不是消费...怀着创业的激情,顶着巨大的压力,贷款、借款投资,一位位时代新锐们运筹帷幄,在我们身边上演了一幕幕负翁创业史。”(《中国财经报道》)
  从该词使用的语境,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仿拟“富翁”而造的,“负”在语音上与“富”谐音,在意义上既与“正”相反,表示背负债务,形成双关,又给人以联想。听上去好像是富翁、是富裕,其实是负债,使用它指代负债消费者这一新生的特殊人物,非常幽默。仿拟而成的新词“负翁”符合人们求新求奇的心理,符合汉语仿拟造词法,又符合人物身份特色,给人以意味无穷的感觉。
  “负翁”伴随着现代消费形式所产生的新型群体的出现而诞生,有实体就要有名称,以符合现代汉语造词法的词语“负翁”来指代它,既新颖别致又耐人寻味,其意义在社会上已经凝固,并稳定下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词,所以它在人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快速流行开来,并且对“负翁”的再仿拟又产生了“负婆”,如:“我是新时代‘负翁’:关注城市新负翁负婆现象。”(《中国财经报道》)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该词可以被看作一个当代汉语词汇中的新成员,为我们的语言交际而服务。
  
  (王振顶 李 歆 查中林,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二者之间的交际也具有特殊性,尤其在双方实现语言的理解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为了实现双方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采取重复、转译、质疑、非言语手段暗示、多了解学生情况等交际策略,做好交际的调控者。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师 留学生 语言理解    我们对“理解”这个词并不陌生,比如,我们经常说:“这个问题太难,你理解不了。”或者说:“你不理解我
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提升通信设计质量,本文结合设计企业生产特点,提出了生产工具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建设的解决方案,即开发一个“通信设计质量管控系统”的研究构想
从旧词的核心意义出发引出新意义即旧词新义。在信息化文化浪潮的席卷下,汉语言文字的本体功能被不断发掘和延伸,一些词条被注入新义并在大众间传播使用。旧词产生新义是经济原则在语言中的体现,是由于词汇系统内部自我调整而产生的,它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和语用因素密不可分。(宋培杰,2004)旧词被赋予新义的过程往往是不容易被观察到的。本文主要叙述笔者观察到的“搞不好”一词的词义泛化现象。  传统的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初中生语言学习的需要及阶段性特点,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文采、意蕴和语言的精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语言 文采 意蕴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改革,多媒体的引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许多新理念在带给我们观念转换的同时,让人感到美中不足。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教学替代了对文本的阅读,热烈的课堂讨论替代了个性化的语言品味,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不论称其为文学的新时期也好,称其为文学的过渡期也罢:它终究是群星闪耀,人才辈出的时期。贾平凹,无疑是这个时期成就最令人惊叹的作家之一。  贾平凹是自然之子,平民之子,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之子,他生于汉江之滨,长于商洛大地,饮传统文化之雨露,博采现代文明之精华,在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领域,均有不凡的造诣和贡献。